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进入前所未有的政策密集期,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创新实践,从产业基金布局到治理体系构建……一幅推动AI与机器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宏伟图景正加速展开!
政策亮点
国家顶层设计升级:中国AI发展进入“新十年”
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标志我国正式迈入“人工智能+”战略的全面实施阶段。这一纲领性文件提出“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突出“场景驱动、生态协同、治理创新”发展路径,聚焦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六大领域,为抓住人工智能革命历史机遇、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系统性行动指南。
各部委及地方政府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能源、交通、制造业等关键领域,全国范围内正构建起多层次、跨部门、协同推进的政策格局,共同将AI打造为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

2025年Q3人工智能典型政策
地方产业竞赛加速:AI终端成布局新赛道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首次提及“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为AI终端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深圳于3月率先发布《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提出“到2026年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目标,布局AI手机、AI PC、大模型一体机、AI可穿戴设备、AI影像设备、全屋智能产品、工业级AI终端等终端产品;并在5月举办全球首个AI终端主题展会,吸引15余国和地区300余家企业参展,引发关注。

2025年AI终端展会开幕式
Q3以来,广东、杭州、重庆、上海等地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加快AI终端布局。广东瞄准“AI+玩具”垂直赛道,推动传统玩具产业智能化跃迁,目标到2027年规上玩具产业营业收入达1千亿元,AI玩具渗透率超30%。杭州力争到2027年AI终端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重庆启动5年蝶变计划,明确到2030年产业规模超4000亿元。上海目标到2027年人工智能计算机、人工智能手机、人工智能新终端规模各达到千万台以上。这一趋势表明,AI应用正从通用平台向垂直场景纵深拓展,传统制造业迎来“智能化重构”的关键窗口期。

2025年Q3以来人工智能终端相关政策
金融资本强力赋能:多地设立AI与机器人产业基金
各地政府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创新投融资模式等方式,构建多层次资本支撑体系。
Q3期间,河南提出“开展多元投融资服务,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广西设立预期规模10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采用“子基金+直投”双轮驱动模式,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深圳引导基金等新设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产业私募基金,出资额高达15.5亿元;深圳市南山区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AI基金群”,加速助力深圳打造全球AI与机器人产业高地。

南山AI基金政策公开
AI治理升级:从理论探讨走向实质行动
国际层面,中国主动引领全球AI治理规则制定,发布《金砖国家领导人关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声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倡议》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展现我国在全球AI治理中的话语权与开放合作姿态。

金砖国家领导人通过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宣言
国内层面,9月发布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重构AI风险分类体系,探索提出分级治理原则,强化全生命周期技术治理手段,构建起更加全面、更具前瞻性且具实践性的安全治理体系,为“人工智能+”各类应用场景保驾护航,标志着我国AI治理正从进一步标准化、制度化。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
标志事件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出圈”
本届大会创下多项记录:500余家企业参展,较上届增长25%;人形机器人企业超50家,为同类展会之最;展出产品超1500款,覆盖工业、服务、特种等场景;发布新品超100款,是去年展会近2倍……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会首次设置“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吸引16国280支队伍参赛,通过复杂任务挑战验证技术成熟度。这表明,具身智能已走出实验室,在真实场景中接受实战检验,企业竞争焦点正从“概念展示”转向“产品实效”与“应用价值”比拼,机器人商业化路径日益清晰。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
标准体系“弯道超车”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宣布,我国已发布人工智能国家标准30项,另有84项标准正在加紧制定中,实现对基础软硬件、关键技术、行业应用与安全治理等核心板块的全链条覆盖。机器人领域同样成果斐然,自2021年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形成“基础通用-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行业应用”五位一体的标准体系框架。标准体系的快速完善,正加速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我国在全球AI与机器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发展报告2025》发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撰写并于日前在京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5》显示,当前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处于起步期,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4000亿元、在2035年突破万亿元,并将引领带动交通物流、工业制造、商业服务等多个应用领域新质生产力进一步跃升。

