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斯克雄心勃勃的人形机器人事业,突然搁浅。
10月8日,硅谷知名付费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发布文章透露:由于技术问题,特斯拉已放弃了今年生产数千台Optimus机器人的计划。

图源:微博
这一决定源于工程团队在机器人手部和前臂设计上遭遇的严重技术难题,导致无法实现类人灵活操作。团队成员还告诉马斯克,这是工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
消息并非空穴来风。此前6月,来自中国供应链信息显示,特斯拉开始暂停采购 Optimus 的零部件,正在集中调整人形机器人 Optimus 软硬件技术细节。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曝出的特斯拉机器人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早在2024年便已浮现。
硬件方面,关节电机过热问题突出,尤其在搬运重物时,电机温度会飙升到警戒线,导致机器人不得不降速甚至停机。
Optimus目前使用的2.3kWh电池仅支持不到2小时的持续工作,远未达到工业应用需求。
软件方面,消息表示,机器人在特斯拉工厂的实际搬运效率还不到人工的一半。
针对以上问题,团队经过数轮尝试后仍未突破,导致已有的大量 Optimus 机体缺失手部组件而无法组装完成。因此决定暂停生产,将资源集中用于设计改进。
提到特斯拉机器人摊上的麻烦,不得不提到最近沸沸扬扬的特斯拉员工被机器人打伤,并提出了天价赔偿的事。
2023年的7月22日,当时50岁的员工Peter Hinterdobler,在加州弗里蒙特工厂协助一名工程师拆卸Model 3生产线上的一台大型机器人时发生了意外,机器人的手臂以大约8000磅,也就是约3632公斤的配重力量击中了Hinterdobler,他因此倒地,并失去了知觉。

受害者Peter Hinterdobler 图源:凤凰网
因此,Peter Hinterdobler开启了维权之路,最近正式将特斯拉及其机器人供货商——发那科美国公司(母公司为日本企业)告上法庭,一纸诉状提出5100万美元的天价赔偿,折合人民币约3.63亿元。
在诉讼中,Hinterdobler指控特斯拉未将导致他受伤的机器人,放置在指定的区域,也未能确保机器人安全断电,这种“严重过失”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他的律师还透露特斯拉拒绝提供事故发生时的视频证据。
目前,这起诉讼仍在进行中,结合上文停产的消息,很难不引人联想。
在近几年大热的人形机器人方面,特斯拉是涉足较早的厂商,马斯克也是这一领域颇为活跃的人物。

图源:微博
按照马斯克本来的计划,明年特斯拉会生产 5 万台 Optimus 并在开始售卖;2027 年,Optimus 还会坐着 SpaceX 的星舰上火星。
这一目标先是被下调至明年生产2000台,后是被曝截至今年7月,实际产量仅数百台,不足原计划的十分之一,再到如今的停产。
目前看来,马斯克在机器人领域这一远大的商业计划,一时半会要搁浅了。
不过,马斯克看起来仍保持乐观。
最近,他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Optimus学习功夫的视频,并在公开场合展示了一段与演员贾瑞德・莱托在电影《创:战神》首映礼红毯上共同表演机器人动作的片段。

图源:微博
总而言之,Optimus的未来该何去何从?目前仍是未知。

除了机器人计划,特斯拉“卖车”这一核心业务,似乎也没让马斯克多省心。
最近,预热已久的廉价版特斯拉终于来了。
10月8日,特斯拉北美官网上线售价3.99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5万元)的新版Model Y和售价3.69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6.4万元)的“标准版本Model 3”。

图源:特斯拉官网

图源:特斯拉官网
新版Model Y起售价较此前版本Model Y下探5000美元,降幅约11%。新版Model 3则比现售的“高级后驱版”Model 3便宜5500美元,成为特斯拉目前在售最便宜的车型。
如此一来,特斯拉杀进了30万元这一新能源汽车的腹地。
不过,资本市场目前似乎不太乐观。
两款标准版车型发布后,特斯拉股价大跳水。截至美东时间10月7日收盘,特斯拉股价报433.09美元/股,跌幅为4.45%,市值一夜蒸发6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630亿元)。10月8日虽然迎来反弹,截至收盘报438.69美元/股,涨幅为1.29%,但近5天内仍跌超6%。
至于市场为何不买马斯克的账?
一方面,定价略显尴尬。正如华尔街所表示,特斯拉“平价版”车型的价格卡在3.5万美元区间,分流了“高级版”车型销量,但又达不到“3万美元以下车型”的销量拉升效果。
一句话,高不成低不就。况且,在3万~4万美元这一区间,还面临着不少竞品的挑战。
比如,Model 3标准版将迎面撞上现代Ioniq 5、雪佛兰Equinox等竞品。
另一方面,从配置来看,这回的“丐”似乎不是普通的“丐”,有网友称“把毛坯房变成了茅草房”。
以Model Y标准版举例。
续航上,Model Y标准版续航里程从357英里降至了321英里,电池容量从75度削减至69.5度,零百加速时间也从5.4秒延长至6.8秒,充电功率也从250kW降为225kW。
外观上,取消了前脸贯穿式灯带,前保险杠造型更加简单;全景玻璃天窗同样被取消。车漆颜色仅保留黑、白、灰三种,灰色免费,其余需加钱选配。

图源:特斯拉
此外,车辆标配的轮毂从 19 英寸换为 18 英寸,若想升级回 19 英寸轮毂,还需额外支付 1500 美元。
在驾乘舒适性上,特斯拉的减配操作更是“毫不手软”。
织物座椅取代了高级材质;方向盘和后视镜从电动调节改为手动调节,便捷性下降;前排座椅通风、后排座椅加热功能被取消;原本后排的 8 英寸触控屏也被删减。

图源:微博
自动驾驶方面,基础版仅保留交通感知巡航控制,自动转向功能被移除,全自动驾驶系统需额外付费选装。
总而言之,特斯拉降价减配的操作确实降低了购车门槛,但市场真正在意的是,配置降级和定价策略之间的平衡。
至于这波操作能为“颓势”显著的特斯拉贡献多少销量,市场会给出答案。

虽然特斯拉搞不出来机器人,但外部竞争却越来越大。
国际视野下,META,亚马逊,figure消息火热,包括初创公司1X进展迅速,最近获得了几十亿刀的巨额融资。
中国市场这边,一是初创公司如宇树科技、智元、优必选捷报频传,不乏存在有望上市的“尖子生”。
二是专注产业链整合,如以达闼、越疆、大疆等为代表的传统机器人企业,在这一领域已经积累多年。三是是华为、比亚迪等科技制造业巨头,拥有雄厚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在云计算、智能制造等领域经验丰富。
最新消息,阿里也在跃跃欲试了。
10月8日,阿里通义千问大语言模型负责人林俊旸在X上官宣,他们在 Qwen 内部组建了一个小型机器人、具身智能团队,同时表示:多模态基础模型正转变为基础智能体,这些智能体可以利用工具和记忆通过强化学习进行长程推理,它们绝对应该从虚拟世界走向物理世界。

图源:X
也就是说,此前曾多次出手投资具身智能初创企业的阿里,要亲自上场了。
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花旗集团预测则更为乐观,认为到 2050 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7 万亿美元。
所以,人型机器人这个万亿美元级别的市场,留给马斯克的时间不多了。
铁粉推荐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电话:18565716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