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赛道,又多了一个自带场景、自带云、自带钱包的全能玩家。
10 月 8 日,通义千问技术负责人林俊旸在 𝕏 宣布:阿里已成立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专项小组。
这一动作距离集团 CEO 吴泳铭在 9 月 24 日云栖大会上为 Physical AI 站台、喊出 AI 进入自主行动阶段,仅过去半个月,尽显阿里在前沿赛道的执行力。
事实上,阿里布局具身智能并非 “临时起意”。早在 2024 年起,阿里就几乎把具身智能赛道 “买” 了一圈:逐际动力、星动纪元、宇树、星海图、灵心巧手等业内关键企业均被纳入投资版图;今年 9 月 8 日,阿里云更进一步,联合领投自变量机器人 10 亿元 A + 轮融资,持续加深对赛道的资源绑定。
“投完一圈发现,别人做身体,但大脑的接口还是自己的最顺手。” 一位接近项目组的投资人评价。
这也点出了阿里此次下场的逻辑:此前是赛道看台金主,如今直接下场打牌,本质是要让通义大模型长出四肢,在真实物理世界中跑通商业价值(ROI)。

对于技术路径,林俊旸给出了明确判断:多模态基础模型正被转化为 “基础智能体”(Agent),能调用工具、拥有记忆,还能用强化学习完成长链条推理。简单来说,就是为强大的大模型 “装上物理身体”,让 AI 从 “能说会算” 走向 “能跑会动”。
据阿里内部人士透露,新组建的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小组目前为 “小型突击队” 模式,直接向通义实验室汇报,资源优先级标注为 “open”(即最高级开放调配);首批落地场景已锁定三大方向:物流仓储、智能制造与家庭服务,战略上优先推动模型在生产线等工业场景落地验证,再逐步向人形机器人领域延伸。
更具体的落地节奏也同步曝光:6 个月内,开放仿真训练工具链,与英伟达共建 Physical AI 栈;12 个月内,发布机器人专用多模态模型,支持语言、视觉、动作三合一;24 个月内,与菜鸟、盒马等阿里经济体场景完成百万小时真机测试。
林俊旸为通义千问技术负责人,曾主导开发 Qwen3-Max、QwQ-32B 等多个旗舰模型。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阿里巴巴达摩院高级算法专家,曾打破阿里内部晋升纪录。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