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减灾服务司司长王亚伟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局未来将制定出台发展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相关指导意见,旨在构建标准规范、建设基础设施、打造应用场景、完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气象的支撑保障作用。
这一决策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气象保障工作进入标准化、体系化推进阶段。

气象安全:低空经济的“生命线”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涵盖物流运输、公共服务、文旅消费、工业作业等多元场景,其安全运行高度依赖气象条件。低空风切变、能见度不足、雷电及强对流天气等气象因素,直接影响无人机、通航飞机等低空飞行器的操控稳定性。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气象原因导致的低空飞行事故占比超30%,而空域划分、航线设计等环节更需精准的气候条件分析与动态监测。
中国气象局减灾服务司司长王亚伟指出:“气象保障是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加速器’,也是安全运行的‘生命线’。我们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支撑’,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完善,实现气象服务与低空经济的深度融合。”
“十四五”以来:低空经济气象保障的探索与实践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气象局在推动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方面做了大量探索。针对低空生产作业、低空公共服务和低空物流、交通、消费等多个应用场景,中国气象局在低空标准设计、基础设施规划、飞行服务保障三个方面打造了新型服务模式。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气象局研发了低空专用高分辨率三维气象模型,该模型能够为低空经济多种场景提供精细风场、能见度等气象服务,有效保障了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的安全运行。这一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低空经济的气象保障能力,也为低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立法保障方面,广州、深圳等地率先实现低空飞行气象保障职能法定化,为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服务提供了法律支撑。同时,各省(区、市)气象部门也因地制宜开展低空经济气象保障试点工作。例如,上海打造了“陆家嘴—江两岸”泛在感知气象观测网;成都和南昌率先建立了低空气象台和通航气象服务保障中心,为低空安全飞行提供定制化气象服务;粤港澳气象创新研究院构建了“产学研用”体系,深度融入地方政府低空经济发展。
1. 标准规范:填补行业空白
针对低空经济缺乏统一气象标准的现状,指导意见将推动制定覆盖观测、预报、服务全流程的技术规范。例如,明确低空风场、能见度、湍流强度等关键要素的监测精度要求,建立适用于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场景的气象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广州、深圳已率先实现低空飞行气象保障职能法定化,为全国立法提供实践样本。
2. 基础设施:打造“天地空”一体化网络
中国气象局正加速布局低空专用气象观测设施,构建“地面站+雷达+无人机+卫星”的立体监测体系。在成都,15部激光测风雷达和135个城市冠层气象观测站已投入使用,可实现10分钟级、1公里分辨率的强对流天气预报;上海“陆家嘴—江两岸”泛在感知气象网则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捕捉城市峡谷风等微尺度气象变化。此外,低空专用高分辨率三维气象模型已研发成功,可为复杂地形下的飞行提供精准风场、温度层结数据。
3. 应用场景:分领域定制化服务
指导意见强调“场景驱动、需求导向”,针对低空生产作业、公共服务、物流交通、消费文旅四大领域,推出差异化气象解决方案。例如:物流领域:在深圳,气象部门为无人机跨海配送提供“分钟级”降水预报,将因天气导致的航班延误率降低40%。应急救援:在四川彭州,气象台与通航公司联动,开发“低空气象导航系统”,实现灾区空投物资的精准时效控制。文旅消费:成都麓湖生态城通过气象大数据分析,优化无人机“空中外卖”的飞行时段,避开午后对流高发期。
4. 服务模式:从“单一预报”到“全周期管理”
中国气象局提出“观测即服务”理念,推动气象保障嵌入低空经济全链条。在空域管理环节,气象数据纳入低空飞行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为航线审批提供气候可行性论证;在装备研发环节,参与无人机适航审定,制定抗风、防冰等气象适应性标准;在运行保障环节,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动服务机制,实现气象预警与飞行计划的动态协同。
创新驱动:科技与制度双轮并进
为强化保障能力,中国气象局同步推进科技攻关与制度创新:科技层面:印发《低空经济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方案(2024—2030年)》,布局22项重点任务,涵盖立体监测、智能预报、适航保障等领域。粤港澳气象创新研究院构建的“产学研用”体系,已孵化出低空气象传感器、AI风场反演算法等10余项成果。制度层面:推动气象工作纳入地方政府低空经济治理体系,安徽、河南、广东等省开展试点,将气象基础设施规划与低空产业园区建设同步推进。例如,南昌通航气象服务保障中心为航空制造企业提供定制化气候分析,助力国产飞机适航认证效率提升25%。
目前,全国已有超50个城市开展低空经济气象保障试点,覆盖物流、文旅、应急等10余个领域。未来,“十五五”相关规划落地,气象部门将进一步深化与航空、交通、文旅等行业的协同,共同绘就低空经济“安全飞、高效飞、智能飞”的壮阔图景。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我国低空经济气象保障将迈入“标准引领、科技驱动、场景落地”的新阶段。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表示:“到2030年,我们将建成与低空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的现代气象保障体系,实现‘安全底线更牢、服务效能更高、创新活力更强’的目标,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气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