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机器人一代 |CyberRobo的WRC2025之旅

CyberDaily 2025-08-14 00:23


资讯配图


CyberRobo在WRC现场


CyberRobo,是CyberDaily 人形机器人专栏

您可以成为CyberRobo Pro会员解锁更多专业内容

立即订阅


 


这届WRC,我也带着CyberRobo去了现场,既是跟CyberRobo会员群友的大型面基会,也是我们的一次田野考察。WRC普通观众很多,以致我不管怎样都挤不进去一些展位...第一天回到酒店晚上,我想明白,那些展位才是他们的主场,他们也不过是去看熟悉的人形机器人朋友....


ok,下面分享我在这次机器人大会的见闻与所思


目录:

01.被一家老小包围了的WRC

02.中国、海外:两个世界

03.表演与干活

04.枯燥乏味的任务,值得被看见

05.在工厂与家庭之间:餐厅、商场、酒吧...

06.像蜂群那样群体协作

07.情绪价值与恐怖谷

08.机器人替代不了人与一边走一边扫地

10.等不及的一代与为了机器人一代

后记






01.被一家老小包围了的WRC


WRC 的主力人群,专业观众的噩梦...人形机器人被人包围,人被另一层人包围、人叠人....这是世界机器人大会火爆的显像。一CyberRobo会员群友跟我分享了跟WAIC的区别——为什么WRC来了这么多普通观众?其中一个原因是,人工智能看不着摸不着;机器人可触摸观感....



资讯配图

CyberRobo拍摄


无论噪音还是信号,在万人展馆内发酵和升华,在人们眼中、言语中全都立体化了,观众的热情,个人对展会体感反馈、表达也被人形机器人的双眼收入脑中,未来你看到他们变得更加智能和拟人情感表达,可能是从你这次大会中的热情,好奇心,友好互动,对他们的认可习得的。


正如上面所言,普通观众只是流向了他们喜欢的人形机器人,无论是潜意识的喜欢,还是已被短视频种草、跟着人群涌进观摩,相信在未来,他们围观的人形机器人厂商中,至少有一个人形机器人走入他们家里。


而聪明的厂商,已经早早的推出了消费者倾向的人形机器人。例如傅利叶GR-3、魔法原子MagicBot Z1及四足够狗、鹿明的鹿小明...



02.中国、海外:两个世界


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 倒也可以说中国机器人大会,缩小点,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以及川渝鄂中部地区之间机器人展。彼此展示在过去半年的成果,对比去年的挂着和走路、跑跳、基本操作,今年各地区展示的人形机器人陆续上得了台面长程任务,遥操的或自主的,先不用争议。


说是跟海外两个世界。一是来参展的海外展商悉数几家,外国观众也不多;二是,可能跟宣传有一定关系。我们在海外X平台分享WRC现场视频时,一个X友才知道,中国在举办世界机器人大会,过来咨询大会事项,但是他签证来不及了,只能等下一届,遗憾地只好派队友来参观最后一天展,以及接下来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下一届主办方考虑多在海外投一些广告,让海外采购商进来,带一些订单回去。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海外厂商并不想来参展,他们的首要市场并非国内。


资讯配图

图自:CyberRobo




03.表演与干活


一直饱受争论的两条路线。表演派“看不上”干活派,觉得现在干活还不现实,表演有它的商业价值;干活派的也“看不上”表演派的,觉得不能落地,人形机器人就没有价值。夹在中间的科研派“坐享其成”——得到不同性质的本体方案,都有科研价值。


现场各自安好,人群流向表演派,里三层外三层,热闹非凡,品牌效应拉满;而坐在洽谈桌,玻璃格子间里,干活派的销售或高管们给潜在客户介绍台前卖力干活的人形机器人如何赋能业务。


当然,表演干活全都要,一些厂商将产品矩阵覆盖了全场景,优必选、魔法原子、北京人形、乐聚、帕西尼等等。直接在展位里完成声量和销量的闭环。给C端用户社交货币和种草环节,给B端客户几个落地选项,总之在每个环节,厂商们都在用各种手段提供价值。


资讯配图

CyberRobo拍摄




04.枯燥乏味的任务,值得被看见


并不那么“讨喜”的特种任务、工业制造、农业人形机器人夹在人群和网红展位之间——显得还有点格格不入。


人们很难花个30秒的时间看一个人形机器人将一个个螺丝打入部件孔中,盯着从重复性的货箱搬运,也很难想象在电厂里防爆机器人将会怎样操作,为什么要做成履带移动等等?又为何,他们并不能像宇树那样做成人形....


