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生死局:征战欧洲,中国电动车必须放弃“技术炫技”?

盖世汽车社区 2025-10-07 06:55
出海生死局:征战欧洲,中国电动车必须放弃“技术炫技”?图2


当中国9分钟快充至97%的补能效率与欧洲百年汽车工业积淀相遇,当L2级辅助驾驶的中国技术驶入复杂的欧洲道路,尤其是自去年10月底起,欧盟在原有10%关税基础上,对在中国生产并出口至欧盟的纯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5.3%的反补贴税,产能释放后的“必须出海”遭遇规则、习惯、电价、数据等“灰度地带”,使得单纯依靠贸易出口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也让中国车企意识到,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出海策略。


卖给谁?


欧洲汽车市场之所以吸引着无数中国汽车品牌征战,除了这片土地上1600万余辆的市场规模,更多在于汽车技术诞生于此,这里的消费者受教育程度高、经济水平强,汽车文化底蕴雄厚,作为智能电动汽车技术代表返攻汽车诞生地,似乎自带一种使命。


但是汽车产业的变革终究要回归用户本身。


近日,在由盖世汽车与全球汽车行业数据洞察公司A2MAC1联合主办的欧亚汽车创新论坛(IAA Mobility 2025官方活动)上,cs Beratung 创始人 Christoph Stürmer 认为,欧洲汽车消费群体正从“技术尝鲜”回归“传统主流”,“下一波用户将是不愿改变习惯、追求最小化变革的传统主流人群。” 这意味着曾吸引特斯拉买家的 “技术炫技” 正在失效,取而代之的是对既有用车习惯的尊重,用户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倒逼企业重构产品逻辑。


出海生死局:征战欧洲,中国电动车必须放弃“技术炫技”?图3


而欧亚市场的文化与使用场景差异,则进一步放大了产品本土化的重要性。


“在如今智能电动技术发展过程中,中国消费者更愿意尝试前沿技术。”蔚来汽车欧洲副总裁张晖如是指出。


众所周知,自2023年初以来,伴随新能源汽车销量、渗透率增速双双放缓,“卷”开始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旋律。从最初的卷续航,到如今卷智能配置、快充速度,再到卷舒适、个性化市场,甚至于成本。


最为直观的是,如今在L2级辅助驾驶车辆在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快速提升,以华为乾崑智驾ADS 4为例,其在近日陆续向所有车主推送4.0版本,可以实现更为高效、准确的车位到车位级领航辅助功能,随之而来的是智能座舱中的语音交互被唤醒次数与日俱增。


然而这在德国车主看来,如此智能、安全、便捷的功能,却处处蕴藏着问题。“许多当地消费者向我抱怨语音提示过多”,张晖举例说道,德国是人均阅读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公交上人们更习惯阅读而非交谈,而亚洲用户偏好语音交互。在他们看来,相较于为追求新技术而冒险,安全权重远高于尝新。也正因此,相较于中国即将全面放开的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功能,欧洲市场仍在按部就班从L1级缓慢向L2级辅助驾驶切换。


裂缝之上,没有人敢给出标准答案,但所有人都同意“无缝体验”是弥合分歧的唯一路径。“就像 AirPods 那样即连即用的体验才是期望。”A2MAC1 北美客户参与总监 Florian Waimer进一步表示,对于多次换车的用户,系统若出现卡顿会让他们直接放弃理解。当我们观察中国更成熟的L5级RoboTaxi服务时,成功的体验并非追求炫技,而是让人感到安全、自然、可靠,这种可信度才是关键所在。


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车企似乎忽略了二手车市场。”Christoph Stürmer 提醒道,“软件定义汽车恰恰具备独特潜力,能让二手车比新车更优化、更吸引人、更契合二手车主需求。”为企业开辟了新的价值蓝海 —— 通过数字化赋能延长车辆生命周期,而非仅聚焦新车销售。


有何难?


