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午,港交所交易大厅内响起清脆的敲钟声。
云迹科技创始人支涛与核心团队并肩而立,身后的屏幕上,“2670.HK”的股票代码伴随49.37%的开盘涨幅格外醒目——股价直接跃升至142.8港元,对应市值达98.13亿港元。

图源云迹科技官网
这一幕标志着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迎来新的里程碑,也为这家“烧钱十年”的科技公司画上了阶段性句点。
从2014年支涛团队拿着科大讯飞背书的天使轮融资起步,再到2025年登陆港股,云迹科技的上市之路堪称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缩影。
01 8轮融资12亿,明星资本云集
云迹科技的资本故事始于2014年。
成立伊始,支涛团队就拿到了安徽人工智能公司与洋葱基金的天使轮投资,安徽人工智能公司背后站着科大讯飞。这家AI巨头的早期背书,给云迹科技的技术可信度打下了基础。
2015年,科大讯飞选择继续加注,帮云迹完成了A轮融资。这一轮投资进一步强化了云迹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基因。
2017年是云迹融资的第一个小高峰。
这一年,公司先拿下海航创投、澜亭资本的A+轮投资,紧接着腾讯投资也来了。
数千万美元的A轮系列融资落地,资本阵容开始显露出豪华成色。此时的云迹已经初步跑通了酒店场景的商用价值,自主研发的机器人能实现自主导航、叫梯避障、客户交互等核心功能,慢慢得到了产业资本的认可。
2020年疫情则成了云迹的关键转折点。
彼时,“无接触服务”需求突然爆发,酒店机器人赛道一下子“热”了起来,云迹的订单量大幅增长,据报道,其当年合作酒店就突破1300家。
资本闻风而动,联想创投、沸点资本、Translink等机构联手完成B轮系列融资,给公司的产能扩张和技术迭代续上了力。
2021年更是云迹的“融资大年”。
年初完成C轮融资,启明创投领投,中信证券投资跟投,腾讯、联想创投这些老股东还在继续加注,10个月内融到5亿元;到了年底,又拿下5.8亿元D轮融资。这一轮也是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投后估值突破40.8亿元人民币。
截至上市前,云迹的股东名单里已经集齐了巨头:腾讯持股9.09%,阿里巴巴持股2.94%,联想基金持股4.22%,启明创投持股5.39%。沸点资本以10.7%的持股成为第一大外部股东,科大讯飞通过安徽人工智能公司持股9.57%,一直保持着重要股东的地位。
不过,作为典型的科技创业公司,云迹的财务数据透着明显的“成长痛”:收入在涨,但亏损也没停。

图源云迹科技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2022年到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61亿元、1.45亿元、2.45亿元。2025年前5个月收入0.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
2024年营收同比大增68.6%,主要是因为酒店场景需求回暖,加上AI数字系统业务有了突破。
但盈利难题还没解决。2022年到2024年,云迹净亏损分别为3.65亿元、2.65亿元、1.85亿元,三年累计亏了8.15亿元。2025年前5个月亏损还扩大到1.18亿元,同比涨了40%。
02 云迹的破局逻辑与科大讯飞的生态思路
云迹能在服务机器人行业熬到上市,核心是选对了酒店这个黄金细分赛道。
支涛团队创业初期就发现,酒店场景有三个明显优势:需求明确、标准化程度高、付费能力强。而且酒店的人力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只要机器人能落地服务,很容易实现规模化复制。
这个判断在2020年得到了验证。
疫情催化下,酒店对无接触服务的需求爆发,云迹的订单量激增,当年合作酒店就突破1300家。到2024年底,它的机器人已经进驻全球3.4万家酒店、150多家医院,单日高峰运行机器人数量超3.6万台,2024年全年完成服务超5亿次。
图源云迹科技官网
在酒店场景的深耕,让云迹建立起了竞争壁垒。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2023年机器人出货量算,它在中国酒店服务机器人市场的占有率达13.9%,排行业第一;2024年在国内酒店场景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的收入占比6.3%,超过第二名到第五名的份额总和。万豪、洲际这些国际酒店集团都成了稳定客户,2024年酒店场景收入占比达83%,是妥妥的营收“压舱石”。
技术和场景的深度融合,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云迹的机器人不只是能送物、迎宾,还能自主叫梯、动态避障、语音交互。更关键的是,它通过AIoT解决方案和酒店现有系统打通,形成了“硬件+软件+服务”的一体化能力。
不过,过度依赖单一赛道的风险也越来越明显。2023年酒店场景收入占比一度高达95.1%,即便2024年降到83%,非酒店场景收入占比还是不足17%。更
为了破局,云迹开始加速拓展医院、商业楼宇、工厂等场景。2024年非酒店场景新增合约163份,同比增长79.1%,但目前还没形成能挑大梁的第二增长曲线。
再把目光看向投资方。
作为云迹的早期投资方和长期股东,科大讯飞对云迹的持续加持,其实是它机器人产业布局的重要一步。
这家以AI技术为核心的巨头,早就走出了“自主研发+战略投资”的路子,云迹正是它在商用服务机器人赛道的关键落子。
科大讯飞的投资逻辑很直接,就是技术互补和场景协同。
云迹在酒店场景的商业化落地能力,和科大讯飞的AI技术能形成互补。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给云迹的机器人加交互能力。反过来,云迹在酒店场景跑出来的数据,也能帮科大讯飞优化技术。
正如前文所说,科大讯飞通过安徽人工智能公司持有云迹9.57%股份,还是重要股东。
除了云迹,科大讯飞的机器人投资矩阵已经覆盖了多个场景。
工业领域,它投了优必选,想获取仿人机器人的研发经验,还和比亚迪合作开发实训机器人,优化生产线效率;消费领域,入股了灵童机器人,瞄准的是桌面级陪伴机器人市场,主打家庭“情绪价值”需求。
技术层面,科大讯飞还和宇树科技合作开发“机器人超脑平台”,整合视听感知与大模型能力。
往深了看,自主研发则是这些投资的底层支撑。
这种“技术+投资”的模式,刚好踩中了政策风口。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具身智能列为重点培育产业,人形机器人被定位成“颠覆性产品”,中国计划到2025年实现人形机器人批量生产,市场规模预计达500亿美元。
科大讯飞的布局,其实是想通过云迹这类被投企业的场景验证,形成技术输出-场景落地-数据反馈-技术迭代的循环。
总的来说,云迹科技的上市,既是服务机器人行业商业化的重要突破,也是细分赛道策略的成功验证。
它向行业证明:在机器人这种技术密集型行业,放弃“大而全”的幻想,聚焦“小而美”的细分市场,往往能更快跑通商业化。
对科大讯飞来说,云迹的上市给它的机器人投资生态加了重要砝码。从技术赋能到资本加持,从商用场景到消费市场,科大讯飞正试图搭起覆盖全产业链的机器人生态。
当市场理性回归,云迹后续能否破解盈利难题、拓展新场景,则需要更长的时间给到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关于机器人的赛道之争,才刚刚进入白热化阶段。
《今天,腾讯投的女总裁带云迹科技敲钟了》投资界
《8轮融12亿,“酒店机器人”去IPO了》融中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