枯燥乏味的工业特种、农业任务,是人形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中的物打交道。也许这跟很多人关系不大。但那些没到场,正在执行4D( Dull枯燥, Dirty肮脏, Dangerous危险, Difficult困难)任务的工人们,可能深有感触,人形机器人可以成为他们的助手或代理角色执行这些枯燥乏味的日常不得不去做的任务。


对于企业来说,现在可能正是时候,我记得新希望创始人刘永好在央视《云顶对话》里提到,现在机器人很好了,售价相当干两个工人年薪,买一个机器人干两年就回本了。换句话说,像工业农业巨头们都有很强的应用意愿,而背后是值得剖析的成本要素。


有哪些厂商?分享一些现场拍的几个厂商(没有收广告)


-中信重工:特种防爆双足人形机器人和类人轮式机器人


资讯配图

CyberRobo拍摄



-赛那德:为物流仓库而生的轮式双臂人形机器人


资讯配图

CyberRobo拍摄



-普罗宇宙:专注在工业制造产线例如部件组装、打螺丝...的轮式机器人大白


资讯配图

CyberRobo拍摄



-动易科技:用行业首创摆线关节驱动的人形机器人PHYBOT M1,在特种、工业制造等场景中性能、耐力作业,例如关节扭矩达530 N.m,可做极限动作和高爆发力。


资讯配图

CyberRobo拍摄





05.在工厂与家庭之间:餐厅、商场、酒吧...


喔,谁不想推开家门,人形机器人管家就在你回家前,已经收拾好了客厅、卧室,在冰箱里放好了你爱好的饮品,以及准备简单的晚饭....


而在这一切到来之前,厂商们将人形机器人推到与大众熟悉的公共场所里应用,与之对应的推出服务型的人形机器人。这是格斗、跳舞之外吸引人的地方....


商业服务场景,既是打破工业特种任务的局限性的场景(更丰富的数据),同时也是探索家用场景的桥梁(与大众对话)。这些具有上下兼容和连续性的场景,让人形机器人可以进入比工业制造更大的协同网络中,尤其是与多角色交互(不只是对话)。想象下在一个商场中,从大门安保到咨询台物业人员,门店店员、商超促销员、顾客、外卖骑手等等。


资讯配图

星动纪元Q5,CyberRobo拍摄


现场一些厂商都展示了具体的用例,与之展示了各自不同方法构建的机器人大模型,他们也诠释了人形机器人在用脑(AI)干活,真正软件硬件一体协同的阶段


比如银河通用的零售大模型VLA(GraspVLA+导航大模型TrackVLA),G1可以丝滑快速移动拿取商品给消费者。王鹤教授说G1只喂了1%的真实数据,其余都是合成数据,就能让它自主迅速地干活。




星尘智能的S1自发布以来,一直都是丝滑柔顺的灵活操作,背后是全身VLA支撑,无论是做早餐、煮咖啡等复杂的长序任务,都能像人一样执行。S1已经在深圳养老院实训,得到老人家们的喜爱,提供了不仅是做家务活儿,还陪伴老人跳舞、娱乐。


CyberRobo拍摄(我尽力拍了,实在太多人了)



星海图也展示了端到端双系统全身智能VLA模型——星海图G0,让分享一段在现场机器人双臂铺床被的实时效果,宜家可以考虑让它帮忙在门店铺展示区的床被了。(拍的视频太长,没来得及剪,就放他们的gif)


