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在2025年10月8日宣布以54亿美元收购ABB的机器人业务,这笔交易打破了ABB原本计划将机器人业务分拆上市的计划,让业界再次惊叹软银的大手笔投资。
今年4月,ABB宣布拟分拆机器人业务独立上市。彼时机器人大讲堂就收到市场传闻称,ABB曾寻求机器人业务的整体转让,因售价太高与多个意向买家磋商无果,所以才转向分拆上市,同时继续为出售铺路,如今软银整体收购也验证了当时的市场猜测。
该笔交易预计在2026年中后期完成。对于全球机器人市场而言,这意味着全新一轮的洗牌正在进行,中国高端机器人制造商有望迎来持续性的海外“国产替代”机遇。

▍即将到来的问题与挑战
软银的机器人之路或许很难一帆风顺,其面临的挑战艰巨。
例如多数收并购带来的技术、团队整合难题。对ABB而言,卖出机器人业务这一决策是ABB首席执行官莫滕・维罗德自去年上任后的首个重大举措,原因是近年来,ABB机器人业务已经面临盈利能力下滑、销售额走低的困境,另外,这也是ABB持续聚焦电气化与自动化核心业务、优化资产组合战略的决定性一步,这意味着ABB机器人的团队,其实都面临剥离风险。
对于ABB机器人而言,人心浮动在所难免。尤其亚太区关键管理与领导岗位、运动控制与自动化整合团队、OmniCore™控制器平台团队、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部门、上海超级工厂的研发与生产团队或许都将陷入比较尴尬的情况。
虽然人才是ABB机器人过去成功的基础,但因为软银这样一家偏轻资产的公司,如何将ABB的机器人技术与软银投资的AI技术有效融合,涉及硬件与软件、文化与地域的双重挑战。工业机器人强调精度与可靠性,核心成员多是运控算法等领域,例如ABB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包括运动控制和AI驱动软件,但如今的AI算法则注重灵活性与学习能力,同时日本与欧洲二者文化差异显著,研究显示,75%的关键员工可能在跨国收购后的重大转变三年内离职,如何避免2026年之前人才的大量流出会成为软银短期的挑战之一。

其次是市场接受度与投资回报。因为对市场来说,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企业的估值普遍处于较低水平,ABB机器人的核心价值,高度依赖于其各部门所掌握的技术、市场及集成能力。而ABB机器人业务2024年营收为23亿美元,约占ABB总销售额的7%,54亿美元的收购金额相对较高,如何在收购后稳定这一业务的盈利能力,对软银的市场估值来说至关重要。
问题在于,目前中国市场的竞争者表现愈发强劲,多家公司的机器人盈利、技术能力呈现逐年上涨态势,快速挤占着海外企业的市场份额。新兴业务例如协作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市场份额都被内资赶超。MIR数据显示,中国市场的崛起为全球格局增添新变量,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近600亿元,2025年上半年内资品牌份额已达55.3%,外资机器人厂商的商业化道路艰难程度不言而喻。被软银收购后,ABB机器人业务在中国市场需要应对国产品牌的竞争压力,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软银的全球AI资源来服务本土客户,这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最后是全球市场竞争的问题。即便在全球范围内,机器人市场同样正迎来新一轮内卷竞争。此前ABB与日本发那科、安川电机及德国库卡长期主导全球高端机器人市场,发那科一直处于市场龙头,客户群体稳定,库卡则通过与美的快速融合,在中国产业链的加持下已经开始快速发力,安川近年来借助与中国公司的合作业绩表现良好,只有ABB的市场没有突出成绩,近年来市占率已经逐步被蚕食。
在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本质上正面临新一轮洗牌。尤其随着海尔收购新时达、美的收购库卡,埃斯顿、埃夫特等中国厂商出海并迅速崛起,全球传统“四巨头”格局其实已被打破。对于行业内的所有参与者来说,无论是老牌巨头还是新兴力量,都正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在技术、市场和合作模式上做出积极的调整,企业能否在未来凭借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灵活的策略和成本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已经成为下阶段的关键,爱普生等不少外资2025年来已经进行了不少调整,唯独ABB好像一直很傲慢。

