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

电子工程专辑 2025-10-12 10:16


PC处理器市场每年都会出现一两颗传说中的“千元神U”,面向特别看重性价比的台式机用户:比如去年末我们体验过的酷睿i5-13490F,还有迭代款的酷睿i5-14490F,以及最近我们拿到的最新一代酷睿Ultra 5 230F。这些处理器都是传说中的“中国特供”性价比“神U”。

只不过上次电子工程专辑体验“千元神U”还只是因为Intel Arc B580显卡测试而“顺便”——这次我们打算更细致地看看所谓的千元神U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以及在市场诸多传言Intel CPU(Arrow Lake)不及当代AMD CPU的当下,如果同场竞技,在都是千元神U的情况下,双方究竟是个什么水平。

同为65W千元神U,功耗策略差异大

拉来同场竞技的两款CPU,蓝队这边是酷睿Ultra 5 230F,橙队的则是发布还没多久的Ryzen 5 9500F。这两款处理器标定传统意义上的TDP皆为65W。京东平台这两颗U的报价现在分别是1099元和1299元,算是相当适合做对比的PC芯片了。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2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3

这两颗处理器的简单纸面参数如上图,蓝队多出4个E-core;而橙队这边的优势则在于核心都支持超线程——可并行的逻辑线程更多。与此同时,蓝队的这位选手虽然只是千元级产品,但作为Arrow Lake家族的一员,也自然地集成了NPU,可部分利用Intel构建的AI PC生态——QQ音乐AI臻品母带、腾讯会议背景虚化、剪映智能抠图之类的特性也能带来差异化。

另外就制造工艺角度来看,两边虽然都基于chiplet,但蓝队在工艺层面更先进——包括2.5D封装技术的应用;橙队则采用自Zen架构诞生以来就一直在用的对称模块化CCD设计——其实从传统OSAT厂的定位来看,橙队所用的普通扇出型(Fan-out)封装方案也属于先进封装,虽然不及蓝队的那么先进。

本文重于谈两颗处理器的性能与体验,不在微架构层面再做赘述——对架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见电子工程专辑的历史文章。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4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5

为两队搭建的完整PC、周边配件,基本符合当代主流选择,除显卡之外的其他部分也相对贴近会选购这两款CPU的用户可能会考虑的选择——除了用GeForce RTX 5080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对比CPU本身,另一方面我们手上现在暂时只有这款显卡(...),虽然会考虑这两款CPU的用户大概率不会为其搭配RTX 5080。

其他组成部分在此稍作注解:(1)这两块来自微星的主板在型号上只差了1个数字(基于南桥芯片),结构与配置除CPU平台本身带来的差异,供电、散热等各方面也都十分相似,拿来对比再合适不过;(2)CPU散热方案上,由于两颗CPU的标称TDP不过65W,单风扇压阵足矣(体验时间有限,所以没有再配机箱,实现了系统层面纯天然的开放式散热...);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6 

(3)之所以选择光威的48GB DDR5内存,主要是为了相对低成本地适配蓝队酷睿Ultra 5 230F搭配B860可官超到DDR5-8000传输速率——实际上我们也就这款内存的不同传输速率做了部分测试对比… 

DDR5-8000 38-48-48-128(XMP-I)的确在存储敏感型测试项目中相较DDR5-6800 32-42-42-112(XMP-II)有个位数的性能收益,比如7-Zip压缩与解压测试、大型图片编辑测试、某些游戏测试,故而后面的所有测试皆基于DDR5-8000——不过它也并不总是有效,例如我们认为对内存性能更敏感的Cinebench 2024测试中,两档内存频率几乎没有造成结果差异,更不用提Geekbench这类短时测试; 

于此同时,这款内存也支持橙队的EXPO超频,只不过受限于平台规格,官超选项只有6000MT/s——为了让对比相对靠谱,这款内存跑在橙队平台时,我们将其手动超频到了DDR-6400 32-38-38-86(也得益于微星的BIOS设置为内存手动超频提供了相当方便和无痛的选择)。