资讯配图

图自:星海图R1 Lite在2025WRC现场稳定完成高难度铺床任务





06.像蜂群那样群体协作


无论表演,还是干活具体的活儿,各大厂商都在极力展现单兵能力,或者多个单兵作战能力的用例。


如果说一个团队强大作战能力始于单兵作战能力,但要实现长期的多目标中,多个强大的单兵集群协作强才是真的强。就像电影《敢死队》成员一样。


对于优必选来说,群体协作是其面对客户复杂业务协同的挑战的解决方案。大家都知道优必选在过去一年多打卡了国内主流汽车厂,把Walker S1部署其中,从单台到多台,然后从多台重复性任务,到多台多任务协同。这既推着更强Walker S2诞生,也催生人形机器人群体大脑(Brain Net2.0)和Co-Agent工业人形机器人协作智能体,简单来说单个Walker S2可以自己单兵作战,完成子目标任务,同时也可以跟其它WalkerS2协同完成高难度,复杂的团队任务。


这次WRC,优必选展示了部分群体协作的用例,因为实在太多人,我没挤进去拍到视频,就放他们的分享。




除了优必选,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的跨本体VLA模型XR-1,用统一机器人大脑驱动不同类型的机器人(不只是人形机器人),执行多场景多任务,以提高作业效率。


资讯配图

CyberRobo拍摄




还有魔法原子去年展示的多个小麦人形机器人在电子工厂从搬运,组装零部件等多机多任务协作的演示。




群体协作意味着群体智能正在产生,尽管目前还处于比较初级阶段, 随应用推移,人形机器人群体智能或群体大脑也将涌现更高的智能水平。关注一脑多体、跨本体协作大模型、群体协作模型...



07.情绪价值与恐怖谷


有用和有效之间,还有一种模糊的,不可量化、人们却需要即时正向反馈的需求——情绪价值。人形机器人能不能提供情绪价值呢?我认为,这取决于,人们能不能从眼前的人形机器人的言语和非言语的表达中,定义它们是提供了情绪价值的——而这些正向反馈,使得人在情绪上得到积极提升,甚至对人形机器人做出抚摸,拥抱的动作,以及情感依恋。


傅利叶GR-3很好的表现了这点。 当你站在GR-3前,它可以追踪和识别你的表情并做出友好的反应,尤其是你抚摸它的身子、手臂可感知温度,给人不仅是物理上的温暖感和心理上的慰藉。确实有一种忍不住拥抱它的冲动。




傅利叶的解释是,GR-3搭载自研全感交互系统,集成听觉、视觉、触觉三大模块,通过注意力管理机制动态调配感知优先级。交互反馈采用“双路径响应机制”:单一指令触发“快思考”(如呼唤时转头对视),多次触发则启动“慢思考”(由大模型生成复合应答)。


不过,我觉得体重值得一提,71kg的康复陪伴人形机器人,这个重量是否是合适的?尤其是当它面度和服务老人、康复患者时,怎样做到安全保障呢?这可能是傅利叶在下一代GR -3考量的,足够轻量化,给人安全感。


鹿明机器人的鹿小明,像3岁小孩那样走路萌萌哒,想象着你也可以带着牵着它外出,人家遛娃,你遛机器人娃。给到家里小孩,家人提供陪伴,缓解孤独情绪。


资讯配图



与之另一面是恐怖谷,那就是超仿真人形机器人,硅胶皮肤,1:1拟人,连脸上肌肉都仿人设计,目的是让人感觉到他们没那么机器,但这也是最难的,人脸设计,背后的算法和情绪模型,搞不好就是恐怖谷,令人抵触。目前大会上还是没有厂商做到像首形科技那样舒适不恐惧的观感。




08.机器人替代不了人与一边走一边扫地


在8月9日闭馆前,我在一家名为“森丽康”做康养陪伴机器人的展位跟产品负责人聊时,一家三口老北京也来咨询眼前的机器人。这不是一个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橘黄暖色外观,轮式底盘移动+显示屏的陪伴康复移动机器人。在聊到机器人的功能时,妻子提到为什么底盘不是一个扫地机器人呢?这样它可以边移动边扫地;丈夫则质疑,机器人替代人的可能性,尽管机器人有娱乐、互动和对话,陪伴、家人视频对话的能力,但对于老人家 来说,他可能只需要家人在身边,哪怕不说话,就在一旁带着,换据说老人家只需要家人的陪伴。


