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Cadence高级副总裁:AI如何推动EDA走向虚拟工程师时代

半导体芯闻 2025-09-01 18:25
资讯配图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过去两年,AI 和半导体几乎成了最炙手可热的两个话题:大模型带动算力需求暴涨,AI 芯片企业频频登上头条,数据中心扩张、自动驾驶落地、智能终端升级……无一不在消耗着芯片的性能与能效极限。


表面上,半导体行业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但在背后,摩尔定律的放缓让晶体管微缩不再轻松,安全性、实时性和可靠性也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芯片设计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昂贵。


与此同时,先进封装、Chiplet 以及系统级验证的快速演进,也让传统的设计方法捉襟见肘,难以跟上技术与市场的双重节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Cadence高级副总裁兼系统验证事业部总经理Paul Cunningham博士,通过CadenceLIVE China 2025上的交流,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前景:代理式 AI 将把芯片设计从单纯的“工具使用”带入“智能协作”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设计方式的升级,更可能成为未来半导体创新的关键拐点。


软件定义的芯片时代,如何寻找答案


“如今万物皆由芯片驱动。毫不夸张地说,计算机芯片正彻底改变我们感知世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Paul Cunningham在CadenceLIVE China 2025的演讲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当前时代的特征。


在他看来,当今芯片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软件定义的用户体验”驱动着“软件定义芯片”。许多传统上不涉足芯片领域的企业,如小米、阿里巴巴、字节跳动、滴滴等,都已成为颇具规模的芯片制造商。“放在20年前,没人会想到它们能成为芯片制造商。所以我认为,这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绝佳的机遇。”


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的迅猛发展。仅在过去一年中,行业对AI相关产业规模的官方预测就从9500亿美元大幅上调至1.2万亿美元。这种增长不仅源于数据中心AI计算的爆发,更重要的是正逐步向边缘端延伸。


这对于EDA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场莫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客户数量飞速增长,另一方面,传统的EDA软件愈发难以适应各类变化。


面对芯片复杂度的飙升,Paul Cunningham提出了“3D维度”整合技术的理念:


在“横向维度”上,需要跳出单一芯片的局限,考虑先进封装中的验证流程——如何对整个系统进行仿真优化,从芯片到物理层面的机电、热学、流体仿真,甚至整个数据中心的模拟。


在“技术维度”上,则要突破传统的“原理性仿真与优化”,利用AI提供的新计算技术路径。"AI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计算技术路径,能解决许多传统方法难以攻克的难题。"Paul强调。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计算层”:Cadence的复杂软件产品不再局限于传统x86 CPU,还能运行在ARM架构、GPU上,甚至在开发专属加速器。


“原理性方法+加速计算+AI这三层技术的结合,正是我们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关键。”Paul将这种架构形象地称为"三层蛋糕"。


从优化AI到代理式AI的飞跃


当谈及AI在EDA工具中的演进时,Paul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回忆道:“Cadence的AI探索始于2016年,当年DeepMind推出AlphaFold,展示了强化学习、卷积循环神经网络等技术的潜力——它们能解决传统算法长期无法攻克的难题。”


这让Cadence意识到可以将机器学习融入工具中,让工具更快、结果质量更高、更易发现漏洞——这被称为“AI优化”。如今,Cadence所有产品都在以不同方式应用AI优化技术。


但更令人兴奋的是AI应用的第二个方向——“人机交互的变革”。Paul解释说:“如今你可以与计算机软件‘对话’,软件也能‘回应’并自主执行任务。这一变革的意义非凡。”


在接受采访时,Paul进一步阐述了这种转变:“我们正处于从优化AI向虚拟工程师转型的过渡期。今天,你已经可以开始与软件聊天。每个Cadence工具都支持聊天功能,你不需要成为专家用户,不需要理解所有高级脚本和高级命令。你只需要说话,工具就能理解你的自然语言问题并帮助你。”


在Paul所描绘的未来中,Cadence所推出的模式不是“授权工具”,而是“授权虚拟人员”——用户可以拥有来自Cadence的“虚拟物理设计师”、“虚拟验证团队”、“虚拟布局团队”等。


“我真正相信,在未来,你只需要从Cadence许可虚拟工程师,你将像与人类一样与Cadence软件交流。你可以说话,可以提供文档和图表,它甚至可以参加会议。这就是我们的愿景。”Paul在采访中表现出了对未来的憧憬。


但他也坦诚地承认:“说我们今天已经实现了这个愿景是不准确的。但我看到了足够多的可能性,这是Cadence的重要努力方向。你可以看到这是可能实现的。”


目前,超过50%的Cadence工具用户已在使用AI优化功能。更令人振奋的是,到今年年底,所有Cadence产品都将支持"直接与工具对话"的功能。


JedAI平台:代理式AI的基石


对于代理式AI而言,一个足够好用的平台显然是吸引更多人体验的关键。


为了实现真正的“虚拟工程师”或“虚拟团队”,Cadence开发了“JedAI平台”。Paul介绍说:“如果客户想体验Cadence的代理式AI,只需在网络中部署JedAI:你可以自主选择要启用的功能模块,连接本地数据,且所有数据都存储在本地服务器,Cadence无法访问或控制你的网络,确保数据安全。”


JedAI还支持“自定义代理构建”。“就像传统设计中你会用脚本整合工具链一样,未来在代理式AI时代,你也需要‘整合代理’——JedAI提供了这样的框架。”Paul解释道。


