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家半导体公司,撑起了国产存储的希望

芯火相承 2025-09-03 19:19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嗨,我是阿诚,这是我的第168篇文章,今天聊聊存储芯片

半导体被誉为“人类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而存储芯片,又被称为“半导体皇冠上的明珠”,它不仅技术壁垒极高,还关乎一个国家信息产业的根基。

如果把CPU比作大脑,存储就是记忆,没有存储,智能手机只是个砖头,服务器也只能是摆设。长期以来,全球存储市场被三星、海力士、美光等几家巨头垄断,中国虽然是存储芯片消费第一大国,却在供应端严重依赖进口。

不过,局势正在悄然改变。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出现了一批真正“敢啃硬骨头”的企业,他们在 NAND 闪存、DRAM、NOR 闪存等不同细分领域艰难前行。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三家最值得关注的公司——长江存储、兆易创新、合肥长鑫。它们虽然各自处境不同,但共同撑起了国产存储的希望。

一、长江存储

如果要选出一家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存储公司,长江存储一定榜上有名。成立不过短短几年,它就从零起步,直接切入 NAND 闪存这一全球竞争最激烈的赛道。要知道,NAND 闪存是智能手机、SSD、U 盘、服务器的核心元件,技术迭代极快,基本上两三年一个台阶。

长江存储的核心优势在于 Xtacking 架构。这是一种创新性的 3D NAND 技术路径:逻辑电路与存储单元分层制造,再通过铜互连结合。这么做的好处是大幅提升存储芯片的 I/O 速度,同时提高良率和扩展性。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在全球巨头基本走同一条路的时候,长江存储走了另一条“岔道”,而且还跑通了。

截至 2025 年,长江存储已经量产 232 层 3D NAND,并向 300 层进发。虽然与三星(已宣布 300+ 层)、美光的最新技术仍有差距,但在主流市场应用上,长江存储的产品已经可以满足国产替代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让中国第一次有了能够对标国际巨头的 NAND 厂商。

市场方面,长江存储的 NAND 闪存已经进入国内手机、PC、SSD 厂商的供应链。华为、小米、联想等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长江存储的产品。对下游客户来说,这不仅仅是国产替代的问题,更是供应链安全的保证。

二、兆易创新

相比长江存储的大体量、硬科技风格,兆易创新则是中国存储产业里的一位“多面手”。它的起点是 NOR 闪存,而 NOR 在全球市场里并不算“明星产品”,但却是 MCU、汽车电子、IoT 等领域的必需品。正是因为 NOR 市场长期被忽视,兆易创新才有了切入和壮大的机会。

在 NOR 闪存领域,兆易创新已经是全球前三的玩家。它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工业控制等场景,出货量稳定。随着汽车电子化、智能硬件普及,NOR 闪存反而迎来了“第二春”,兆易创新因此受益匪浅。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 NOR 闪存,兆易创新也不会被称为国产存储的希望。它真正的雄心在于 DRAM 和 NAND。

DRAM 方面:兆易创新与合肥长鑫有合作,借助其产线资源,逐步切入内存市场。这是它实现存储全品类覆盖的重要一环。NAND 方面:兆易创新虽然不直接造 NAND,但通过投资、合作方式,参与生态建设,起到“产业润滑剂”的作用。

换句话说,兆易创新更像是一家“存储综合服务商”。它不一定要在某个维度上击败三星、海力士,但凭借灵活的产品线和资本布局,它能为国产产业链提供完整的拼图。这种战略角色,同样不可或缺。

三、合肥长鑫

如果说 NAND 是存储芯片的“硬盘”,那 DRAM 就是“内存条”,同样至关重要。中国 DRAM 的短板一直非常明显,直到合肥长鑫的出现。

2016 年,合肥长鑫正式成立,目标直指 DRAM。要知道,DRAM 技术壁垒极高,专利壁垒更是“铜墙铁壁”。三星、海力士、美光几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任何后来者想要挤进去,都要付出极大代价。

