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北京理工大学建校85周年专刊”文章
85载风雨兼程
85载砥砺奋进
2025年北京理工大学迎来建校85周年
北京理工大学主办的(《类生命系统(英文)》)特别策划推出纪念建校85周年专刊
汇聚国内外类生命仿生系统交叉领域顶尖学者智慧
以科技之名,赴未来之约
祝愿北京理工大学勇立潮头、屡书华章!
精准穿透生物膜(如脑膜、角膜或细胞膜)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许多操作的核心需求。比如,侵入式脑机接口(BCI)需要将神经电极植入大脑而不引发过度炎症,眼科手术则要避免损伤视网膜。然而,传统方法往往依赖锋利探针的高速插入,易导致组织损伤增大,此外实时力反馈的缺失难以适应不同组织的异质性。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杨广中教授、郭遥副教授团队以“Integrated Piezoelectric Vibration and In-Situ Force Sensing for Low-Trauma Tissue Penetration”为题在Science合作期刊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英文梯队期刊)上发表研究型文章,提出了一种集成压电模块(IPEM),该模块融合高频振动辅助穿刺与实时原位力传感功能,为肿瘤活检、眼科微创手术及脑机接口电极植入等微尺度精准操作场景,提供了低创伤、高可控性的技术方案。

原文链接:
https://spj.science.org/doi/10.34133/cbsystems.0417
图一:文章提出的振动辅助穿刺和原位力传感系统示意图
研究背景与技术需求
神经电极植入、视网膜显微手术、单细胞穿刺等微尺度操作,均要求在精准穿透生物膜的同时最小化组织损伤。以脑机接口研究为例,神经电极需穿透硬脑膜、软脑膜及皮质组织,若穿刺力过大或缺乏实时力反馈,易引发组织炎症、胶质瘢痕、甚至血管破裂,影响电极长期稳定性与功能;眼科角膜、视网膜穿刺操作中,组织脆弱性进一步提升了对穿刺精度与力控的要求。
传统穿刺技术存在显著局限:其一,依赖手动或电机驱动的探针需通过高速插入突破组织,易导致组织挤压与机械损伤;其二,缺乏有效的原位力传感机制,难以实时监测针尖与组织的相互作用力,无法精准感知生物膜穿透过程,增加操作风险;其三,商用微型力传感器体积过大、灵敏度不足,难以集成于微尺度手术器械,无法满足亚毫牛级力测量需求。
核心创新:振动辅助+原位力感测的双重功能
压电效应的双向应用
IPEM系统核心在于利用压电材料的逆压电效应与正压电效应,实现驱动与传感功能的一体化集成。系统采用两个沿中心轴对齐的压电陶瓷(PZT)圆盘,分别承担驱动与传感功能:
驱动功能(逆压电效应):对驱动端PZT施加高频电压,使其产生轴向高频微振动,通过钨探针将振动传递至针尖。该振动可促进组织动态破裂,降低穿刺过程中的滑动摩擦与峰值力,同时控制横向位移在较小范围以内,保障穿刺路径稳定性。
传感功能(正压电效应):传感端PZT与探针刚性连接,针尖与组织接触产生的机械力使PZT发生形变,进而产生电荷信号。通过电荷放大器、低通滤波器及模数转换器(ADC)对电荷信号进行处理,实现实时力测量。
图二:集成压电穿刺与传感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
压电传感性能表现
线性度:静态加载实验中,力-电压曲线拟合优度 R²=0.9998,表明传感系统在工作范围内具有优异线性;
灵敏度与精度:系统灵敏度达9.3 mV/mN,平均绝对误差(MAE)<0.3 mN,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1%,满足微尺度操作的力测量需求;
动态响应:在正弦波与方波加载条件下,IPEM力信号与商用传感器信号一致性良好, 响应时间约8.5 ms,可有效捕捉穿刺过程中的力突变(如生物膜穿透时刻)。
图三:压电传感性能测试实验设置与测试结果
实验验证:从模拟到活体,力减33%
凝胶体模实验
采用明胶制备体模,对比振动开启与关闭状态下的穿刺性能:
穿刺力降低:峰值穿刺力从未开启振动时的11.95±0.63 mN降至开启振动辅助后的 10.44±0.22 mN,降幅约13%(p<0.05);
热安全性:持续振动 10 分钟后,IPEM与明胶体模温度分别升高0.5℃与 0.1℃,远低于神经组织损伤阈值,验证了系统热安全性。
图四:凝胶体模穿刺实验过程钨探针移动与穿刺力曲线
动物脑膜穿刺实验
在麻醉小鼠脑皮层(暴露软脑膜)开展原位穿刺与电极模拟植入实验:
穿刺力降低:穿破软脑膜时,峰值穿刺力从未开启振动时的11.67±0.44mN降至开启振动辅助后7.80±0.19 mN,降幅约33%(p<0.05),有效减少组织机械损伤;
电极植入模拟:成功模拟柔性神经电极的植入-脱离过程,实时力传感可精准识别软脑膜穿透时刻,保障电极定位精度。
图五:小鼠脑膜穿刺实验过程钨探针移动与穿刺力曲线
总结
