在城市的地下深处,一场静默的革命正在发生。
地下管网中,一台特种机器人正穿梭于狭窄空间,精准捕捉毫米级的裂缝;化工园区高危环境里,另一台机器人代替人工,7×24小时无休巡检——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正是深圳市施罗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日常现实。

当大多数人的目光还停留在人形机器人或工业机械臂时,这家专注有限空间具身智能特种机器人的企业,已经悄然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技术生态:从检测到作业,从预警到运维,他们正用机器人技术重新定义城市生命线与工业安全的标准。

▍有限空间运维难题:城市与工业安全的双重“痛点”
当城市不断向高空生长,其赖以运转的“生命线”却深藏于进不去的角落;当工业产值持续攀升,其安全防线却受制于看不见的雷区。这些有限空间的运维难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与工业安全的共同“痛点”。
·城市之痛:地下“血管”的运维盲区
地下供排水、燃气、热力管网是城市的“血管”,但这些关键的有限空间,其“在哪里、什么状态、存在哪些风险” 却长期以来是行业盲区。70%以上的安全风险长期潜伏,仅在暴雨内涝、管道老化爆管等极端情况发生时才被动暴露。更棘手的是,当前治理模式以“事后应急”为主:排水不畅引发内涝后才紧急抢险,燃气泄漏突破安全阈值后才被动处置,往往等事故发生后,才能介入干预。

数据孤岛进一步加剧了运维困境。80%的运维数据仍以纸质或离线形式存在,水务、市政、气象等部门信息无法互通。险情发生时,依赖的是“拉群+电话”式的临时调度,决策效率低,资源协调精度不足。
·工业之困:复杂环境下的运维攻坚
在钢铁矿山、煤焦化工、电力能源等工业场景中,复杂空间的运维更是“高危地带”。高温、高压、腐蚀、辐射与易燃易爆介质并存,人员一旦进场就直面安全红线;部分巡检路线长达数公里、监测点位成百上千,人工巡检不仅频率低、易漏检,“发现-定位-处置”的全链条更是耗时漫长,一个微小隐患的遗漏就可能导致停产甚至伤亡事故。

更关键的是,运维管理缺乏系统性。巡检数据、预警信息、处置记录散落在不同系统或纸面,既无法形成信息闭环,也难以开展趋势分析,计划性检修与资源调度全凭经验,“靠人盯、凭感觉”的模式早已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安全需求。
▍从“被动抢险”到“主动免疫”,技术破圈的底层逻辑
面对行业痛点,施罗德跳出“头痛医头”的传统思维,以“检测/作业-预警/运维”全链路能力,分别打造了城市生命线的“地下高德地图”与工业场景的“运维免疫系统”,实现从“人工应对”到“智能预警”的范式转变。
·城市生命线:让地下管网 “可视化、可测化、可控化”
施罗德以“有限空间检测/监测/作业类机器人+管网健康大数据平台”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地下管网全生命周期的智能方案,彻底打破地下盲区。

针对不同管道场景,施罗德推出多款 “专精特新”产品:行业爆款管道检测机器人-灵犀S190DHD采用模块化设计,具备运动姿态自检测、无线控制、电动收线与镜头自除雾功能,能适应复杂管道环境;动力声呐-银鲨1号S3831E作为行业唯一螺旋桨推进产品,可漂浮可深潜,结合仿生设计与 AI 算法,攻克了高水位、满管水管道的检测难题;国内首创的清淤机器人D800A,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功率密度高、安全性强,让管道清淤告别 “人工开挖” 的粗放模式。这些设备如同为地下管网装上“眼睛”与“耳朵”,实现图像、气体、水位等多源数据融合,将潜伏风险彻底显化。

管道检测机器人S190DHD
依托 AI智能预测引擎以及一站调度云平台,实现 “实时感知—智能联动—闭环处置”的全流程管控,施罗德成功将传统“小时级”预警窗口延展至“周度级”,提前一周感知管道隐患,1日内完成应急部署,1分钟内响应处置,让城市管理者从“被动抢险”变为“主动预防”。

施罗德管道缺陷评估报告软件
目前,施罗德这一解决方案已在多地市政项目中落地验证。在今年五月的山东东营,市政团队通过施罗德管道检测机器人开展地下管网巡检,机器人实时回传高清画面并智能识别淤积、腐蚀、破损等问题,最终生成详细 “管网体检报告”,成功保障了汛期管网畅通。与传统人工巡检相比,此次作业时间压缩 80%,成本降低约 75%,既避免了路面开挖对交通的影响,更实现了地下管网运维的 “精准靶向”。凭借此次优秀表现,该项目方案也获得了央视专题报道。