资讯配图



而这位负责人也提到机器人是一个解决方案之一,它不可能取代人,而他们目前暂时不会出人形机器人,先把这个机器人做好推到养老院和社区,以及给到有需要的家庭用。


聊到这里时,我忽然想到很现实的问题,之前分享养老人形机器人提到,国内护工至少400万的短缺,而国内的养老模式,基本以居家养老为主,意味着要照顾老人(尤其是并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时,基本需要一个家庭成员无经济照料。换句话是牺牲一个家庭成员的经济来源来照顾老人,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请得起护工。像这个机器人,它可以缓解一定的护工短缺,因为能提供基础的看护(有紧急救援),提供基础的健康监测(例如血压)等....更多还是陪伴和缓解孤独。尤其是那些相对健康能自理的老人,他们既要保持自尊和自我价值感(例如可以自主照顾自己的生活),也希望得到及时的情绪情感支援。当家人不在身边时,这类机器人或许是一个很好的代理或者辅助——例如协助老人完成一项手工任务等,当不需要时,也可以与老人保持一个边界感。机器人不替代人,可以辅助人,或代理人做人不想做的事情。


我们聊了很多,这场对话是品牌方和消费者的沟通,而真正的用户——老人家不在场,我们也没听到他的声音,而他们需要与否,如何需要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养老的话题延伸,新加坡正在用AI和人形机器人养老,全球的老年化国家城市都在拥抱AI机器人 |CyberDaily



10.等不及的一代与为了机器人一代


今天在整理WRC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期间,刷了下小红书,看到这位名为@里脊的薯友分享了他在WRC的经历,一个75岁的老人家,每年都来这个展会,因为老伴瘫痪了15年,自己伺候不动了,也都感觉自己等不到人形机器人可以照料老伴的那一天。——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资讯配图

图自:@里脊,如果您看到了,觉得不合适贴出来,可以私信我



我也遇到类似的经历,在过去几年,CyberDaily有一个脑瘫患者读者,他持续在后台留言“脑机接口能用了吗”,还有一些读者的家人患有视觉障碍和失明,也需要脑机接口——包括在小红书我们收到需要仿生手和仿生腿的读者留言,我告知他们价格在十几万以上时,基本沉默了。


对于这次大会很多普通观众来说,是在看热闹,涨知识,满足好奇心,但有一些观众正在寻找急需的解决方案。


等不及的一代可能没法从现在的科技进展中获得解药,那么,我们不妨为机器人一代设计产品。


来现场参观的很多是出生在2015-2020代后的孩子,他们生在AI机器人繁荣的开始和指数级发展的时刻,也意味着未来,这些来参展的孩子们将是现场厂商中的主流消费群体。用终局看,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形机器人呢?


当然,80后,90后、00后一批批在路上的养老大军,人形机器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情绪价值是其中之一,但随出生率和结婚率下降,未来需要人形机器人充当生活助手与伴侣助手的角色。



后记

 

写完这篇WRC之旅,我其实内心很平静,或者在现场的时候就很平静。可能是平常接触太多人形机器人的视频,就像仿真训练一样,到了现场可能更多还是一种sim-real的映射。但那些现场观众或使用者的诉求声音还是多被倾听,人形机器人长远价值可能就在这些好奇、质疑和期许的声音之间回响、凝结、认可。

我在CyberRoboPro上还写了一个会员版本,感兴趣可以在知识星球阅读


接下来Pro会员阅读,欢迎加入CyberRoboPro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机器人
more
智元机器人发布行业首个机器人世界模型开源平台——Genie Envisioner
Science Robotics封面|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等开发出不含任何电子元件的仿章鱼具身智能软体机器人
TechWeb早报:马斯克、奥特曼网上激烈骂战,苹果AI伴侣机器人2027年登场
对话星动纪元陈建宇:机器人已经达到人类70%的效率,最终“杀手级”应用会在家庭
机器人可以“上岗”加油站吗?成都人工智能企业:安排!|科创天府·智汇蓉城
快讯|浙大四足机器人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英伟达推出专为机器人设计的新Cosmos世界模型;西工大新型电活性聚合物的多功能机器人等
从边界线到 SLAM,割草机器人导航定位的下一个关键技术是它?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通用多模态视觉感知系统,Humanoid Occupancy 建立多模态环境理解新范式
苹果扩展AI布局:Siri革新、桌面机器人、智能家居与家用安全装置
吃瓜进!某机器人总经理开价200万月薪被董事会否决 两年成功套现1.2亿 曾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