另从整个系统的搭建成本角度来看,蓝队稍有优势:毕竟CPU本身就省了200块钱;微星的这两款主板官方零售价目前相差50块钱;可扩展性上,传说酷睿Ultra后续架构的refresh款CPU还会继续支持B860平台。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7

在跑测试之前,还是有必要先简单验证双方的散热、供电是否足量;以及基于当代CPU标称TDP的“奇特含义”,也需要对两颗CPU真正的性能释放水平有个大致的摸底。如此,所有体验与测试数字才有意义。显卡部分就不谈了,我们用FurMark试过这两套搭建方案都能满足GeForce RTX 5080标称360W TGP的长时间稳定输出。 

我们没有基于主板厂商的BIOS方案做任何CPU性能释放的加强,蓝队默认为Intel Default Setting,橙队默认为PBO:Auto。从更深入的标称功耗数字来看,前者PL1=65W(长时峰值功耗),PL2=121W(短时峰值功耗);后者PPT功耗限制88W。

从AIDA64的FPU单烤测试来看,双方的确遵守了这套默认规范,尤其Ryzen 5 9500F基本贴着88W在跑;只不过可能我们在使用HWInfo记录功耗数据时,设定的记录频率太低或者其他原因,没能捕捉到酷睿Ultra 5 230F的CPU封装功耗可达到最高121W。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8

总的来说,虽然两边都是标称65W TDP的处理器,但实际上橙队在大部分情况下给到了更高的功耗上限;而蓝队则强调更高的瞬时突发性能。

这也相应地反映到了CPU封装温度上,如下图所示。一方面,小小单风扇要压这两款处理器的默认性能释放的确相当富余;另一方面,橙队因为有着更高的功耗上限,发热也因此更高——这可能与AMD的chiplet设计、N4制造工艺及具体的封装实施方案都有关: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9

谈到功耗、发热,值得一提的是,在完全相同的软件工况下,Ryzen 5 9500F的“背景”功耗先天更高——在操作系统中不开任何前景软件的情况下,其CPU封装功耗(HWInfo中记录的CPU Package Power)就在24W上下跃动;而此时酷睿Ultra 5 230F的CPU封装功耗低了~10W。

除了制造工艺方面的差异,这可能也是因为在闲置状态下,橙队的CPU封装功耗涵盖了更多处于开启状态的电源域,包括核心、IOD、MISC等组成部分。或许在AMD看来,台式机处理器并不需要细致考虑低功耗设计。

性能释放差异的简单说明与探讨

不过需要补充说明:由于遥测方法上的不同,HWInfo针对两个平台报告的数据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对于所谓的“CPU封装功耗”,AMD和Intel处理器上报数据的组件本身就有不同;且因为现在两家处理器在芯片的系统级微架构上差别甚大,这个“CPU封装功耗”涵盖的范围可能也值得商榷(比如橙队的IOD作为CPU封装功耗的组成部分,在数据呈现上绝对是个弱势项)。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10

这一点也体现在了“CPU封装温度”数据的呈现上。橙队这边实际并没有所谓“CPU封装温度”的上报项目。我们在以上折线图中呈现的Ryzen 5 9500F的温度,是HWInfo中给出的一项名为“CPU(Tctl/Tdie)”的数据——这也是AMD处理器面向系统暴露的主要温度数据;而酷睿Ultra的“CPU封装温度”则应该是整个CPU封装内部所有热点传感器的某种加权平均数。

所以本文涉及到功耗与温度的数据仅供参考:有兴趣的同学可针对这一课题做深入探讨。但大方向上的结论不变:至少在Ryzen 5 9500F和酷睿Ultra 5 230F的对比中,前者在一般应用中的功耗与发热都更高。因为标称的PL1/PL2和PPT功耗上限数据,以及HWInfo中所有上报的不同温度数据对比都能支撑这一结论。

