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当劳、茅台、奔驰、中国中车......
都是百度 AICA「首席 AI 架构师培养计划」学员
AICA「首席 AI 架构师培养计划」由百度与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发起,旨在培养集“分析业务问题、掌握模型算法、操刀落地应用”于一身的首席 Al 架构师。
造高铁也用上 AI 了?
企业正在找什么样的 AI 人才?
......
哪些行业在 AI 落地进程中领跑?
落地 AI 的“卷王”企业,
有哪些成功经验?
又有哪些避坑指南?
......
答案就在这期“AI 连麦中”——
AI 连麦中
“AI 连麦中”是百度推出的一档全新线上直播栏目,将围绕 AI 行业热点话题、聚焦行业发展趋势,邀请内外部的专家、从业者,展开深入交流,分享专业洞察。
这期百度直播间 AI 连麦中,我们邀请到:
周奇
百度基础技术体系产品委员会主席
百度AI技术生态副总经理
刘琦
中车研究院人工智能所副所长
梁宁
知名产品战略专家
完整音频请听:
滑动可查看时间轴——
Part 1
来到2025,AI 落地现状
00:02:28 AI 生产力革命下,哪些行业挤进了 AI 落地快车道?
00:05:08 AI 落地黄金场景,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00:09:03 技术发展变化历程中,AI 落地和过去有哪些不同?
Part 2
落地 AI,有何密码?
00:11:00 中车落地 AI 经验:战略规划、技术底座和人才保障
00:14:55 在 AICA,培养首席 AI 架构师:懂技术,懂行业
00:17:15 找到高价值项目,探索属于自己的机会
Part 3
落地 AI,避坑指南
00:27:48 AI 浪潮中,培养业务领导力和战略沟通能力
00:32:10 聊聊 AI 投入产出比:凭借 AI,奔驰如何用“一个人”替换几百万?
00:37:48 如何避坑:判断场景、分析落地可行性、采集高质量数据、选择模型
Part 4
浪潮之下,AI 人才进化论
00:44:02 AICA 如何培养复合能力人才:站更高、看更远
00:45:24 AI 落地领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 AI 人才?
00:49:25 快速变化的时代里,运营自己的稀缺性
我们摘取并整理了部分精彩对话:
■ AI 落地的赛跑里,现在哪些行业跑在前面?为什么?
周奇:从 AICA 过去的培养的489位首席 AI 架构师来看,我们认为有些行业,比如说能源、工业、制造等,都进入了各自的快车道。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它们找到了有价值用新技术去解决的真场景需求,虽然可能一开始是个点状的,但逐渐是由点到线到面的扩展。
第二个,这些场景当中有非常多的高价值数据能为业务带来新的增益,它的成本是可控的,收益是更可期的,这样的场景很多企业愿意尝试,
更关键的是,过去几年我们会发现企业出现了很多既懂新技术 AI 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使得这些行业推动得更快。
最后我们会发现,这些企业的生产范式或者生产流程,是允许被新技术来慢慢改造的,甚至可以做变革或颠覆式创新。
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生产力在新的场景进行综合,使这些行业走得更快一些。
梁宁:AI 落地的黄金场景有一个“场景成熟度”的问题,也就是业务成熟、数据成熟、技术成熟。
业务成熟。比方说一,有清晰稳定付费方;二就是接口清晰,责任人明确等等。
数据成熟。所有人都知道 AI 是吃数据的,很多行业的从业者想做 AI,但当下还是数据的盐碱地,但有一些行业已经有了数据的积累。
第三是技术成熟。比如等下聊中车的案例,当下是不是可以用现在的数据来支撑业务,比如幻觉可控。
■ 这些年 AI 落地有了什么新变化?
刘琦:我从2020年的时候参加了 AICA 第三期,当时报了一个课题《深度学习在虚拟传感器中的应用》,来向百度取经验。
我们研究院从2015年开始瞄准人工智能这个方向,从业务落地而言,以前是单点试水,现在是逐步往深水区转。
一个是 AI 赋能,从场景,从业务,从数据角度考虑怎么先把自己的能力建起来;另外一个就是 AI 势能,如何用 AI 来重构我们的整个体系或者说重构我们的整个范式,来推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
还需要考虑到一些点,比如最近几年大家会提大模型,大模型和小模型现在在工业领域是一个并存的状态,不能说一味追求大模型,或者追求智能体,其实应用场景小模型用的居多。
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是从点到线到面的发展形式。
■ 在设计研发阶段,AI 发挥了什么作用?
刘琦:研发设计阶段,中车研究院正在研发的两个大的方向,其中一个是工业设计方向的大模型。
大家一提到工业设计大模型觉得非常高端,其实它可以用特别普通、特别朴素的一个形式就能实现:比如说我们向 AI 提问,“请帮我设计一个新型号动车组”。
就这么一句话,它背后的整个逻辑就会马上拆解:要做一个动车组、要设计新形态,比如外观、造型加新元素,或色彩是多样化的。
更深层的就是我的动车组或我的车头应该怎么设计,在设计层面我的图纸是怎么实现,以及下一步对应出来这个图之后,我们这个车到底能不能行,要考虑和仿真阶段怎么结合。
再往后走还会考虑生成式工艺层面如何和制造连起来,打通整个研发设计的阶段,其实就是我们整个正向设计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现在做的大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范式的革新。
■ “帮我生成一个动车组的设计”听起来非常炸裂,怎么控制幻觉呢?