如果说用户需求是产业变革的“方向盘”,那么补能基础设施就是其“燃料供给系统”。当中国凭借“9分钟快充与40%快充桩占比”的优势加速电动车普及时,欧洲却深陷基础设施区域失衡、成本高企与技术路径争议的三重困境。


就在今年,当欧盟委员会雄心勃勃提出2030年企业和租赁机构新车全面电动化草案时,德国交通部的激烈反对如同浇下一盆冷水,根源正是充电桩短缺与分布不均的冰冷现实。  


这种短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刺眼撕裂:荷兰凭借每400辆电动车配备1个充电桩的密度领跑全欧,其13万余个充电桩独占欧盟总量三分之一以上;而国土面积是其七倍的罗马尼亚仅有2754个充电桩,波兰勉强突破5000个,保加利亚、立陶宛等国充电桩密度更低至每百公里1.2个。即便在德国这样的领先国家,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首府杜塞尔多夫能达到每2.6辆电动车共享一个充电桩,但在莱茵-贝格镇,14.6辆车才能“拼”一个桩。


更严峻的是能源价格畸高——蔚来欧洲副总裁张晖的对比令人咋舌:欧洲高速公路超充价格达0.8-1欧元/度,中国最低仅0.03欧元。这种价差直接侵蚀电动车的使用经济性,尤其对依赖公共充电的中长途用户而言,“即使对中上阶层,在中国开电动车每月可省500至200欧元,在欧洲这种优势却被大幅稀释”。 


正源于能源成本居高不下,Christoph Stürmer指出:“当电价足够便宜,市场动力自会解决私人充电难题。”  


对普通用户而言,充电体验的双重挤压更为切身。时间成本首当其冲,科世达高管Tim Simon Funk的抱怨颇具代表性:“不同于中国高铁的便捷,欧洲出差多需驾车。但跑600公里要停两次,每次20-25分钟,我不想在服务区喝那么多咖啡。”他明确表示:“换电想法非常好,前提是建立统一标准。”  


张晖进一步指出:“换电模式需跨企业协作,不能只有蔚来电池可换,大众等品牌的电池也应兼容。”这指向补能体系的终极解决方案:政策层面统一标准,企业层面共享设施,能源层面降低成本。正如Christoph所言:“补能问题非单一技术问题,需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师、车企与能源企业的多方协同。”


AI定义?


当用户需求与补能难题日益明晰,AI技术正成为突破产业瓶颈的“关键变量”,而生态协同则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选项”。在当日的欧亚汽车创新论坛上,几乎所有中国演讲者都在探讨AI的应用。这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正在重塑汽车产业每个环节的技术洪流。  


以蔚来为例,从合肥工厂的RGVs到整体目标系统,AI已深度融入研发与生产环节。早在2018年,蔚来便推出车载AI助手NOMI。张晖更断言:“我们长期讨论‘软件定义汽车’,但我预计下届IAA车展,我们将转向‘AI定义汽车’的议题。“  


“这需要重新审视并定义现行车辆开发模式,以实现加速的核心目标。“Florian Wiemer直指要害。他强调:“运用AI智能体与海量数据,可将车辆开发周期从4-6年压缩至2年。”这种效率提升贯穿研发全链条:“从硬件侧向区域化架构演进,到虚拟化测试、验证乃至认证,AI正驱动全流程加速。”他特别指出:“海量数据不等于价值洞察,AI智能体才是快速提炼洞见的核心。”  


科世达执行副总裁Tim Simon Funk强调,AI对汽车生态的最大颠覆在于重构所有参与者的协作关系,“AI让所有玩家站上同一起跑线”。


他以科世达实践说明:“借助AI,过去需数月的代码开发、文档编写及合规工作,现仅需数小时或数日完成。”这使传统企业获得与中国车企同等的效率优势。他进一步指出,若主机厂与供应商深化系统集成,不仅能提速,更能显著提升集成质量,且通过OTA升级可实现车辆全生命周期的持续优化。  


但“同一起跑线”不意味“同一终点”。Christoph Stürmer以宝马2015年手势控制技术为例:“十年前宝马尝试时尚未成熟,如今AI已使识别准确率达99%。”但“欧洲用户不愿与车辆对话,偏好拍击或手势操作”,一旦误识别,用户会将责任归咎整车厂而非算法供应商。尤其是,“大语言模型对话能力出色,但会‘虚构’信息,甚至对你撒谎。”


基于此,他特别强调,必须使用针对特定目的的确定性 AI 工具,“我们不应被热潮裹挟,而应视其为工具,并确保真正理解所用工具的本质”。


融入它!


