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高工机器人专业行业群,加微信:18565829548,出示名片,仅限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2025(第四届)焊接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峰会
焊启智能新局,应用领航变革
主办单位:高工机器人、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
协办单位:蕴硕物联
专场冠名:麦格米特、法奥机器人
峰会时间:2025年8月27日
峰会地点:上海新华联索菲特大酒店
峰会规模:500人
报名参会&商务合作:毛先生13590381326(同微信)

扫码即可报名参会
工业机器人持续内卷,移动机器人行业分化面临增长挑战,具身智能浪潮汹涌而来……站在行业周期跌宕起伏、智能发展新机涌现的十字路口,该如何洞悉机器人的现在和未来?
在今年7月刚刚结束的2025工业具身应用峰会暨(第八届)高工机器人集成商大会上,高工咨询董事长张小飞博士发表了“从工业机器人到具身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的主题演讲。

张小飞博士认为,无论机器人的形态如何变化,智能是演进的主要方向,区别在于是更强调机器人的双足行走能力、稳定移动能力、还是身体和灵巧手的卓越机能,这些形态的背后,都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的体现。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计,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产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将超过60%。张小飞博士表示,自中国市场机器人国产化率超50%以来,机器人行业迎来了许多新变化,产品品类丰富度、细分领域渗透率都在快速增长。
曾经被外资品牌垄断的“硬骨头”——多关节机器人,在今年国产应用渗透率也即将超过55%,并且国产品牌正向更重负载的产品方向猛攻。作为仅次于搬运、上下料的行业应用,今年国内焊接机器人市场出货量有望达到5.8万台,同比增长10%,从汽车、3C电子,到船舶、钢构等场景的加速渗透,也将为智能焊接机器人的增量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作为破除行业内卷的解决路径之一,出海已成为各家企业共识。最近两年,工业机器人出口数量处于稳定增长状态,GGII预计,今年工业机器人出口量将会超过3万台。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GGII《工业机器人进出口数据库》
机器人行业的底盘——汽车行业虽然价格战猛烈、市场开拓难度大,但新能源汽车、锂电/储能等新能源行业、食品、半导体等下游行业整体依然保持稳定增长,不论利润如何,可以预见的是,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出货量将保持向上的稳定增长。





为什么是从具身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张小飞博士表示,未来,人形机器人更多会是一个决策的工具,而不一定是干活的工具。比如工厂里已经有了高速移动的AGV、高节拍的工业机械臂、灵活工作的协作机械臂,真正的产品不一定需要去替代这些干活场景。
具身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存在一些认知误区,若缺乏了核心的认知、决策、交互、执行能力,即便人形机器人会良好行走、在遥操下可以流畅执行、能够语言交互、单一场景能完成任务,但也不一定是具身机器人。
张小飞博士指出,目前的机器人产品,严格意义上来说大多数都不是真正定义上的具身机器人,只是在某些方面实现了人形或具身机器人的部分能力。
高工机器人通过调研发现,不少具身智能本体企业正在积极推进具身机器人的能力优化,加强AI大模型、多模态感知、仿生结构硬件产品的可靠性,并将工业场景作为产品验证的主战场,覆盖如工业巡检、汽车厂装配、工业搬运、仓储拣选等领域应用。
尤其是在汽车主机厂和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具身智能将会为汽车制造的场景带来重构。比如,汽车制造的生产模式将从固定自动化到柔性智能体进化,可以动态适应产线/工站的切换、产线协作重组。通过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加持,有望实现自然语言示教、统一调整工作节拍等交互和决策功能,这是未来的趋势和刚需。
汽车产业有望形成核心牵引力,带动人形机器人落地突破,在特斯拉等头部企业的示范效应下,国产企业进行本土软件算法和硬件跟进迭代,并且在众多车企试验产线中部署和渗透。
张小飞博士表示,机器人行业经过了10年的周期律动变化,迎来了国产化率反超、具身智能起步的新局面,而这一切都是企业通过提前布局和深度积累,才换得一夜之间的春暖花开,面对确定性的趋势,只有坚持技术死磕,搭建开放的产业协同生态,才能突破以价换量的发展顽疾,拥抱机器人与AI技术融合带来的全新机遇。

在机器人全产业链蜂拥而至的情况下,未来哪一类企业能在具身智能赛道脱颖而出?张小飞博士从“人才、专业、资本、资源”四个维度进行一一解读。
就工业机器人本体企业而言,不少已经上市或完成多轮融资,拥有了一定的资本和资源沉淀,但在向具身机器人进化的路线中,在人才、跨技术专业度两个短板上有待解决。
移动机器人本体企业,在技术层面解决了具身机器人的移动问题,具备了理论上实现“移动无限性”的能力,同样也有应用场景、数据沉淀等资源优势,但在资金资本、人才上存在短板。
而核心零部件、大模型企业,大多是具备了专业或人才的优势,在资本、资源上存在短板,如果不能整合行业资源做到协同,在具身智能发展中会面临众多挑战。不少新兴的具身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玩家”则具备多种优势,不愁人才来源,倍受资本青睐,并且在逐渐掌握一定的行业资源。
反而系统集成商作为终端客户资源的深度绑定者,流水的技术、铁打的资源,在未来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存活概率更大。
具身智能时代,集成商企业也在思考未来的发展路线,一种是传统地将产线需求和机器人产品去匹配;另一种则可能会在未来重新定义集成商的概念,这条发展路线需要集成商懂得工业具身机器人的产品特点,能够适配工业场景进行流程重塑和设计规划,通过提供整体方案或者是承担产线总包,来帮助终端企业降本增效。
张小飞博士表示,只有极尽可能用最少的机器人本体、硬件成本和人力成本,去实现最好的节拍和效率,形成在具身智能时代的新集成能力,才能在这场机器人革命中生存和最终获胜。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