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仅落后美国几纳秒。”当地时间9月26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在一档科技播客节目中的这番话,瞬间在芯片行业掀起了波澜。
这个巧妙的时间比喻,不仅重塑了人们对中美芯片差距的认知,更透露出全球芯片竞争的新态势。
作为全球AI芯片霸主,黄仁勋为何此时公开肯定中国的芯片实力?这“几纳秒”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技术现实与商业考量?
当时,黄仁勋在节目中表示,芯片产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业精神、高科技的现代产业”,中国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且内部竞争激烈,在芯片研发和制造方面极具潜力。中国落后美国几纳秒,所以我们必须去竞争。
黄仁勋不仅用“几纳秒”来形容技术差距,更是多次强调:“美国应该允许其科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其中包括中国市场”。
他直言:“对中国最有利的是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并在竞争中参与,同时也能走向全球市场”。这一表态体现了全球科技产业相互依存的事实,也与美国当前的技术管制政策形成了微妙对比。
在节目中,黄仁勋还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期待:“我相信中国会对外部投资保持开放。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在中国竞争并且互动之间形成活跃的竞争,这符合中国的利益。他们也希望能够走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

(相关视频截图)
对于这番言论,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孙兴杰教授在分析中美芯片竞争时指出,黄仁勋认为中国芯片技术仅落后美国“几纳秒”,而美国政府对华出口限制导致英伟达面临市场压力。显然,黄仁勋口中的“几纳秒”不是字面意义的技术代差,这更像是对美国科技优势“并不牢固”的直白暗示。毕竟,芯片产业本就是全球化的产物,没有国家能包打天下——即便是美国,也离不开全球产业链的支撑。
从客观的角度看,黄仁勋的“纳秒论”实则是一场精妙的平衡术。首先是出于市场的考量,英伟达中国区2024年营收达171亿美元,为史上最高。但美国政府对华芯片出口管制不断加码,英伟达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H20芯片也曾在今年4月被禁售,导致该公司面临巨大损失。为此,黄仁勋曾表示,“我们必须去竞争”,并呼吁美国政府放宽对华出口限制。
其次,或是出于技术威慑,黄仁勋强调微小差距,不仅可以维持美国的心理优势,还暗示了中国追赶的加速度可能超过预期。例如,小米耗时四年研发的3nm芯片玄戒O1,让中国成为了全球第四家掌握先进制程设计的势力,其GPU算力甚至超过竞品A19 Pro 34.6%;芯和半导体的先进封装仿真平台获得了工博会最高奖,仿真速度是国际竞品的10倍,仅3天就能完成别人1个月的工作量……这些突破性进展,彰显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底气。
再则,可能出于政策游说,黄仁勋此番表态恰逢美国商务部拟更新对华限制,因此可将其视为“为争取缓冲期的策略”。
总之,黄仁勋的“几纳秒”论断,既是对中国芯片进步的认可,也是对全球芯片竞争新格局的洞察:在芯片这条赛道上,差距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代际距离,而是可以追赶的时间差异;中国早已不是追随者,而是不可忽视的竞争者。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写出你的观点。
END

往期精选:

请点下【♡】给小编加鸡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