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放大招了!All in 边缘!40年积累打造 AI 时代的统一边缘平台

边缘计算社区 2025-11-04 23:55

下午刚收到羊叔的消息,说思科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重磅发布了一整套边缘计算新品我立刻上官网查了一圈,研究了一下这次的重点。

打开思科全球官网,映入眼的是全新的主题,AI的新前沿:边缘计算

思科放大招了!All in 边缘!40年积累打造 AI 时代的统一边缘平台图1

通过在数据产生和客户互动的源头部署计算、网络与安全能力,在边缘释放 AI 的强大潜能。借助 Cisco,打造无缝的实时体验,挖掘全新价值。

思科放大招了!All in 边缘!40年积累打造 AI 时代的统一边缘平台图2

言归正传,这次的主角,是思科推出的统一边缘(Cisco Unified Edge)解决方案官方定义它为——“业界首个专为边缘设计的融合计算平台”,把计算、网络、存储、安全都整合到一个系统里,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一体化算力下沉”。

 

为什么思科要在这个时候出手?

一句话:AI的节奏太快,基础设施来不及跟上。

 

思科放大招了!All in 边缘!40年积累打造 AI 时代的统一边缘平台图3

 

现在,超过一半的企业级智能化项目都卡在底层架构上,进展缓慢。而且,根据最新数据,今年有超过 75% 的企业数据将会在边缘侧产生并被处理。AI 的计算方式,也正在从集中式的训练,转向需要实时响应的“现场推理”。

换句话说,传统的数据中心模式已经不够用了Jeetu Patel(思科全球总裁)说得很直白:“现有的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智能化应用的需求。”

 

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AI带来的数据和流量,不是线性的增长,而是指数级爆发

比如,AI代理的网络流量峰值,最高可以达到普通聊天机器人的 25 倍。过去是偶发的突发流量,现在变成了持续高强度的压力场

这意味着一件事:算力必须靠近数据本身。

不管是零售店要实时分析客流、工厂用视觉系统检测产品质量,还是医院做即时诊断,这些计算都不能再回到中心机房慢慢跑,而要在本地——在“边缘”——即时完成。

 

1、

思科做了哪些准备

 

其实,思科在边缘计算这条路上并不是临时起意。

早在 2017 年,他们就已经在这一领域布局;

2023 年的 Cisco Live 大会上,又展示了“全栈可观察平台”;

而到了 今年 5 月,思科正式提出了三大战略方向:

AI 就绪的数据中心、面向未来的工作空间、数字韧性。

这次发布的 统一边缘平台(Unified Edge),算是这三大战略的具体落地。

思科放大招了!All in 边缘!40年积累打造 AI 时代的统一边缘平台图4

从硬件层面看,它是一台 3RU 高的机箱,能装下多达 6 个可互换模块,CPU 与 GPU 可按需灵活配置。当前版本采用 英特尔至强 6 SoC,GPU 模块则与英伟达等伙伴联合开发中。

但真正体现思科功底的,不只是硬件堆料,而是它同时解决了三个边缘计算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

 

1.1 运维:让部署和管理变简单

传统边缘节点分散、数量多,部署和维护常常是“噩梦”。
思科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支持 零接触部署、提供 预验证配置模板,并通过 Intersight 平台实现集中化管理。

扩容、排错、升级都可以远程完成,不需要派工程师到现场。
集成 Splunk 和 ThousandEyes 之后,还能实时看到从端到端的运行状态,像监控一张完整的网络地图一样直观。

 

1.2 安全:从设计就考虑进去

边缘节点位置分散,环境复杂,安全一直是行业的痛点。
思科采用的是 多层零信任架构,硬件层有防篡改设计,系统层有深度遥测与统一安全策略,配合审计日志保证合规性。

这些安全机制不是后加的补丁,而是产品从设计阶段就嵌入的“底层逻辑”。

 

1.3 可扩展性:为未来预留成长空间

统一边缘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升级不用推倒重来
需要算力就加 GPU,需要存储就换模块,按业务需求自由组合。
这种“积木式架构”既保护了企业已有投资,也为未来新场景留出了空间。

从整体上看,这款产品的核心逻辑其实很清晰:

在边缘实现像云一样的体验——既灵活,又可管理。

它让企业可以像扩展云资源那样,去扩展和管理自己的边缘节点。

 

2、

市场怎么看这件事

 

市场对边缘计算的预期很高。

研究机构theCUBE的首席分析师Bob Laliberte说:"AI的真正潜力,要靠把推理和分析能力放到离数据更近的地方才能释放出来。"

咨询机构 Gartner 的预测更直接:全球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将从 2023 年的 1310 亿美元,增长到 2033 年的 5110 亿美元,十年翻近四倍。

这不是短期炒作,而是一条确定性极强的增长曲线。

思科放大招了!All in 边缘!40年积累打造 AI 时代的统一边缘平台图5

不过,市场大并不代表产品就能自动成功。这次思科的策略并非“闭门造车”,而是与客户共创平台

罗克韦尔自动化的董事长Blake Moret说得很实在:"要在制造环境里把AI用好,关键是打通自动化孤岛。多条产线、多个工厂联起来,数据量大得惊人。有些决策必须在边缘实时做出,尤其是在生产车间。边缘计算需要的不是单个产品,而是把计算、网络、安全整合在一起的平台。"

这段话其实说明了两件事:一是边缘AI的需求很真实也很急迫;二是单打独斗不行,得有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思科的优势在哪?思科放大招了!All in 边缘!40年积累打造 AI 时代的统一边缘平台图6

思科这次的机会,恰恰在于它的全栈实力。过去十年,云计算让 AWS、Azure 成为主角,思科更多被视为“底层网络提供者”,被AWS和Azure压着打!

