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所有目光都聚焦于 AI 模型的能力上限时,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关键的逆向视角:真正的商业护城河,往往源于对模型局限的深刻洞察与利用。
我们翻译此文,希望能为身处 AI 浪潮中的你,拨开技术喧嚣的迷雾,提供一份关于构建长期价值的清醒思考与实践蓝图,从中获得启发与收获。
作者:WILLIAM CHENG
日期:2025年8月23日

大多数工程领导者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其实是错的。
看到一个新模型,他们会问:我们多快能把它上线?但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它会在哪里碰壁?
Troy Astorino 很早就想通了这一点。他是 PicnicHealth 公司的首席技术官,他和团队打造了一项非凡的成就:一个仅有80亿参数的模型,在医疗任务上的表现却胜过了许多规模远大于它的前沿模型。
因为 Troy 深知,那些庞大而通用的模型究竟在何处力不从心,而他所有的工程设计,正是围绕这些局限展开的。
他的公司为医疗记录领域,构建了或许是全球最顶尖的大语言模型,不仅与世界十大制药公司中的七家合作,更在十年间积累了三亿五千万条临床医生的专业标注。
但 Troy 最宝贵的洞见,无关乎 AI 能力的上限有多高,而在于那些不可动摇的现实制约。正是这些制约,决定了你的 AI 项目最终是走向成功,还是沦为一场代价高昂的表演。
文件柜难题
Troy 在一个医生家庭长大,父母都是医生。儿时在父母诊所帮忙的他,曾被那铺天盖地的文件柜惊呆了。
后来,政府投入 400 亿美元推动医疗记录数字化,Troy 心想:太好了,软件终于能解决这个烂摊子了。
然而,事与愿违。大多数电子病历系统反而让医生的工作效率变得更低。
这件事让 Troy 领悟到一点:你永远不能把新技术简单地堆砌在已经过时的流程上。流程本身,必须随之变革。
这一深刻的洞见,塑造了他此后的一切。
领导者需要重拾代码的时刻
技术变革时期,领导者的角色有一个很有趣的变化:工程领导者需要变得更懂技术,而不是更脱离技术。
2014 年 Troy 创立 PicnicHealth 时,他整天都在写代码。随着公司壮大,他也和所有工程领导者一样,从具体执行中抽身,专注于团队建设。
他认为,“对我而言,更高杠杆的打法是少做具体构建,多做团队建设。”
但当大语言模型浪潮来袭,Troy 必须掉转船头。他告诉我:“想要看清机会在哪里,你需要更多亲身实践的经验。”
为什么?因为只有亲手去做,才能真正理解现实的制约。微调在什么场景下才真正有效?哪些领域足够垂直,能够实现可靠的自动化?
这些机会,你不可能通过团队汇报来评估,因为技术本身变得太快了。
Troy 意识到,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工程领导者必须具备更深厚的技术实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他必须在两者间找到平衡:既要贴近技术一线,敏锐地发现制约因素,又要充分赋能团队,让他们做出最好的工作。
这并非微观管理,而是为了解可能性的边界,而进行的战略性情报收集。
数据的护城河
PicnicHealth 的优势,从来不是模型的规模,而是他们的数据。
他们拥有三亿五千万条标注,这些数据全部来自真实医生在过去十年间使用其系统的过程。
每当医生纠正一次 AI 的判断,模型就会变得更聪明。Troy 解释说:“这种质量的医疗记录数据,在公开的训练语料库里是找不到的。”
这便创造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随时间不断自我强化的反馈循环。使用系统的医生越多,系统就越好用;系统越好用,就有越多的医生愿意用它。
大多数 AI 公司都忙着构建更强大的模型,而 PicnicHealth 却选择专注于构建更好的数据收集体系。
应用层的惊喜
2022 年,所有人都以为 AI 的价值会主要流向 OpenAI、Anthropic、Google 这些模型创造者。
这个逻辑看似无懈-可击:模型是核心,构建难度最高,理应攫取最大价值。
事实证明,这个看法并不全面。
“我很高兴,我们处在一个价值更多由应用层来创造和捕获的时代,” Troy 说。原因在于:基础模型正在快速商品化,但领域里的专业知识不会。
一个通用模型或许无所不知,但它不了解临床试验的具体流程,不清楚医生如何审阅病人档案,更不知道在你的专业领域里,哪些极端情况最致命。
就在这里,局限变成了优势。通过只专注于医疗记录,PicnicHealth 能针对那些在医疗领域至关重要,但在别处毫无意义的细节进行深度优化。
垂直深耕的策略
大多数 AI 项目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贪大求全,想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
PicnicHealth 另辟蹊径,他们构建的 AI 智能体,只在公司自有的临床试验一体化系统中运行。这听起来限制很大,但实际上威力无穷。
当你能控制从数据输入到最终输出的整个流程时,你就可以在每一步都植入验证循环、人工监督和纠错机制。
你可以定义清晰的成功标准,创造出极度紧密的反馈周期。
那些通用的 AI 工具无法做到这点。它们想讨好所有人,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有为任何人做到最好。
瓶颈永不消失
关于技术进步,有一个不变的定律:它从不消除瓶颈,只是转移瓶颈。
AI 加速了药物的发现,但药品的监管审批流程依然需要 7 到 10 年。
Troy 指出:“即便有再多潜在的新药被发现,距离人们真正用上它,也还有遥远的十年。”
这个规律无处不在。技术能力总在飞速发展,但要真正落地到具体行业和工作流程中,却需要漫长得多的时间。
这需要改变人的行为模式,远不止是开发出更好的软件那么简单。
给领导者的启示是:别指望 AI 能解决你当下的瓶颈,要预判它会创造出哪些新瓶颈。你的职责,就是找到它们。
这对你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也在投身 AI 领域的建设,Troy 的思路提供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先理解局限,再优化能力。
大多数流程里都藏着瓶颈,再强的 AI 也无济于事。先把它们找出来。
构建数据飞轮,而非仅仅是模型。
寻找那些能让用户的日常修正行为,转化为你独有数据集的工作流。在模型日益商品化的今天,这才是你真正的护城河。
先做精,再做广。
从一个你能精确衡量成功、并快速迭代的受控环境开始。在垂直领域做到极致可靠的自动化,远胜于在所有领域都漏洞百出的半自动化。
技术变革期,技术领袖必须保持技术敏锐。
你不可能在会议室里评估 AI 的机会,你需要亲自下场,去感受第一线的制约。
在你做下一个关于 AI 的决定前,请先问自己:
你是在解决一个真实的制约,还是在为一个本已失效的流程,穿上一件华丽的自动化外衣?
这其中的差别,决定了你最终是构建起一道护城河,还是仅仅开发了一个昂贵的功能。
原文地址:https://maestroai.substack.com/p/turning-model-limits-into-moats-with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