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就是AI的现状。
当你驱车行驶在旧金山280号州际公路上,可以留意一下广告牌,看看有多少与AI有关。你可能会有一种错觉:“AI已经无处不在。”
在加州核心区域,似乎所有公司都给自己加上了AI标签,这一幕似曾相识,当年所有公司也曾宣称自己是科技公司。

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警告称,投资者高估了AI的潜在回报率,整体看,市场对AI过度兴奋。
上个月,媒体还在铺天盖地报道Meta高薪挖人的新闻,开出的薪酬甚至高达1亿美元,然而,8月21日,Meta新成立的AI实验室宣布暂停招聘。
Meta新闻发言人宣称:“我们会向超级智能实验室投入更多资金,任何相反的报道都是错误的。”
尽管如此,冻结招聘还是引起一些质疑和恐慌。

就在一周前,科技公司还在刷新业绩,准备追加AI投资。奥特曼当时表示,在短时期内,OpenAI将向数据中心扩建项目投入数万亿美元。
谷歌前CEO施密特警告称,企业过度关注AGI(达到甚至超越人类智力水平的AI)是错误的。

施密特在专栏文章中写道:“什么时候能实现AGI目前并不明确。我们担心硅谷过度关注这一目标,以至于疏远了普通公众,更糟糕的是错过了技术关键机遇。”
文章还说:“技术专家与普通民众对AI的看法存在分歧,而且分歧还在扩大。专家坚信AGI是可能实现的,他们站在了技术的最前沿,但普通公众却认为AI存在炒作,在生活中AI是一个很麻烦的工具。”
为了发展AI,如果企业每个季度都要烧掉100亿美元,投资者如果看不到回报,当然会怀疑。
几天前,英伟达公布二财季财报,季度营收达到470亿美元,同比增长56%。尽管增幅惊人,还是未能达到分析师预期,财报公布后英伟达股价下跌。
以前,AI企业不断鼓吹,宣称AI将会带来神奇变革,投资者和民众相信他们的话,但现在却发现企业的宣传过于夸大。
AI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纯建立在技术之上,过度夸大损害了科技企业的声誉。

从VR到元宇宙,到加密货币和NFT,美国科技企业用同样手法造势:先将一项科技推到台前,大肆宣扬,称该技术将改变世界,还警告说不早早加入就会错失良机,信息通过算法与文章在互联网传播。但无论如何宣传,最终还是要面对现实。当AI概念股表现欠佳时,质疑声就会越来越大。
于是乎,我们看到VR、元宇宙、NFT很快变成笑料,有的甚至毫无价值。当然,AI并不像NFT一样,它的确存在价值,只是很难准确估值。
鼓吹时,有些人真的坚信AI潜力无限,有些则是纯粹的欺骗。公众很难区分真假。
实际上,最近AI市场出现的悲观情绪与GPT-5有莫大关系,因为它让用户失望了,GPT-5不够好,最终引起连锁反应。

每年美国向AI基础设施投资3000亿美元,但现在还不知道如何盈利,这是AI发展的最大问题。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发布的报告,生成式AI项目有95%存在亏损。虽然ChatGPT和Copilot受到消费者欢迎,但只能提高个人生产力。
问题不在于模型本身,而在AI与脆弱的工作流程和日常运营难以融合。
市场对AI期望过高,投资过热,这种投资并非基于经济逻辑,而是企业担心落后,不得不疯狂投入。市场偏青睐规模、速度和炒作,而不是真正的创新。

回看过去几年的发展,当前AI投资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点。
2025年,亚马逊、微软、谷歌和Meta的AI投资已经达到3000亿美元,仅微软一家就投入800亿美元。以微软的投入计算,相当于为每一位Copilot月活用户投入8500美元。虽然投入惊人,但Copilot的投资回报率仍不明确。
从经济角度看,谷歌Gemini的每次查询成本最高约为0.031美元,即便只用AI处理全球约10%的搜索,谷歌每年也要支付约12亿美元。

与传统搜索不同,AI查询呈现出“负规模效应”,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位用户,成本也会随之上升。
由于成本过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打击了投资者信心。企业之所以持续投入,仅仅是为了保持竞争优势。
于是,整个行业陷入“技术囚徒困境”。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每一步决策都合理,但最终还是将整个行业引入非理性状态。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成本螺旋式上升,但实际价值无法兑现。
生成式AI的表面数据的确光鲜。例如,谷歌AI概览功能(AI Overviews)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20亿,Gemini的活跃用户也达到了4.5亿。但在数据之下,许多用户实际上只是被动使用,因为谷歌的AI Overviews信息是嵌入搜索结果的,所以表面数据并不能反映用户的真实意图,更不能体现实际价值。

在使用AI工具时,用户的参与度并不深,只是停留在浅层。例如,Gemini的单次使用时长平均只有4分钟,浏览页面数为3.28页;ChatGPT则是6分钟和3.81页。
由此可见,用户使用时只是想完成单一、存在局限的任务,并不是想将工具融入工作流程。也就是说,行业鼓吹的“AI可以变革性提高生产力”仍然只是宣传,并没有兑现。

在企业层面,形势更为严峻。来自IBM的数据显示,企业AI投资的回报率只有5.9%,但年化资本使用成本却高达10%。在所有AI项目中,82-93%都以失败告终。如此高的失败率,说明AI技术在应用层面存在障碍,不能简单归结为执行问题。
与此同时,技术快速商业化导致利润率过低也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当某一家企业推出新功能,短短几个月就会有其它企业复制,成本可能低一半。

AI投资未能产生相应回报,原因之一在于部署与目标不匹配。企业往往将人工智能看成是一种为了寻找问题而存在的解决方案,本末倒置。
麦肯锡在报告中估算,每年生成式AI可以为全球带来2.6-4.4万亿美元的价值,但很多应用场景并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企业一味追求节约成本,忽视了员工参与度、创新等软性指标。
当企业将AI嵌入工作流程时,往往遭遇抵触情绪。IBM认为,员工抵触是AI落地的主要障碍,企业不仅要部署技术,还要管理好变革。
总之,今天的AI投资已经存在严重泡沫,投入巨大,回报极低,即便是微软这样的科技巨头,也开始呼吁保持“战略性节奏”。也就是说要逐步摆脱盲目扩张基础设施的模式,转向更审慎、以结果为导向的投资策略。
虽然存在泡沫,彻底摒弃AI也是不明智的。目前的AI处于“落地部署阶段”,单纯追求规模扩张是错误的。

我们正在为“智能体网络(Agentic Web)”铺平道路,它是一个由智能体构建的网络,各智能体能跨系统自主学习、执行任务并协同合作。与静态工具不同,智能体可以通过协议驱动实现动态协作,更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也许所谓的智能体网络真能打开一片新天地,只是在进入新世界之前,注定会有无数企业倒在开门之前。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