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化率将达60%,具身智能革命提速,工业机器人“智能拐点”已至?

高工机器人 2025-08-08 16:57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加入高工机器人专业行业群,加微信:18565829548,出示名片,仅限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 倒计时19天 ·

2025(第四届)焊接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峰会

焊启智能新局,应用领航变革


主办单位:高工机器人、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

协办单位:蕴硕物联

专场冠名:麦格米特、法奥机器人

峰会时间:2025年8月27日

峰会地点:上海新华联索菲特大酒店

峰会规模:500人

报名参会&商务合作:毛先生13590381326(同微信)


资讯配图

扫码即可报名参会

*本文共约 3808 字,阅读完成需 6.5 分钟。


工业机器人持续内卷,移动机器人行业分化面临增长挑战,具身智能浪潮汹涌而来……站在行业周期跌宕起伏、智能发展新机涌现的十字路口,该如何洞悉机器人的现在和未来?


在今年7月刚刚结束的2025工业具身应用峰会暨(第八届)高工机器人集成商大会上,高工咨询董事长张小飞博士发表了“从工业机器人到具身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的主题演讲。


资讯配图


张小飞博士认为,无论机器人的形态如何变化,智能是演进的主要方向,区别在于是更强调机器人的双足行走能力、稳定移动能力、还是身体和灵巧手的卓越机能,这些形态的背后,都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的体现。



资讯配图
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将达60%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计,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产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将超过60%。张小飞博士表示,自中国市场机器人国产化率超50%以来,机器人行业迎来了许多新变化,产品品类丰富度、细分领域渗透率都在快速增长。


曾经被外资品牌垄断的“硬骨头”——多关节机器人,在今年国产应用渗透率也即将超过55%,并且国产品牌正向更重负载的产品方向猛攻。作为仅次于搬运、上下料的行业应用,今年国内焊接机器人市场出货量有望达到5.8万台,同比增长10%,从汽车、3C电子,到船舶、钢构等场景的加速渗透,也将为智能焊接机器人的增量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作为破除行业内卷的解决路径之一,出海已成为各家企业共识。最近两年,工业机器人出口数量处于稳定增长状态,GGII预计,今年工业机器人出口量将会超过3万台


资讯配图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GGII《工业机器人进出口数据库》


机器人行业的底盘——汽车行业虽然价格战猛烈、市场开拓难度大,但新能源汽车、锂电/储能等新能源行业、食品、半导体等下游行业整体依然保持稳定增长,不论利润如何,可以预见的是,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出货量将保持向上的稳定增长。



资讯配图
移动机器人细分品类分化
技术回归,增长收敛


2025年,移动机器人行业迎来资本市场的突破性进展,出现了第一家上市移动机器人企业,同时不少移动机器人本体企业陆续递表向港股冲刺。但需要警惕的是,经历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移动机器人行业已进入调整期,甚至是淘汰期。虽然行业体量和部分细分市场销售额处于增长阶段,但产品价格已经退回了“原始时代”,不少企业增收不增利甚至血本无归。

从移动机器人出货量和发展曲线来看,类KIVA AGV、磁导AGV等因为技术原因已经被时代淘汰,出现了个位数增长甚至负增长。GGII预计,2025年中国移动机器人销量有望达到12.6万台,总量同比增长约12.7%,其中无人叉车品类的占比将超过27%,同比增长25.5%。

资讯配图

张小飞博士表示,数据背后带来了两点重要启示:一是技术回归,曾经行业有过约100%的高速增长期,如今部分品类已经收敛至个位数增长,甚至负增长,虽然少数优秀企业依然可以实现稳定高速增长,但整个行业的高速飞驰已是过去式。

二是市场需要坚持价值导向,行业的发展不是靠低价产品以量取胜,而是要通过整个技术方案的精益求精,去帮助客户创造更多的、独特的价值来向前发展。

出口是移动机器人厂商业绩增长的秘籍,也是内卷破局的关键,部分企业出海销售额已经超过了7成,GGII通过调研预测分析,在出海效应下,2025年国内AGV、AMR出口数量占比将超过40%

从企业出海区域分布来看,东南亚、日韩、欧美等地区均有涉及,企业的典型应用场景各异。张小飞博士表示,东南亚依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曾经的光伏行业,现在的锂电、3C电子行业都在向“东南飞”,企业一定要牢牢抓住产业链转移的机遇期。

移动机器人行业破除内卷的另一条路径,则是向“具身智能”方向转变。移动机器人“具身化”的核心,在于通过对各种典型、非典型场景的要素数据进行搜集、训练、迁移,进而实现机器人的智力水平、自适应能力的提升。

不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潜在的商业应用模式角度,具身智能将是一场新质生产力的革命。



资讯配图
面对具身智能,我们能做什么?



根据当前业界的普遍定义,具身智能机器人有3大核心特征:物理实体的具身特性、环境交互驱动并持续学习迭代的泛化能力,以及在复杂环境中主动拆解任务和执行的能力
资讯配图

张小飞博士表示,面对具身智能的到来,从业者的思维要和传统自动化的理念区别开,从传统自动化的轨迹规划、程序化作业,到具身智能未来的自主学习、决策、执行,它们所具备的能力和实现方式千差万别,适配的人才、技术也是全新的运营模式。

GGII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具身智能落地场景集中在商业服务,如表演导览等领域,但此类市场规模和技术壁垒都相对较低工业制造、医疗照护等高技术壁垒、大市场规模的场景还有待验证。

目前在工业应用场景的空白,意味着未来工业机器人企业有广阔的舞台和机会去展现自身的能力。作为全世界的制造工厂,中国不仅有最为完善的产业供应链,同样有数量庞大的科技研发企业,有开放的产线和广阔的应用场景,未来必将成为全球具身智能、高端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制高点。