于是也就有了两颗处理器颇为不同的性能释放特点: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11

从半小时的Cinbench R23持续性能测试来看,双方连续跑了30+轮的Cinebench R23多线程测试。蓝队一方起初的性能成绩比橙队强出大约7%,但会在第5轮掉到橙队“水平线”以下,差距约在1.5%左右。

这是个完全符合预期的结果,毕竟酷睿Ultra 5 230F在默认模式下的PL1就只有65W;持续性能也和主板厂商的系统策略有关。参考两颗CPU跑Cinebench R23前五轮的功耗曲线,也能看出持续性能变化的原因: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12 

由于功耗策略特性,酷睿Ultra 5 230F在首轮测试中能坚持在更高的功耗下更久的时间;越往后,CPU封装功耗靠在65W的时间也就越久;而Ryzen 5 9500F基本是88W一路走到黑。理解了这一点,对于两颗CPU的真实应用性能预期也会相对更准确。

可能很多同学会认为,基于这样的默认性能释放策略,蓝队在跑游戏、剪视频等工作的时候会表现出性能上的弱势。实际上,一方面并不是谁功耗越高,谁性能就越好;另一方面日常真实应用场景的大部分工作负载都不会要求CPU持续的峰值性能输出。

比如双方跑《黑神话:悟空》游戏(1440p分辨率、高画质)benchmark时的CPU封装功耗变化情况: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13

这里不再深入探讨两队“CPU封装功耗”定义的差异,但这组数据至少表明在很多时候CPU是不需要长时间处在峰值性能状态的。虽然这个场景可能略有些极端:毕竟《黑神话:悟空》是个典型的GPU瓶颈游戏,即便是非全高画质设定下。

那就不妨再看两个场景——微软Office办公以及Premiere Pro多媒体创作测试全程,两者的CPU封装功耗变化对比: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14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15

不用管这些测试具体都跑了些什么,无非是Office测试中Word、PowerPoint等加各种效果,Premiere Pro测试中对视频做编解码、加后期特效等等……双方的平均功耗差距看起来还挺令我们意外的;当然某些项目的确出现了长时峰值功耗需求(Premiere Pro测试中,某些区间能看到Ryzen 5 9500F顶着88W跑)。 

上面这三张功耗对比图实际还缺了一个重要维度,即跑分成绩怎么样——可配套后文的测试成绩一起食用,就能明确感知到Arrow Lake-S在能效上的提升还是卓有成效的。关注后文的测试成绩,会发现顶着PPT跑也未必就能获得更好的性能成绩。 

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现在即便是“F”为尾缀的PC处理器(包括本次体验的两款处理器),实际也能通过BIOS设置,令其获得更激进的性能释放,突破65W或88W的限制。PC用户还是有更大主动权,来选择他们期望的性能释放水平。 

至于相对的低功耗在台式机PC到底有没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在酷睿Ultra 9 285K的体验文章里简单探讨过:我们的态度始终是——有价值,尤其就半导体产业技术推进及企业产品平台化两个方向都有价值。 

办公、多媒体、游戏性能对比:互有胜负 

说了这么多,最终要落脚的自然还是性能。按照常规,我们做了这两颗芯片多方面的性能对比,包括渲染、办公、多媒体创作、游戏等,基本都是偏真实场景应用的高层级系统性能测试。

首先还是看看Cinebench R23与Cinebench 2024渲染测试成绩: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16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17 

这两项基本也都是蓝队的传统强项了,可预期的关键在于:不单是大核(P-core)的单线程性能更强;而且前文也谈到了在多线程性能测试中,酷睿Ultra 5 230F在单轮测试中,在30s区间内也有着更高的功耗上限; 

同时,在双方都有6大核的情况下,蓝队多出的4个物理E-core,还是比橙队仰仗的超线程更有多线程性能优势。 

综合以上,酷睿Ultra 5 230F在Cinebench渲染测试中,相较Ryzen 5 9500F约有2%-7%的性能优势。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18