但在边缘计算时代,思科四十年的网络与安全积累,反而成了它的“王炸底牌”。它有遍布全球的合作伙伴网络,有软硬一体的集成能力,还有深厚的安全与可观察体系。

换句话说,当算力往边缘迁移时,思科的舞台又回来了。

思科放大招了!All in 边缘!40年积累打造 AI 时代的统一边缘平台图7

 

 

3、

合作伙伴们怎么说

在这次发布会上,思科并不是孤军奋战。它请来了芯片厂商、电信运营商、工业自动化巨头和系统集成商——几乎覆盖了整个边缘计算生态。

从发言内容看,各方的共识非常明显:边缘 AI 已经不是“选修课”,而是必答题。

芯片视角:算力不只是集中,更要延伸

英特尔网络与边缘事业部副总裁Christina Rodriguez的评价挺准:"这代表着分布式计算思路的根本转变。我们做的不只是连接边缘节点,而是把数据中心的完整算力延伸到任何需要处理数据的地方。"

通信视角:应对不确定性

Verizon美国解决方案架构副总裁Lee Field强调的是不确定性:"AI和技术发展太快了,未来很难预测。所以构建一个灵活的、能适应未来的边缘平台特别重要。"

行业视角:要算力,也要安全

World Wide Technology的全球解决方案资深副总裁Brian Ortbals说得很实在:"客户需要的是在数据源头就能同时做到敏捷和安全。"

这其实点出了边缘AI的核心矛盾:要算力也要安全,要实时也要可管理,要灵活也要稳定。这些矛盾没有一家厂商能单独解决,所以生态特别重要。

思科在生态这块确实下了功夫。除了英特尔、英伟达这样的芯片厂商,还拉上了电信运营商Verizon、工业自动化的罗克韦尔、系统集成商World Wide Technology。技术供应商、行业用户、渠道伙伴都在里面。全链路都有人在配合。

思科放大招了!All in 边缘!40年积累打造 AI 时代的统一边缘平台图8

这意味着思科不是在推一台设备,而是在构建一个能落地的生态平台
对于客户来说,买到的不只是硬件,而是一整套“边缘+AI”的方法论。

 

4、

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如果把这次思科的动作放到更大的时间线上去看,其实可以看出几个正在成形的趋势——不仅属于思科,也属于整个产业。

4.1、算力下沉的速度,会比想象中更快

这已经不是猜测,而是趋势。
不止思科,AWS、微软、谷歌都在加快边缘布局。不同的云厂商是从中心往边缘延伸而思科则是从网络向计算扩展

两条路线,方向相同但思路不同:一个是让“云靠近设备”,一个是让“网络变成算力”。哪种更合理?最终要靠市场来验证。

但可以确定的是:算力不再集中在几座超大数据中心,而是被分布到全球的每一个“数据现场”。

4.2. 边缘标准化正在加速,但依旧复杂

现在的边缘场景太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企业都有独特需求。

制造业要实时视觉检测,零售要智能客流分析,能源行业要预测性维护。标准化很难“一刀切”,而定制化又会让成本上升、互通性变差。

思科采用的模块化设计是一种折中尝试:在标准框架内保留灵活扩展空间。未来几年,这种“可定制的标准化”或许会成为行业主流。

4.3. 安全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在边缘环境下,安全问题被彻底放大。节点分散、地理位置复杂、物理防护薄弱——任何一个漏洞都有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过去安全只是“加分项”,现在已经变成了入场门槛零信任架构(Zero Trust)深度遥测(Deep Telemetry)硬件防篡改设计,这些不再是“卖点”,而是生存线

4.4. 运维能力,决定能不能跑得起来

很多人谈边缘计算,喜欢讨论算力和芯片,但真正决定“能不能大规模跑”的,是运维能力

一个地方部署 100 台服务器,和 100 个地方各部署 1 台服务器,听起来一样,其实复杂度天差地别。

思科在这方面的布局——零接触部署、集中化管理、自动化运维——看似“老话题”,却是边缘能不能落地的关键。

可以预见,未来竞争的重点不会是“谁的芯片更强”,而是“谁的系统更稳、更好管”。

 

5、

写在最后

 

思科的统一边缘平台现在已经正式开放预订,预计年底正式上市。

产品具体表现如何,真实场景里能不能打,还得等等看。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边缘计算这场仗已经全面开打,AI只是个催化剂,真正推动变革的,是企业对“即时智能”和“本地算力”的刚性需求。

说到底,边缘计算解决的是"算力,究竟该在哪"的问题。以前是所有数据都往数据中心跑,现在是算力往数据跑。这个转变背后是技术的进步,也是商业模式与业务逻辑的重构。

思科的这次“放大招”,不是简单地推出一款新硬件,而是在回答一个更深的问题:

当AI渗透进每个行业、每个角落,我们该如何重新组织算力?

它提供了一种答案——让网络成为计算,让边缘成为中心。

至于这套方案能走多远,最终还是要看能不能真正解决客户的问题。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高性能计算
more
高性能计算推动封装革新:斥资20亿,国内半导体企业加快布局
思科放大招了!All in 边缘!40年积累打造 AI 时代的统一边缘平台
玻璃基板和玻璃中介层: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先进封装玻璃的新增长引擎
高性能计算群星闪耀时
跃昉科技发布全球首款支持超128核RISC-V RVA23企业级模拟平台LeapEMU,助推RISC-V迈向高性能计算
6月半导体景气跟踪(台股视角):芯片分销整体延续小幅回落,高性能计算相关景气维持,Q2 AI服务器出现急单效应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