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在2025年的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一辆自动驾驶车辆在海南省海口市接送参会嘉宾,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辆自动驾驶车不仅展示了技术的成熟,还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自动驾驶的“不完美”反而是通往安全的唯一路径?

技术之殇:AI“不完美”的底层逻辑
人工智能的“不完美”首先根植于其核心的算法理论。
机器学习领域的“没有免费的午餐”定理(NFLT)指出,不存在一种普适最优的AI算法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这意味着任何在某一类问题上表现优异的算法,在另一类问题上可能表现平平,甚至很差。
因此,自动驾驶技术必须从追求“算法普适性”转向“场景定制化”,即为AI设计一个清晰的“适用场景”(ODD)。例如,Waymo和Cruise等公司只在特定城市和限定区域内运营其高级别自动驾驶服务。
此外,大模型普遍存在的“幻觉”现象也是AI“不完美”的表现之一。
现有的评估方法通常以准确率作为衡量标准,这激励了模型进行猜测而不是承认不确定性。
这种机制导致模型倾向于自信地给出错误答案,而非承认不确定性。
在自动驾驶这类高风险应用中,这种追求单一准确率评估的倾向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真正的安全在于构建一个能够“有效表达不确定性”的AI系统。
自动驾驶的“开放世界”:无限边缘案例的挑战
自动驾驶所面临的挑战远超一般AI,因为它必须在一个充满难以穷尽的“边缘案例”的“开放世界”中运行。
这些边缘案例包括极端天气、非标准物体以及不可预测的人类行为。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自动驾驶汽车通常依赖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目前,主流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两大阵营:纯视觉方案和激光雷达方案。
纯视觉方案:以特斯拉为代表,高度依赖摄像头,通过强大的算法模拟人脑视觉。
其优势在于成本低、可利用海量数据进行迭代优化,并能实现端到端的决策系统。
但其短板在于对光照条件敏感,在强光、逆光或低光照环境下,识别率会大幅下降,在极端天气下的鲁棒性也较差。
激光雷达方案:以Waymo为代表。
其优势是能够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度三维点云图,对障碍物检测和避障至关重要,且在复杂路况和极端天气下能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环境信息。
然而其成本高昂,且在雨雪天信号也会发生散射,影响性能。
在AI无法做到100%完美的当下,人类驾驶员的角色至关重要。
随着L2级辅助驾驶的普及,一个固有的矛盾开始凸显:系统越好用,驾驶员就越容易放松警惕,从而陷入“注意力悖论”。
大多数L2级辅助驾驶事故都与驾驶员的失责有关,如看手机或睡觉。因此,驾驶员监控系统(DMS)应运而生。
DMS通过安装摄像头并结合近红外技术,实时监控驾驶员的面部运动、注视方向和生理状态,确保驾驶员在必要时重新集中注意力。
未来的交通将是人、车、社会三方的协同,而非简单的技术替代。
消费者应秉持“理性拥抱,而非盲目信任”的态度,在享受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时,必须清晰地理解技术的边界,即车辆的ODD。
对于L2/L3级别的车辆,始终保持警觉,将自己视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机共驾者”。
伦理与法律:当AI介入“道德困境”
“电车难题”是一个著名的伦理学思想实验,在自动驾驶语境下的变体是:
在事故不可避免时,系统是应该优先保护乘客、保护路人,还是选择伤害最小的方案?
这一难题吸引了公众的大部分注意力,但从工程和法律角度看,它更像是一个哲学上的“红鲱鱼”,其现实意义被过分夸大。
许多研究指出,自动驾驶的真正伦理挑战在于其技术缺陷。
因此,我们更应将精力投入到如何构建一个确保AI感知、决策和执行都符合基本安全标准的框架。
未来的驾驶将是人与AI共舞,理性与技术并行的过程。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完美”的AI,而是一个“更安全”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的智慧与AI的理性能够相互补充,共同创造更美好的出行未来。
你认为自动驾驶技术能否在未来几年内完全取代人类驾驶员?这场技术革命是否会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
面对电动车续航大幅提升,你是否更倾向于新能源车型?
来源:搜狐 作者:热气球有多温暖
☟☟☟
☝
精选报告推荐:
11份清华大学的DeepSeek教程,全都给你打包好了,直接领取:
10份北京大学的DeepSeek教程
8份浙江大学的DeepSeek专题系列教程
4份51CTO的《DeepSeek入门宝典》
5份厦门大学的DeepSeek教程
10份浙江大学的DeepSeek公开课第二季专题系列教程
6份浙江大学的DeepSeek公开课第三季专题系列教程
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高端社区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订阅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小编联系(微信号:913572853),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本订阅号原创内容,转载需授权,并注明作者和出处。如需投稿请与小助理联系(微信号:AI480908961)
编辑:Zer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