两颗芯片的Office办公性能基本相当,Ryzen 5 9500F略胜不到1%。

针对这份成绩单有一点值得一提,微星面向Intel处理器的这款B860M主板更早版本的BIOS设定PL2短时峰值功耗约在88W左右——这个设定会很大程度影响到酷睿Ultra 5 230F在UL Procyon Office测试中的成绩。

因为我们刚拿到这款主板时,BIOS版本相对较旧,且给出了这番限制;更新BIOS固件以后,酷睿Ultra 5 230F的性能明显上了一个台阶,虽然PL1依旧维持在了65W。这也表明办公的某些重载场景,实则还是很看重短时突发性能的。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19

多媒体创作测试中,蓝队在Photoshop上的落后有些令人意外——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去细究其中原因。UL Procyon的同类图片创作与编辑测试,亦可复现该结果。

查阅资料,发现这个数据与Pugetbench官方测试结果基本一致:Pugetbench提到,Arrow Lake-S在Photoshop测试中的能效表现大幅提升,但性能并没有特别理想,但也没有解释原因。猜测这个项目或许与L3 cache容量、存储子系统的性能有密切关联(或者核心调度问题?)。

其他视频创作项目的测试成绩互有胜负,也基本符合预期。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20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21

更偏完整系统的性能测试,我们选择了Geekbench 6和CrossMark。这也是个基本可预期的、互有胜负的结果,总体上蓝队看起来略微领先。

还是要提一句的是,Geekbench和Cinebench的考查方向差别很大。比如在单线程性能上,Geekbench 6实则考查了包括文件压缩、浏览器、PDF渲染、编译、文本处理、对象检测等在内的不同负载,然后对所有子项取几何平均数;Cinebench则单纯是个渲染测试。所以表现出差异也不足为奇。 

最后关注下游戏测试——Arrow Lake-S更新后,游戏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Intel本代台式机处理器的弱项。鉴于“千元神U”购买群体中的不少都偏好游戏,我们从Steam游戏库中随机选择了10款做测试。

因为时间有限,这次只测了1440p分辨率下的游戏帧率成绩,而且随GPU近些年的迭代,大部分PC玩家应该也已经从1080p时代集体跨向1440p了——毕竟这年头再看1080p,多少都会觉得画面不够精细。

另为尽可能避免GPU成为测试瓶颈,游戏画质选择了“高画质”(high)——通常为各游戏中次于最高档的第二或第三档画质预设选择(并关闭所有超分和光追选项)。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22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23

在某些游戏中,蓝队依旧受限于内存延迟限制而表现出了相对弱势——即便XMP官超至8000MT/s带来了一定的提升,典型的像是存储延迟敏感型游戏《CS2》《战争机器5》——Arrow Lake的chiplet结构引入了额外的内存延迟,核心异构设计可能也带来了一定影响,还要考虑CPU配套的cache大小。 

而且我们将橙队的内存,手动设定在DDR5-6400维系1:1 UCLK:MCLK的黄金档位,大约还拉大了这种差距。虽然因为时间原因,这部分我们未做系统性测试,但相较这款内存可官超EXPO的6000MT/s档位,Ryzen 5 9500F用上DDR5-6400,有机会让部分游戏在2K高画质下提升5-6fps(比如《CS2》《战争机器5》)。

不过比较令人意外的是,在最近很火的《三角洲行动》中,酷睿Ultra 5 230F在这样的情况下游戏性能依旧略优于Ryzen 5 9500F。猜测这和《三角洲行动》游戏本身对多线程及异构核心的效率优化有关,也可能与Intel和腾讯的合作有关…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24

在我们测试中,Arrow Lake在部分3A游戏里也依旧有优势或与Granite Ridge保持相似水平,包括《全面战争:战争之锤3》《黑神话:悟空》《刺客信条:英灵殿》《怪物猎人:荒野》。

