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美国射频巨头Qorvo发布20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释放出强烈的战略转型信号:营收8.19亿美元,非GAAP毛利率达44%,并预计下一季度营收将跃升至10.25亿美元(±5000万),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48%-50%**区间。这一亮眼预期的背后,是Qorvo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业务重构——退出低端Android 5G市场、关闭美国本土晶圆厂、全面转向高利润的国防、航空航天与前沿连接技术。
这不仅是一次财报更新,更是一场在中国射频产业崛起与全球供应链重塑双重压力下的战略突围。
一、三大业务线:从消费电子到“高精尖”的全面转向
Qorvo总裁兼CEO Bob Bruggeworth在财报会上强调,公司三大业务板块均实现强劲表现,但增长重心已发生根本性转移。
1. ACG(先进蜂窝产品组):聚焦“大客户”,放弃“内卷市场”
Qorvo最大客户贡献了本季度41%的营收,成为公司核心支柱。 公司为其定制开发包络跟踪PMIC(电源管理芯片),并与客户基带深度耦合,形成长期绑定关系。 产品组合包括天线调谐器、高性能滤波器、集成模块等,技术壁垒高,客户粘性强。 这一策略清晰表明,Qorvo正从“广撒网”转向“深绑定”,集中资源服务少数高端客户(业内普遍认为即苹果),以换取更高的利润率和更稳定的订单。相比之下,面向中国及其他市场的中低端Android客户正在被逐步放弃。
2. HPA(高性能模拟):押注国防与AI电源管理
国防与航空航天(D&A)已成为HPA最大收入来源。 在美国及其盟国国防开支持续增长的背景下,Qorvo在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无人机、军用通信等领域持续获得订单。 同时,公司正将电源管理技术拓展至AI数据中心、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等新兴市场。 国防市场具有高壁垒、长周期、强政治属性的特点,竞争对手少,利润率远超消费电子。Qorvo此举不仅是追求利润,更是将自身定位为“国家战略级供应商”,增强抗风险能力。
3. CSG(连接与传感器):押注Wi-Fi 7/8与超宽带(UWB)
Qorvo积极参与Wi-Fi 7前端模块(FEM)和下一代Wi-Fi 8标准制定。 超宽带(UWB)成为第三大战略方向,拥有超20亿美元的销售管道。 本季度斩获多项汽车UWB订单:包括日本、韩国OEM的数字钥匙与资产跟踪方案,以及用于儿童存在检测、免提尾门等场景的短距雷达应用。同时,为美国AR/VR头部厂商提供Wi-Fi 6/7解决方案。 UWB和Wi-Fi 7/8是未来智能汽车、元宇宙、物联网的关键使能技术。Qorvo提前布局,意在抢占下一代连接生态的“入口”地位,摆脱对手机单一市场的依赖。
二、战略收缩:关闭工厂,退出低端市场
在业务转型的同时,Qorvo也在进行制造端的深度整合:
关闭哥斯达黎加封装测试厂
该厂成立于1996年,拥有约300名员工,曾是Qorvo在美洲的重要制造基地。 关闭原因:为更贴近亚洲供应链与客户,优化全球制造布局。
关闭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勒晶圆厂
该厂主要生产SAW滤波器和GaAs器件。 生产线将分别迁移至德克萨斯州理查森(SAW)和俄勒冈州希尔斯伯勒(GaAs)。 此举是公司“整合内部制造、提升效率”重组计划的一部分。
更关键的是,Qorvo正式确认:退出低端5G安卓手机市场。
CFO Grant Brown披露:ACG业务中,Android收入同比下降18%,中国市场Android收入暴跌29%至不足1亿美元。 销售高级副总裁 Dave Fullwood 明确表示:“我们确实在退出大众市场(mass tier)。” 但强调:仍会参与中国及全球高端安卓市场,为旗舰机型提供高性能射频方案。
三、为何“逃离”低端?中国射频产业的“内卷绞杀”
Qorvo的战略转向,本质上是全球射频产业权力结构变迁的缩影。
1. 中国射频企业的崛起与“价格战”
近年来,以卓胜微、唯捷创芯、飞骧科技、慧智微为代表的中国射频公司迅速成长。 在中低端5G射频前端市场,国产厂商凭借本地化服务、快速响应、极致成本控制,对Qorvo、Skyworks等美企形成“降维打击”。 例如:一款中端5G射频模块,国产方案价格可比美企低30%-50%,且交付周期更短。
2. “内卷”倒逼美企战略升维
面对中国厂商的“性价比围剿”,Qorvo若坚持低端市场,将陷入毛利率持续下滑、研发投入不足的恶性循环。 因此,其选择“主动退出红海,进军蓝海”:放弃低端Android,转向高毛利的国防、UWB、AI电源;关闭高成本的美国工厂,聚焦高附加值产品;通过并购与技术整合(如退出SiC、MEMS力传感等非核心业务),轻装上阵。
3. 地缘政治与供应链安全的助推
美国政府推动“去中国化”供应链,鼓励企业将关键制造留在“可信赖国家”。 Qorvo关闭哥斯达黎加厂、整合美国本土产能,也符合这一政策导向,有助于争取政府订单与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