《中国发展报告2025》中英文版封面
温州成立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局”
温州市人工智能局由市数据局加挂牌子组建,是浙江省首个市级人工智能专门管理机构,更是全国首个市级AI管理机构。该局将统筹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政策,推进全市算力、算料、算法等相关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牵头推进全市“人工智能+”行动,并承担企业引育、人才服务等职能。这一制度创新,不仅提升了区域AI发展的统筹力与执行力,也为全国探索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全新样本。

温州市人工智能局成立大会
龙岗区打造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与人工智能6S店
深圳龙岗区创新推出“机器人6S店”与“人工智能6S店”,开创全球先河。机器人6S店聚焦具身智能“肢体”与实体执行,构建销售、零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租赁、个性化定制六大服务功能,集聚数百种机器人及配套零部件。人工智能6S店则聚焦技术“大脑”与AI赋能,整合展示、销售、培训、社群、解决方案、孵化六大服务功能,形成全新AI产业服务生态。两者协同联动,构建起从核心算法、智能硬件到高端机器人产品的完整产业闭环,成为龙岗区落实“AI龙岗”与“具身智能机器人友好示范城区”战略的重要载体,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深圳范式”。
全球首个机器人6S店和人工智能6S店开放
Q3代表性政策解读
一、《北京市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发文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部门
发文时间:2025年7月4日
主要内容:该计划以科学智能前沿技术研发和深度应用为主线,围绕关键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用落地、创新生态营造四大维度,提出17项具体任务,系统谋划未来三年北京AI for Science的发展路径。作为全国首个聚焦“科学智能”的专项地方政策,它不仅是北京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也为AI赋能基础科研提供了可复制的政策模板。
点击图片跳转--政策解读
二、《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发文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文时间:2025年7月28日
主要内容:方案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通过六大举措系统推进:实施模型创新驱动,重点支持感知决策、运动控制、具身语料、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按照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30%且不超过5000万元支持;打造公共平台,建设算力、实训场、中试、投资、租赁五大平台,对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按照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50%且不超过2000万元支持;选择物流装配、工业制造、商业零售、医疗康养、家政服务等重点场景,开展应用示范,按照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20%且不超过1000万元支持;推动群链协同发展,研制核心零部件、开发具身智能终端产品、做优做强优质企业、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生态,其中对开源社区、开源产品,按规定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对于主导标准制修订项目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的支持。
点击图片跳转--相关措施
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发文单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发文时间:2025年8月12日
主要内容:聚焦软硬技术协同攻关、数据要素先行先试、应用场景牵引推广、新业态全链条培育等关键领域,提出10条举措。其中数据采集实训场奖励、二次开发社区支持、“打样券”、人形机器人销售补贴、供应链响应平台支持等8条支持措施为全国首创。如鼓励企业建设机器人二次开发社区,经评审,每年给予不超过3000万元补贴,原则不超过实际投入的50%;发放“打样券”,支持采购机器人打样产品、零部件,按照实际订单金额的20%给予补贴。这些精准施策,直击产业痛点,有效降低创新成本,激发企业活力,为全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经开区样板”。
点击图片跳转--若干措施
四、《杭州市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
发文单位:杭州市人民政府
发文时间:2025年8月11日
主要内容:这是全国首部针对具身智能产业的地方性法规。围绕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产业扶持、场景应用与安全治理构建完整政策体系,明确以创新驱动和场景牵引为核心,提出打造全国具身智能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文件提出超前布局网络、算力、数据中心和中试检测平台,完善数据开放与共享机制;支持“大脑、小脑、本体、芯片”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通过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协同,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并健全标准体系;推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首试首用”,建立场景供需对接平台;同时强化伦理、安全与数据保护,探索分级监管和“监管沙盒”机制。
点击图片跳转--发展条例
《2025Q3政策汇编》
领取方式👇

关注公众号后回复“Q3政策”
添加作者微信加入读者群交流 👇


研究员 XuWanliang
微信:Hyg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