注意回顾本文第二部分提到《黑神话:悟空》benchmark过程中两颗CPU的封装功耗变化情况,还是能够表现出Arrow Lake在效率上的提升的。

另外多说一句:通常情况下,绝大部分玩家在选择游戏画质时,都倾向于让GPU成为瓶颈,而很少像媒体做测试时这样,为了凸显CPU差异而刻意选择“高画质”及相对低分辨率档位,着眼于让CPU成为瓶颈。所以说,这类测试通常和实际使用场景是脱节的。

比如如果我用RTX 5080显卡,那么在真正玩游戏时,大部分游戏一定选择4K分辨率+全高画质。如此一来,对绝大部分当代3A大作而言,显卡才是真正的游戏性能瓶颈所在,不同的CPU几乎很难拉开帧率上的大差距。

所以这次我们也实验性质地,在部分游戏中选择4K分辨率+画质拉满,对比今年初体验过的酷睿Ultra 9 285K + GeForce RTX 5080平台:结果与我们的预期基本一致。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25

不过测试结果也仅供参考,酷睿Ultra 9 285K的这份数据是9个月以前的:毕竟这大半年光是RTX 5080驱动更新就不知多少个版本,加上还有BIOS固件更新、游戏更新,以及对比平台的内存、SSD都不一样;这些数据仅明确,GPU作为瓶颈时,CPU在游戏中的重要性即被大幅弱化——当然这一点并不适用部分网络竞技游戏。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26

虽然酷睿Ultra 5 230F并不能在各方面形成对于Ryzen 5 9500F的碾压,但综合上述测试结果及平台搭建的成本优势,加上NPU这样的加分项,即便不考虑在能效方面的价值,我们认为酷睿Ultra 5 230F还是维持住了“千元神U”的地位的:包括即便从弱势项着眼,Arrow Lake也并不像传说中那般,在游戏表现上有多么不堪,尤其借助优化还能在《三角洲行动》这类热门游戏里表现出些许性能优势。

就更宏观的产品及技术层面,我们始终认为虽然应用了尖端制造工艺+2.5D/3D先进封装之后的酷睿Ultra系列处理器这两年可能并没有展现出预期中用户层面的惊艳效果,但在民用领域率先普及这些新技术一定是有价值的——不管是CPU的核心异构、酷睿Ultra一代以来构建起基于tile/chiplet的模块化思路,还是Intel Product开始在芯片设计方法论上做出转向,都让接下来要发布的Intel PC处理器产品依旧值得期待,即便当下的Intel及其市场存在着不确定性。



THE END


关注“电子工程专辑”加小编微信

现已开放地区群,请发送消息【深圳】【上海】【北京】【成都】【西安】到公众号


“千元神U”蓝橙对抗实测:Intel vs AMD,蓝队有那么不堪吗?,蓝队有那么不堪吗?图27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MD
more
英伟达垄断AI算力局面或将被颠覆!AMD赌上身家发起决斗,奥特曼窃喜
OpenAI多点下注,联手英伟达、AMD、博通,狂揽26吉瓦算力
OpenAI与AMD达成数百亿合作,iOS将接入地震预警,法拉第未来年底新车下线,未涂装歼-35A亮相,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AMD与英伟达推进2027年AI服务器计划,重塑机架设计
AMD下一代AI超分辨率技术更新在即 | 区势·数码
热点丨OpenAI在AI基建下重注,与AMD达成百亿芯片供应协议
苏姿丰首次回应AMD让Intel代工芯片
赚100亿,烧1万亿!OpenAI算力神话:英伟达撒钱、AMD送股、全硅谷陪跑
Nvidia最大客户!微软CTO:自研芯片替代AMD、英伟达
英特尔与AMD共庆x86生态系统顾问小组一周年,携手助x86计算迈向新阶段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