中国企业出海欧洲市场,早已不再是一场简单的市场开拓,而是一场对企业战略耐心、文化融合与生态共建的全面考验。


“欧洲市场不是一个适合短期投机的地方。”张晖透露,十年前他带着建立全球设计总部的明确使命来到德国,如今回顾这段历程,他特别强调顶层战略的重要性:“你为什么要来这里?你想要达成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这种战略清晰度成为中国企业能否在欧洲扎根的前提。


他更犀利地指出,即便拥有优质产品,也不能迷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智慧,“中国公司真正需要做的是进行恰当的沟通,并且使用正确的沟通手段”。而所有这些努力的基础,最终都回归到产品竞争力这个根本命题:“如果你没有合适的产品,你不应该来这里,因为这是浪费金钱,浪费时间。”


这场远征并非单打独斗的旅程,而是需要构建全新的产业协作生态。Tim Simon Funk从供应商角度揭示了当前欧洲市场的严峻现实:“我们正处在一个整个市场产能严重过剩的时期。”


他坦言,德国每周都有企业倒闭,价格已成为主导市场的首要标准。然而面对同质化竞争,“我们拒绝认为只要埋头不做声、不采取任何行动就能度过这段时期。”尽管创新决策对企业决策者而言风险巨大,但他们仍在研发上投入重金,因为坚信“在两三年后,当我们度过最密集的时期后,我们仍然需要竞争,但不仅仅是价格,还包括创新和技术能力”。


这种竞争态势下,中欧汽车产业的合作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不同于过去数十年来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合作模式,中国车企开始掌握主导权,如蔚来汽车就ET7与科世达联合开发项目,再如大众集团70亿欧元投入小鹏汽车这种股权合作模式,以及Stellantis与零跑合资使得企业“能瞬间在海外获得数千个销售触点”。合作正超越传统形式,向着共同建立行业标准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替代驱动、电池回收、换电标准等前沿领域。


Florian Waimer为这场创新竞赛注入了关键思考:创新应该具有目的性。他建议汽车制造商聚焦于真正能体现差异化价值的领域,而在非核心领域则更多依靠标准化方案。“通过标准化协同,整个行业能更高效协作,让企业更专注自身独特的价值创造。”这一观点为在激烈竞争中如何平衡资源提供了重要启示。


结语:欧洲用户对“不变”的执着、中国车企对“颠覆”的痴迷、供应商在“传统”与“创新”间的摇摆,共同构成了智能电动车时代的复杂图谱。如今,中国车企征战欧洲的远征,已从产品输出迈入生态落地与协同共生的深水区。从用户习惯尊重到二手车市场挖掘,从单一技术比拼到标准协同制定,这场较量终回归价值创造本质。正如中欧车企在创新中寻得合作锚点,唯有以长期主义深耕本土、以开放姿态共筑生态,方能在全球汽车产业重构中站稳脚跟。


-END-


往期热点

1

2

3

4

5

-----

盖世汽车供应链社群目前已覆盖
汽车芯片、智能座舱、智能底盘...

出海生死局:征战欧洲,中国电动车必须放弃“技术炫技”?图4

-----

探索更多


 

出海生死局:征战欧洲,中国电动车必须放弃“技术炫技”?图5
                            
                            
                            
                            
                            
                            
                            
                            
                            
                            
出海生死局:征战欧洲,中国电动车必须放弃“技术炫技”?图6
出海生死局:征战欧洲,中国电动车必须放弃“技术炫技”?图7                            
出海生死局:征战欧洲,中国电动车必须放弃“技术炫技”?图8                            
出海生死局:征战欧洲,中国电动车必须放弃“技术炫技”?图9                            
出海生死局:征战欧洲,中国电动车必须放弃“技术炫技”?图10                            
出海生死局:征战欧洲,中国电动车必须放弃“技术炫技”?图11                            
出海生死局:征战欧洲,中国电动车必须放弃“技术炫技”?图12                            
出海生死局:征战欧洲,中国电动车必须放弃“技术炫技”?图13                            
出海生死局:征战欧洲,中国电动车必须放弃“技术炫技”?图14                            
出海生死局:征战欧洲,中国电动车必须放弃“技术炫技”?图15                            
出海生死局:征战欧洲,中国电动车必须放弃“技术炫技”?图16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电动车
more
一电动车项目落户贵州,年产30万辆!
全欧洲电动车,都得装中国电池?宁德时代凭啥?
曾姐杯┃8月全球畅销电动车榜:让外卖变快卖的新车入榜,时速120码成为外卖“新标配”!哪些旧国标能切换新国标?
成都电动车事故,再现救援无法打开隐藏式门把手
明年起,电动车出口需办许可证;辅助驾驶强制国标征求意见;奇瑞港股上市 | 9月车事月报
福特再裁员!科隆工厂或减员千人,电动车遇冷加速调整
除了戴头盔,10月1日起,电动车、摩托车3大违法行为要扣车!车主注意
美国电动车市“最后的狂欢”后会有多冷
紧急通知:10月1日起,电动车普涨300元,3大原因,买便宜好车趁现在
花20万买了纯电动车之后,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车主:聊聊9点用车感受,和燃油车差距明显,真的太香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