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势向上,
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全力塑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随着“立园满园”行动的深入推进,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新”“新”相融的格局牵引着产业跃升。
以科创聚技术引人才促转化,
加速落地转化的“院士专家项目”,
正是“立园满园”新动力之中,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最具颠覆性创新的一个“群像”。

PART.01
产学研成都“通路”


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镇园之宝”
十余天前,好消息从天府国际生物城传来!全球首个针对乙肝病毒(HBV)相关疾病(肝癌)的mRNA治疗性疫苗WGc-0201注射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临床试验许可(IND)批准。而这一创新产品正是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的企业——成都威斯津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威斯津”)自主研发。

“肝癌是全球第三大癌症致死原因,其中HBV感染被认为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此次的WGc-0201具备良好的联合用药兼容性,未来有望与抗病毒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联用,进一步提升乙肝功能性治愈或肝癌治疗效果,为开发下一代mRNA免疫疗法奠定基础。”威斯津相关负责人解释道。
这家由创新成果转化而来的“镇园之宝”什么来头?院士团队、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这些都是这家成都生物医药企业的核心支撑。
威斯津生物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教授与曾在哈佛医学院从事mRNA药物相关研究并在该领域深耕近10年的宋相容教授联合创建,公司聚焦于mRNA创新药物和新型纳米佐剂开发,致力于成为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球化生物医药公司。
以创新为驱动,威斯津生物在mRNA药物研发的三大关键技术:mRNA序列、递送载体以及放大生产上均获得全面突破,并布局了mRNA序列、递送载体和智能制造设备等核心专利,突破了mRNA药物的全球专利壁垒,实现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不难发现,在企业创新成果涌现、技术不断突破的背后,正是得益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转化模式——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强大的临床资源和成果转化平台,威斯津能够快速将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需求精准对接,在疫苗研发过程中及时获取临床反馈并优化技术方案。同时,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路径更加顺畅高效,也让企业在激烈的生物医药领域竞争中,拥有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我们已建立了mRNA药物的生产车间,在mRNA药物和新型纳米佐剂领域布局的产品管线超过20个,全面覆盖了mRNA肿瘤治疗性疫苗、针对传染病的mRNA预防性疫苗,以及针对其他疾病如肥胖、衰老的治疗性药物等领域。”威斯津相关负责人介绍。

PART.02
院士专家来蓉发展


创新转化项目“安家”产业园
清水河畔,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内,成都清陶公司的生产车间中,随着智能化、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一个个高质量电芯经生产线多道工序,成功组装为一个个电池模块和储能系统,完成包装后,这些电池就将根据订单发给不同区域的客户,应用到写字楼、光伏发电站等不同的储能场景中……


“我们的固态锂电池和传统的液态电池相比,更安全、储能的效率也更高,目前在国内外居于领先地位……”在成都清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中,我们走进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来“寻宝”。
“在南策文院士团队的深度参与下,我们在近10年的时间里,先后攻克关键材料规模化生产、核心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工艺创新等一系列难题,才最终让清陶固态锂电池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并成为市场接受的产品。”该负责人表示,如今,清陶公司已拥有一支由南策文院士领衔、规模超600人的全职研发队伍,在固态电池领域具有完备、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体系。目前,公司已申请国家专利1300多项,其中近一半是发明专利,“这些专利涵盖了固态电池的关键材料、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视线转移到不远处,距离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直线距离几公里外,紧邻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的芯华创新中心,在成都它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它思科技”)内,一场关于AI大模型的内部讨论会正如火如荼……

作为清华系科技成果来蓉转化项目,公司首席科学家欧智坚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语音和智能实验室主任,在人工智能语音与语言技术领域有深厚积累。依托清华大学语音与智能实验室创新成果,它思科技专注于人工智能语音与语言相关技术及产品的研发,拥有国际一流的语音与语言处理技术栈,包括人机对话系统、语音识别与理解等。
“它思科技此前在全国多地已有布局,推出的人工智能语音与语言产品已在多领域实现应用。”它思科技CTO聂玮奇介绍,公司经过在全国多地考察后,最终决定把公司落地成都,“成都政策环境和创新生态非常好,更重要的是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及良好的创新、生活环境。”

今年2月,由它思科技自主研发的TasiChat大模型完成国家级备案。“我们目标是要做高效率、高可靠的人机对话产品。在成都将主要聚焦营销、文旅方向。”聂玮奇透露,TasiChat大模型未来将搭载在服务于文旅场景的人形机器人上,让机器人既能讲解点位特色,又能深度参与互动。

PART.03
“牵线搭桥”促转化


创新成果从“蓉”迈向应用场
“你是AI数字人,也会感到焦虑吗?”“这是当然的,一方面会担心推广的速度还不够快,另一方面也会担心技术被超越,不过我还是会积极面对这一切的!”……这一番对话发生在“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特色园区科技赋能暨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上,来自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的实时交互情绪化虚拟人“杨安晴”为现场嘉宾带来了一场极具体验感的路演。

“团队为了此次成果展示,量身定制了这款虚拟人。我们希望打造具有情绪感知与表达能力的虚拟人,而不仅仅是人机功能性对答。”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李俊宏透露,该成果已在电子科大相关课程中落地,“除了教学场景,未来我们还希望深挖医疗场景,为病人提供情绪价值。”李俊宏表示,希望借助“科创天府·智汇蓉城”这个平台对接投资机构、应用场景、市场等资源,加快推动该成果产业化进程。

▲“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
事实上,开展“立园满园”行动一年来,有着不少像“杨安晴”这样的科技成果正在成都的产业园区完成着迈向应用场的关键一步。而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一个“加速转化平台”——“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
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既需要平台的搭建,更离不开专业力量的精准服务。“立园满园”行动开展以来,成都市正积极探索成果转化“专班+专员”工作机制,为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架起精准对接的桥梁。

“通过成立成果转化专班的方式,不仅可以为成果转化加速,也可以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为园区导入创新资源,提升产业园区成果转化承载力。”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