在谈及为什么不专注于模型微调时,Paul坦率地说:“我们的重点目前不是做任何模型优化。我们非常专注于构建快速系统,使用提示工程和推理与我们的工具交互。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变化太迅速了,每3到6个月就有新版本。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很好的系统,当新模型出现时,我们可以将它们与我们的JedAI平台集成。”


他还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年前我们遇到一些难题,打算用内部模型微调来解决。但几个月后,新一代 LLM 已经自带解决方案了。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价值在于 如何把 LLM 和 Cadence 的引擎结合,而不是重复做大模型的训练。”


面对“幻觉”的应对之道与全自动化的愿景


在采访中,当被问及如何处理 AI 的幻觉问题时,Paul 给出了颇为实用的思路。他指出,幻觉往往源于上下文窗口的限制,当模型需要处理过多信息时,输出就会失真。“有时候幻觉可以通过在提示中给出更多信息来修复——比如引入我们文档中的更多内容,或者在提示里加入更明确的指令。”


他补充说,若 LLM 对同一个问题给出多个不同答案,可以通过 Cadence 的 formal verification 工具进行比对,“问同样的问题五次,得到五个不同的答案,如果这些答案不等价,那就说明存在问题。”在他看来,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之所以关键,正是因为它能确保模型只基于相关信息来回答,从而降低幻觉风险。


而谈到未来的全自动化,Paul 展现了谨慎的乐观。他认为,虽然完全由 AI 接管设计的场景还需要时间,但数字化正使我们逐步接近这一目标。“也许很难准确预测,但当用户使用 Cadence 软件的体验像与人交流时——当你不再把它视为工具,而是像另一个人——这种转变会在未来两年内发生。


接下来的两到三年,它会发展得相当快。但要让那个‘人’完全有能力完成整个 SoC,我认为还需要更长时间。”他同时强调,放眼未来二三十年,全流程数字化仿真将是巨大的机遇,它不仅会在半导体领域发挥作用,还将延伸到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更广阔的学科,其背后的驱动力正是仿真技术迭代的加速。


Paul 还谈到了数字孪生与 AI 的结合,他以神经图形学为例:“你可以先渲染低分辨率图像,再用 AI 上采样提升清晰度;或者只渲染部分视频帧,中间帧交给 AI 生成。这其实就是更高效的仿真。”类似的理念同样适用于物理仿真和生物仿真,能够大幅缩短传统方法需要数周乃至数月的计算时间。


在Paul看来,数字孪生的核心就是用仿真映射现实状态,而 AI 的介入能加速这一过程。他特别提到了 AlphaFold 的突破:“我们曾长期尝试用传统算法解决蛋白质折叠问题,但 AlphaFold 展现了 AI 的另一种解题路径。它让我们看到,AI 不仅能加速仿真,更能提供全新的科学突破。”


产业需求与人才挑战


当谈及不同垂直行业对代理式AI的需求时,Paul观察到:“所有域的Cadence客户对Cadence AI都有同等的兴趣。每个人都在个人生活中看到和使用AI。所以每个CEO、每个工程副总裁都在寻求用AI提高生产力。”


但他特别提到了超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一些大型超大规模客户拥有自己的LLM,所以他们对使用自己的LLM更感兴趣。”


对于AI是否会取代芯片设计工程师的担忧,Paul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我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我认为增加工程师人数的需求如此之大,我不认为会有任何减少。AI只是解决我们没有足够工程师的问题。”


他引用了一个在美国很流行的观点:“你不会因为AI失去工作,你会因为有人使用AI比你高效10倍而失去工作。所以我认为这就是真相——我们有很多人类的需求,我们只是需要人类与AI结合得到放大。”


Paul进一步解释道:“特别是在中国,对人才的需求可能是现有人数的十倍。我们与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客户交流,每个人都有人员短缺危机。这很常见,无论哪个行业哪个国家,我们都需要AI,这真的很重要。”


结语


在采访的最后,Paul总结道:“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时代:计算机芯片正在改变世界,而这一机遇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携手探索——如何借助AI、加速计算与仿真技术,从芯片延伸到封装、PCB乃至整个系统;如何让设计更智能。”


从他的分享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晰的愿景:在不远的将来,每一个EDA工程师都将成为“代理管理者”,一个人类工程师或许能拥有几十乃至上百个虚拟工程师为其工作。


对于半导体而言,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整个行业生产力的革命性提升。

点这里👆加关注,锁定更多原创内容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芯闻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芯闻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

10万亿,投向半导体

芯片巨头,市值大跌

黄仁勋:HBM是个技术奇迹

Jim Keller:RISC-V一定会胜出

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芯片公司

资讯配图

喜欢我们的内容就点“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哦~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EDA
more
刚刚,AI模型终于能翻译“拼多多砍一刀”了
段永朝:在AI缔造的新知识时代,刷题和应试将不再有意义
IDAS 2025分论坛预告之【半导体AI技术及应用】| 大模型赋能半导体全产业链效率提升
热点丨将大模型引入玩具领域,国内AI玩具龙头企业完成最新融资
好抽象,韩国给独居老人发AI玩偶,24h陪伴+健康监测
观展后记:AIoT包容万象,为"人工智能+"落地提供最佳载体
Meta 未经授权,用泰勒·斯威夫特等名人形象创建挑逗性 AI
9月1日起,AI内容实行“实名制”
任正非入选!《时代》周刊2025全球AI百人榜 中国力量崛起
国产AI算力大规模进驻顶尖高校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