该研究通过压电效应的创新应用,实现了微尺度穿刺操作中驱动与传感功能的一体化集成,突破了传统技术在创伤控制与力控精度上的局限。IPEM系统的紧凑设计使其可适配多种微创器械,为脑机接口、眼科手术、肿瘤活检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范式。未来研究方向将聚焦于基于实时力反馈的闭环控制算法开发,实现振动参数与穿刺速度的动态调整;针对不同组织力学特性(如角膜、肿瘤组织)的系统参数优化;以及多通道电极阵列植入场景的扩展应用,进一步推动该技术向临床转化。
论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何秉泽。上海交通大学杨广中教授、郭遥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上海市市级重大科技专项2021SHZDZX资助,并得到上海市柔性医疗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等单位的支持。
Bingze He, Yao Guo, Guang-Zhong Yang. Integrated Piezoelectric Vibration and In-Situ Force Sensing for Low-Trauma Tissue Penetration. Cyborg Bionic Syst. 0: DOI:10.34133/cbsystems.0417
项目介绍
在上海市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杨广中教授团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创、高精度、自动化柔性神经电极植入手术机器人系统。在脑血管高分辨三维成像、柔性神经电极感知与操控、机器人系统精准微创植入、术中炎症因子检测等核心技术方面,项目组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针对术中关键挑战,团队开发了术中实时主动聚焦算法,有效克服了离焦模糊问题,为手术操作提供了清晰的视野;提出端到端自主学习框架,显著提升微尺度柔性电极的自主穿梭成功率,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手术效率与精准度;采用视觉伺服算法实现脑表靶点精准定位,并设计主动运动补偿算法,确保植入器械与动态靶点的相对静止,极大地减少了组织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研制基于压电堆栈植入器械,成功实现软脑膜低损伤穿透,降低手术创伤。目前,项目已顺利完成体模实验与动物实验,在植入精度、速度、创伤控制及成功率等核心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为后续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团队简介
瞄准医疗机器人技术国际前沿研究方向,对接国家高端医疗器械装备产业发展战略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是以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Science Robotics创刊主编杨广中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研究团队。研究院围绕肿瘤、心血管、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研究院聚焦研发灵巧、智能和微创的医疗机器人技术。其目标和愿景是促进跨学科合作、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培养专业人才和加强国际合作,深耕医疗机器人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研发以柔性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医疗装备,创建多学科人才培养和产业孵化基地,促进创新机器人技术的临床转化。
期刊简介
联系我们
期刊官网:
https://spj.science.org/journal/cbsystems
投稿地址:
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bsystems/default2.aspx
想了解更多文章细节,或咨询投稿事宜,欢迎您联系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CBSystems)编辑部:
Email: editorialoffice@cbsystems.org.cn
Tel: 010-68914772
我们会及时与您取得联系,谢谢!
编辑:刘新
审核:李炳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