但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当前不论是机器人零部件、具身智能本体,还是大模型技术都较为分散。

工业场景对于可靠性、稳定性、成本可覆盖性有着高要求,这意味着许多早期惊艳的、分散的技术可能会被淘汰,最终回归主流技术路线,满足好用、易用、用得起的基本特征。正是以上的需求和痛点,决定了具身智能在工业场景的商业化进展将快速落地,并且倒逼相关技术快速收敛和跑通。

GGII认为,未来1-2年,随着具身机器人的技术逐步收敛,可以实现有限的商业化,完成更多场景的普及,比如在工厂的搬运、上下料、码垛、分拣等弱工艺环节完成单点突破;在商业服务的有限场景中可以实现多任务的稳定执行,如商店货架配货、机场清洁服务等



资讯配图
真正满足定义的具身机器人,还没出现



为什么是从具身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张小飞博士表示,未来,人形机器人更多会是一个决策的工具,而不一定是干活的工具。比如工厂里已经有了高速移动的AGV、高节拍的工业机械臂、灵活工作的协作机械臂,真正的产品不一定需要去替代这些干活场景。


具身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存在一些认知误区缺乏了核心的认知、决策、交互、执行能力即便人形机器人会良好行走、在遥操下可以流畅执行、能够语言交互、单一场景能完成任务但也不一定是具身机器人。


张小飞博士指出,目前的机器人产品,严格意义上来说大多数都不是真正定义上的具身机器人,只是在某些方面实现了人形或具身机器人的部分能力


高工机器人通过调研发现,不少具身智能本体企业正在积极推进具身机器人的能力优化,加强AI大模型、多模态感知、仿生结构硬件产品的可靠性,并将工业场景作为产品验证的主战场,覆盖如工业巡检、汽车厂装配、工业搬运、仓储拣选等领域应用。


尤其是在汽车主机厂和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具身智能将会为汽车制造的场景带来重构。比如,汽车制造的生产模式将从固定自动化到柔性智能体进化,可以动态适应产线/工站切换、产线协作重组通过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加持,有望实现自然语言示教、统一调整工作节拍等交互和决策功能,这是未来的趋势和刚需。


汽车产业有望形成核心牵引力,带动人形机器人落地突破,在特斯拉等头部企业的示范效应下,国产企业进行本土软件算法和硬件跟进迭代,并且在众多车企试验产线中部署和渗透。


张小飞博士表示,机器人行业经过了10年的周期律动变化,迎来了国产化率反超、具身智能起步的新局面,而这一切都是企业通过提前布局和深度积累,才换得一夜之间的春暖花开,面对确定性的趋势,只有坚持技术死磕,搭建开放的产业协同生态,才能突破以价换量的发展顽疾,拥抱机器人与AI技术融合带来的全新机遇。



资讯配图
具身智能未来的机会,在谁手里?



机器人全产业链蜂拥而至的情况下,未来哪一类企业能在具身智能赛道脱颖而出张小飞博士人才、专业、资本、资源”四个维度进行一一解读


工业机器人本体企业而言,不少已经上市或完成多轮融资,拥有了一定的资本和资源沉淀,但在向具身机器人进化的路线中,在人才、跨技术专业度两个短板上有待解决。


移动机器人本体企业在技术层面解决了具身机器人的移动问题,具备了理论上实现“移动无限性”的能力,同样也有应用场景、数据沉淀等资源优势,但在资金资本、人才上存在短板。


核心零部件、大模型企业,大多是具备了专业或人才的优势,在资本、资源上存在短板,如果不能整合行业资源做到协同,在具身智能发展中会面临众多挑战。不少新兴的具身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玩家则具备多种优势,不愁人才来源倍受资本青睐,并且在逐渐掌握一定的行业资源。


反而系统集成商作为终端客户资源的深度绑定者,流水的技术铁打的资源,在未来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存活概率更大。


具身智能时代,集成商企业也在思考未来的发展路线,一种是传统将产线需求和机器人产品去匹配;另一种则可能会在未来重新定义集成商的概念,这条发展路线需要集成商懂得工业具身机器人产品特点,能够适配工业场景进行流程重塑设计规划,通过提供整体方案或者是承担产线总包来帮助终端企业降本增效


张小飞博士表示只有极尽可能用最少的机器人本体、硬件成本和人力成本,去实现最好的节拍和效率,形成在具身智能时代的新集成能力,才能在这场机器人革命中生存和最终获胜



END


资讯配图
活动广告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以上为广告

往期推荐:





超20万套的末端执行器交付验证,大寰重磅发布触觉灵巧手


倒计时4天!“2025中国智能焊接产业链先锋”评选申报即将截止


报名通道 | 2025(第四届)焊接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峰会

宇树上新,智元、优必选竞速行业应用,极智嘉进场开辟新赛道
资讯配图
了解具体商务合作详情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工业 机器人
more
百机争鸣!7月新进的人形机器人大赏:从工厂到养老院、家里 |CyberRobo
国产化率将达60%,具身智能革命提速,工业机器人“智能拐点”已至?
WRC 2025黑科技:这款"傻瓜式"机器人让专业采集员都失业了!
【机器人】清华突破软体机器人操控难题,磁性机器人像“液滴”般移动
成都世运会“科”热闹!机器人“东道主”迎全球客人
【机器人】理想汽车:超充站5个车位只放4根桩方便停车,还在测试自动充电机器人
机器人IPO潮下的“系统闭环”:从减速机到整机,川机器人携新品Ultra亮相2025WRC
《机器人》2025年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上半年营收突破30亿!海康机器人最新“成绩单”出炉
人形机器人2025:半场“无战事”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