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8日-8月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宇树机器人创始人王兴兴在大会进行了现场演讲分享了自2013年以来在研发高性能机器人方面的进展。同时,面对行业发展和挑战,王兴兴还强调了AI技术的重要性,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全球共创,以推动行业进步。
从低成本高性能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
王兴兴提到自己在读硕士期间研发了一款名为“xDOC”的机器人,开创了全球低成本高性能足式机器人的技术先河。在此之前,业界普遍采用工业电机和伺服驱动器,成本高昂且体积庞大。而王兴兴的方案仅用1~2万元人民币的研发投入,便实现了高性能机器人的开发。
2015年,这款机器人在上海的一场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并赢得8万元奖金,成为王兴兴创业的“第一桶金”。2016年,宇树科技正式成立,以此为起点,开启了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探索,宇树科技也开始实习从四足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的全面覆盖。
王兴兴介绍,宇树科技的产品线覆盖了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两大领域,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领先份额。
Go2:2023年发布的Go2是全球出货量最多的四足机器人之一,集成了大语言模型、激光雷达等功能,适用于消费级和科研场景。
B2:专注于工业应用,具备强劲的负载能力和续航能力,已在电网巡检、工厂巡逻等场景中实现24小时无人化运行。
A2:自重仅35千克,负载能力达25~30千克,空载续航6小时,兼具轻量化与高性能。
王兴兴坦言,公司早年曾坚决反对做人形机器人,因其商业价值和技术难度较高。然而,2022年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如ChatGPT的出现)和客户需求的激增,直接推动了宇树科技在2023年初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
第一代人形机器人:尽管外观粗陋,但动力性能强劲,曾登上春晚舞台,并参与北京机器人比赛。
H1:2023年发布的第二代产品,最低配售价9.9万元,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多的人形机器人之一,其架构被多家企业模仿。
R1:售价仅3.99万元,高性价比和可定制化外观设计使其备受关注,预计将成为未来的爆款产品。
技术创新:从硬件自研到AI驱动的具身智能
宇树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产品,更在于其全栈自研的技术能力:
硬件自主开发
从电机、减速器到3D激光雷达,宇树科技的核心零部件均为自主研发。例如,其第二代3D激光雷达成本仅1000元人民币,视场角达90度×360度,精度为2~3厘米,大幅降低了机器人制造成本。
AI技术的快速迭代
动作学习与优化:通过OTA升级,机器人的动作从僵硬逐渐变得丝滑,并能适应复杂地形(如上下坡、石块路)。
具身智能的探索
王兴兴指出,当前机器人行业的最大瓶颈并非硬件,而是“具身智能”的AI模型尚未成熟。他类比称:“机器人的‘GPT时刻’尚未到来——只有当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在陌生环境中完成通用任务(如整理房间或递水)时,才算真正突破。”
未来三到五年:具身智能模型、算力、生态都是重点
端到端的具身智能模型
王兴兴认为,未来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用型AI模型,而非单一功能算法。宇树科技已组建了规模庞大的AI团队,专注于让机器人实现“全身干活”的能力。
分布式算力架构
由于机器人本体的算力受限(峰值功耗约100瓦),未来可能需要分布式算力中心支持,例如工厂或小区内的本地服务器集群,以降低延迟和成本。
王兴兴提到“我个人感觉在人形机上你最多只能部署峰值功耗大概只有 100 瓦的算力,你最好平时工作的时候算力只有小几十瓦,简单说就只有大概几个手机的算力的水平,因为它的尺寸只有比较小,它不能部署大规模算力,但是对于未来的以大规模的算力的需求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情。”
全球共创的行业生态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协作。王兴兴强调,无论是中国的宇树科技,还是美国的特斯拉、英伟达,都在共同推动行业进步,“AI的创新永远需要年轻人和全球智慧的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