▍孙正义为何执着?
但对于软银而言,这似乎相较以往不是一笔坏生意。截至目前,软银股价超过20000日元,年内已实现翻倍。而且收购的ABB机器人部门资产表现良好,去年营收达23亿美元,拥有约7000名员工,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巨头"之一,与发那科、安川电机和库卡并列,本身的固定资产较为优质,品牌溢价也处于合理值。
软银非常热衷机器人布局,认为是下一个十年的关键破局点,ABB将是软银构建"物理AI"未来所亟需的宝贵资产。软银入局机器人的历史非常久,他们在2017年从Alphabet手中收购了波士顿动力公司,但波士顿动力因为成本高昂和市场应用受限,难以形成稳定盈利,后来软银在2020年将大部分股权折价出售给了现代汽车,仅保留了约20%的股权。
而Pepper机器人则是软银更早的尝试,其2012年收购法国机器人公司Aldebaran多数股权,并在两年后合作推出一款Pepper的人形机器人,最终因需求减少而停止了生产。今年7月10日,盛视科技低价成功竞得Aldebaran的核心资产,让Nao、Pepper 系列成为中国机器人。
虽然软银在收购过程中也保留了一部分股权,但往往与最初价值相差甚远,在这种频繁的投资收购中,软银到底获得了什么?部分外媒观点认为,从2014年推出人形机器人Pepper,到2017年从谷歌手中收购波士顿动力,再到如今将ABB机器人收入囊中,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在机器人领域的野心与执着从未改变。在孙正义的构想中,机器人不仅是工具,更是实现“物理人工智能”的关键载体,是软银未来十年发展的核心支柱,因此通过收购,不断完善自身业务多元布局成为软银的战略核心。
同时,软银近年来的战略思考似乎围绕"物理AI"(Physical AI)的概念展开,孙正义近年来将软银的使命定义为“推动人类进化”。他看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结合,并认为这是通往AGI的重要路径。
孙正义预测,通用人工智能将在未来2-3年内率先由大企业实现,并在未来十年内全面实现。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巨额的资金,而这些资金目前只有大型企业才具备,为此,其一直试图通过投资、收购,将此类优势不断放大,提前买入低估值公司,有可能诞生出不少未来独角兽。

不仅如此,有消息表明,软银2020年以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已从零散投资转向系统性生态构建。机器人业务在这一生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此前软银集团就拥有专注人形机器人与物流机器人研发的软银机器人公司,并且收购了美国物流机器人技术企业Berkshire Grey,它还投资了AutoStore、Agile Robots、Skild AI等细分领域专业公司。目前除了ABB之外,软银已经拥有十余家机器人相关企业的股份。
除了直接收购实体业务,软银还通过深度合作与大额投资,绑定全球AI领域的核心玩家,其与OpenAI、甲骨文联合投资的“星际之门数据中心”项目,将为AI模型训练、机器人技术研发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成为软银AI生态的“算力底座”。
从“机器人-数据中心-能源-芯片”的覆盖体系,其实软银正试图打造一个完整的AI生态。将多个超级AI项目与机器人技术融合,软银能快速构建一个完整的具身智能版图,因为当超级AI模型与机器人结合,既能提升机器人的自主决策与执行效率,也能为AI技术提供更多真实场景的数据反馈,形成“技术研发-场景落地-数据迭代”的正向循环。从机器人硬件到数据中心算力,从能源保障到芯片制造,未来能够形成一个具身智能的可造血闭环。
▍结语与未来
通过ABB,软银的入局将加速这一融合进程,推动机器人从自动化工具向具备感知、学习能力的“智能体”进化,同时,ABB机器人业务的加入,将补齐软银在工业场景机器人生产、应用的短板,使其在“物理AI”领域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完整链条。这使得在软银的规划中,收购ABB机器人业务不仅限于简单的业务并购,本质上是为其AI生态补充 “硬件执行端” 能力,同时获取终端制造能力与客户渠道,是对工业机器人领域核心技术与资源的精准把控。
但与前者不同,ABB机器人是全球制造业的刚需资产,客户基础稳固,运营息税摊销前利润率达12.1%,处于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平均利润率区间的中上游,现金流可观,或许有望为软银带来不错的投资回报。
对于软银而言,收购入局加速了AI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将推动工业机器人从自动化工具向具备感知、学习能力的“工业智能体”进化,能补齐生态的短板。
有预测认为,当前全球机器人市场价值约780亿美元,预计2029年底将达1650亿美元,孙正义的机器人梦即将在下一个五年,迎来最终的检验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