合肥长鑫选择了一条务实的路径:先切入成熟工艺,再逐步追赶。它率先量产 19nm 工艺的 DDR4 和 LPDDR4X 产品,虽然与国际主流的 DDR5、LPDDR5 仍有代差,但已经能满足部分手机、PC 和服务器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中国 DRAM 领域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

在产业配套方面,合肥长鑫也在不断加码。它和兆易创新合作拓展市场,同时在研发上持续投入,目标是在未来 3-5 年追上国际先进水平的一个梯度。如果进展顺利,中国在 DRAM 这个最薄弱的环节,至少不会再完全依赖进口。

有人可能会问:和三星、海力士、美光这些巨头相比,中国这几家公司依然差距很大,谈“撑起希望”是不是有点夸张?我的答案是:不夸张。理由有三:

1. 技术路径跑通了

无论是长江存储的 Xtacking 架构,还是合肥长鑫的 DRAM 量产,技术路线已经得到验证。以前中国是“没有”,现在是真正能生产、能出货。

2. 产业链逐步形成

三家公司的布局互补:长江存储主攻 NAND,合肥长鑫专注 DRAM,兆易创新覆盖 NOR 并向全品类拓展。这让中国在存储领域的拼图第一次接近完整。

3. 市场验证在发生

产品已经进入华为、小米、联想、比亚迪等下游客户的供应链。这意味着不仅技术能用,市场也愿意买单。没有市场的“科研成果”是空谈,但这几家公司已经在商业层面跑通。

所以,它们撑起的确实是“希望”,虽然这份希望仍然脆弱,需要时间和政策呵护,但至少方向正确。当然,我们不能只说希望,也必须看到挑战。技术代差依旧存在:在 NAND、DRAM 的先进节点上,中国厂商仍然落后 2-3 年。如何持续追赶,是最大难题。市场规模有限:目前国产存储产品的应用场景还以国内为主,要真正走向全球,还需要更多认证与客户积累。资本与成本压力:存储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动辄几百亿美元的投入,不是单一企业能长期承受的,需要产业合力。

但机遇同样清晰:国产替代的需求巨大,尤其在地缘政治环境复杂的今天。AI、汽车电子、物联网等新兴应用,为存储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使得这三家企业至少不会“缺血”倒下。

国产存储的故事,说白了就是一群人在逆风中前行。长江存储的 Xtacking,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勇气;合肥长鑫的 DRAM,是“从零开始”的执着;兆易创新的多面布局,是“稳扎稳打”的智慧。它们并不完美,甚至还远不够强大,但它们共同支撑起了中国存储产业的雏形。

未来五到十年,中国能不能真正摆脱“缺芯少存”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就看这三家企业能否撑得住、跑得快。至少今天,我们已经不再是存储领域的“旁观者”,而是真正的参与者。希望的火苗已经点燃,就看能不能烧成燎原之势。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1.中国比较厉害的半导体公司

2.半导体行业,年薪40W是什么水平?

3.半导体丨全球十大封测龙头

4.光刻胶:中国三剑客杀出重围

5.半导体,最具潜力的5家公司

6.半导体设备该变变天了

7.Fab大厂工作5年,“我”变成了高薪废物?

8.假如明天失业,后天你能干什么?

9.半导体行业,亏损最惨的4家公司

10.中国Fab大厂一览表

中国芯,我的心,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呗!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关注我获得

更多精彩


声明:本文素材引自官方媒体和网络新闻资料,如有错误,请以最新资料为准。本文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请审慎阅读。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半导体 存储
more
突发!存储大厂千亿晶项目暂停!
存储大厂Q2营收普涨,SK海力士最猛!
存储大厂开始量产321层QLC NAND闪存
蚂蚁集团入股存储芯片厂商
上个世纪50年代存储器原理
嵌入式存储芯片扩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OPPO Find X9系列配色、存储规格曝光
存储大厂北美总部将搬迁
开普云涨停20%!现金豪购存储业务
存储大厂HBM出货将翻倍!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