刘琦:第一个是生成式 AI,现在我们更多想考虑的是它的一个创意能力。
比如说一张图换我画一个造型,帮我换一个衣服或者换一个风格,它出来的多样性或者不一样的特点,这个地方其实不太考虑幻觉这个层面。
另一个方向更多是精密计算这个形式,就需要先考虑整个模型是可解释性的,我们能了解它底层数学公式,到最后都是一系列数学公式的组合,所以能真正分析清楚它的底层逻辑。这个模型也好,这个算法也好,才真正说敢用在实际情况上。
或者说现在这个阶段,如果是处于中间过渡阶段的话,大模型、小模型或深度学习等等,更多作为辅助的力量,它先做一层基础的判断,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到最终还需要我们人为来进行检验,来确保是安全可靠的。
■ 到制造阶段,动车组也会用到大模型吗?会怎么用?
刘琦:从装备制造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更多面向是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这些层面。
从大家的角度,和大家息息相关的首先就是动车组,我们经常坐高铁,比如从北京出发去上海、广州,动车也用大模型吗?那是必然的。现在不只大模型,小模型、智能体,都有涉及。
前阵子央视报道了仿真大模型,从仿真计算层面节约时间,从数天级,现在到了秒级的计算能力 ,极大压缩了车的制造时间,给大家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
小模型的层面也有很多,比如说我们设计审图,出来的这些图纸,在仿真前要考虑图纸合适不合适,能不能进行到下一步。比如运维服务,我们的车在正常运行的时候,要保障它的安全,各个部件、系统都是能正常给大家提供服务的。再比如说在高铁上立硬币、立鸡蛋,去保证它的平稳,也可以用强化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提升。
■ 连动车都可以用大模型来设计,更多企业是不是也都可以用大模型来解决一部分设计问题?
周奇:很多企业要去理解 AI 模型,大模型和原来辨别式小模型,各有擅长的地方。
原来很多辨别式小模型,它的性能和处理场景的成本在有些场景是性价比最好的,成本没那么高,确定性更高。
但反过来,大家有时要看大模型的特长,我们有时讲幻觉,反过来想一定程度上它代表着创意,如果在一些需要创意的场景,发挥它生成的特点,是大模型的长板。
很多企业在用 AI 的时候,首先要去理解不同模型的特性,大小模型之间的合作协同关系,以及我们人+机器能带来的更多的可控性。这样不同的场景就有很多可用的模型了。
■ 企业落地AI,怎么计算投入产出比?
周奇:我们 AICA 有一期学员是奔驰,是第8期学员,基于飞桨做了一个漆面检测系统。
汽车做漆面的划痕检测过去几十年都在用不同技术做,他用人工智能最新的方法,相比原来传统的机器学习或者传统的视觉方法,准确率提高了,成本下降了。
那位同学在内部分享时也讲到,今年这套系统已经面向奔驰全球多个工厂推广,每一套的成本就会比原来降低数百万。
反过来看,他就投入了一个人,干了一学期,这个投入产出比是相当可观的。
■ AI 浪潮中,企业想要什么样的人才?
刘琦:我们不仅缺会算法、会解决问题的人,更多我们要考虑一下能预见问题,并且把这些问题和实际场景做结合,把 AI 用到实际工业中或者用到更多领域的这样一个人才。
研究院的人才招聘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我们的算法式,更多考虑的是尖端数学分析能力的人才,考虑一下如何把这个问题用更好的方式做解决,选不同的路径进行实现。
另一个层面像工业软件方面、智能制造和智能产品,我们考虑的是业务方向的人员,大家从实际的这些场景中挖掘企业真正的痛点到底应该怎么解决。从需求、从痛点出发,然后匹配对应的解决方案,将这个方案转化成实施落地,把整条路径来打通。
周奇:AI 是一个技术的趋势,人才它未来也可能是一个组合,因为不同岗位还是会存在。
从通用性的能力上来看有几点还是比较重要的,包括思维、技能和综合的工程算账能力。
AI 思维是现在没有太成熟的提法,但是有两点比较明确:
一是是否理解大模型或者 AI 它底层运行的技术的原理,这有助于你判断事情,不管是做产品还是做投资。
二是从思维底层需要大家一起去培训或了解技术,比如我知道怎么用大模型,利用大模型的能力去解决我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做产品,原来做一个软件产品我在 PRD 的时候我大概就能知道我写出来这个软件最终长什么样子,但现在大模型有实时的接受用户反馈的过程,所以现在做产品是一个技术和需求动态平衡的过程。
很多人觉得现在 AI 产品变得日新月异或者更“活”了,本质上是它的技术架构允许它实时反馈用户的很多需求,实现价值。
第二个是技能,除了大模型里的使用技巧以外,对什么样的数据是未来有价值的数据(有判断),能够据此做各种应用也很关键。因为我们判断随着底层能力逐渐统一标准化,数据的差异会带来产品或业务的差异。
第三个就是刚才讲的综合的工程算账能力,比如说部署,把一个模型能部署到边缘侧,到底是多大?怎么样性价比最高?才能有利润?
综上所述来看,仅就一个 AI 的产品人或者工程人的能力就有这么多。那企业除了这个岗位还有非常非常多,比如说投资、财务、行政,各行业都需要慢慢去建构它的复合能力的标准,这的确是仍在探索中、还没有定论的。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