·工业运维:从 “人工盯防” 到 “无人智守”
针对工业高危场景,施罗德以 “多场景巡检机器人 + AI 预测运维引擎 + 一站式管控平台”,打造了覆盖全流程的 “工业运维免疫系统”。
在产品方面,施罗德开发了诸如防爆巡检机器人U960、地下空间巡检机器人 U260、超薄巡检机器人U380等以防爆、超薄、轻小、协作为特点的机器人集群,搭配视觉、声纹、激光等多维感知技术,可深入人员无法进入的高危空间。

面向不同工业场景,施罗德开发了可配置的运维算法模型,结合云边协同技术,将故障预警窗口从 “小时级” 压缩至 “分钟级”。结合“一站式运维管控平台”将巡检、预警、处置数据一屏统览,形成全流程闭环。
在极端运维场景中,这一系统更展现出强大适应性:例如在国道212线木寨岭路段,其海拔高达3216米,极端低温达- 34.6℃,传统人工巡检不仅效率低,人员安全更难以保障。

施罗德团队在仅7天的封路窗口期内,完成智能轨道巡检机器人的运输、安装与调试,并提前2天投入运行。该机器人可实现机电设备红外测温、路面抛洒物/ 坑槽/积水/明火AI识别、,配合智慧管控平台,实现了对隧道内部设备状态、交通状态、结构安全的全天候监测,成功预防了多起设备故障,并处置了多处路面安全隐患。
▍深耕 15 年:从“管道机器人龙头”到“全场景解决方案服务商”
施罗德能成为行业破局者,源于其15年深耕有限空间具身智能领域的坚持,更源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硬核实力。
成立于2009年的施罗德,首次摆脱德国专利束缚,推出国内首款排水管道检测机器人SINGA300起,便确立了“专注有限空间”的战略方向。这一选择背后,不仅是对技术自主的追求,更饱含着对一线劳动者安全与尊严的深切关怀。 让机器人代替人员进入充满有毒有害气体、狭窄泥泞的危险环境,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将劳动者从生命威胁和艰苦作业条件中解放出来,体现了科技向善的初心。
如今,施罗德已自主研发三十余款检测、监测、作业机器人和解决方案,参与30多项行业标准的制定,产品远销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7000多家客户,稳居行业龙头地位。

截至目前,施罗德已授权及申请知识产权380多项,每一款产品的迭代都紧扣行业痛点——从解决满管水检测难题的动力声呐,到填补清淤技术空白的清淤机器人,其创新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
施罗德深知,技术是特种机器人的生命线。公司每年将业绩的15%-25%投入研发,在深圳、郑州、成都、合肥设立四大研发中心,汇聚了机器人控制、AI 算法、流体力学等领域的核心人才。更值得关注的是,施罗德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共建 “城市安全智能装备联合研究院”,通过“企业 + 高校”的产学研模式,将前沿技术快速转化为应用成果,引领行业技术演进方向。

而其核心竞争力——特种机器人具身智能技术,更是深度融合于城市生命线与工业巡检场景:机器人不仅能 “感知环境”,更能 “理解场景”“自主决策”,例如在复杂管道中自动避开障碍,在工业场景中根据设备声纹变化判断故障类型,真正实现智能运维而非机械执行。
从政策端看,《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等政策持续推进,为有限空间智能运维提供了广阔空间;从市场端看,全国超120万公里地下管网亟待改造,工业企业对“无人化运维” 的需求激增。施罗德以核心技术精准切入这一蓝海市场,既解决了城市与工业的安全痛点,更契合了 “智慧中国”“安全中国” 的发展战略,其赛道价值正持续凸显。
这场关于城市生命线与工业安全的革命才刚刚开始。施罗德诚邀有志于用机器人技术改变世界、守护安全的优秀人才加入,共同在这条充满挑战与价值的赛道上,书写新的篇章。
如需咨询企业合作事宜,欢迎联系机器人大讲堂-客服(19560423866,手机与微信同号)进行对接。
----------------END-------------------

工业机器人企业
| | | | | | | | | | | |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企业
| | | | | | | |
医疗机器人企业
| | | | | | | | | | | |
人形机器人企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NDbotics
具身智能企业
| | | | | | | | | | | | | 科大讯飞 | | 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 | | | | | |
核心零部件企业
| | | | | | 鑫精诚传感器 | | | | | | | | | | | | | | | | | 瑞源精密 | | | |
教育机器人企业
| |
加入社群
欢迎加入【机器人大讲堂】读者讨论群, 共同探讨机器人相关领域话题,共享前沿科技及产业动态,添加微信“robospeak2018”入群!


看累了吗?戳一下“在看”支持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