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6日,MedRobot与机器人大讲堂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Global Medical Robotics Conference 2025)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举行。大会首日吸引了来自医院、企业、科研院所和投资机构的700余位专业嘉宾齐聚一堂,探讨行业未来。
本届大会以“技术演进、临床应用与全球化路径”为主题,覆盖腔镜、骨科、脊柱、经自然腔道、介入、穿刺、AI等多个细分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准入、卫生经济学、出海、手术机器人租赁、投融资、供应链等多个话题方向。全天安排了白皮书发布、奖项揭晓、新书出版以及多场主题演讲、圆桌论坛,集中呈现了手术机器人在系统化演进、多场景落地和国际化探索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与产业共识。
大会还在9月5日下午安排了多家手术机器人企业现场探访海淀医院创新场景(“租赁”),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医药中心、中关村科学城、卫健、医保、药监等部门闭门座谈,探讨北京市的手术机器人产业发展与临床应用。
▍政策导向与临床共建:转化生态的核心支点正在搭建
北京市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刘慧 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市作为全国科技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近年来持续推进以智能医疗装备为代表的高端医疗科技集群建设,医疗机器人正逐步进入政策、技术与应用协同的新阶段。
北京市是“手术机器人产业的坚定支持者”,请产业内多关注北京市的政策引导方向,加入这个以“场景牵引、临床共建、生态协同”为支点的产业生态,打通从工程创新到真实临床应用的全流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 于洋 表示,积水潭医院从早期积极使用手术机器人,承担真实世界数据验证与术式适配的角色,到组建“骨科手术机器人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参与手术机器人研发过程,“也是手术机器人的坚定支持者”,希望机器人繁荣发展,给临床医生和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随后,大会正式颁布“全球医疗机器人系列奖项”,由北京市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刘慧 与中关村科学城产业三处科长 张建 共同担任颁奖嘉宾。该系列奖项聚焦2024-2025年度在技术突破、临床落地、市场表现、国际拓展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与个人案例,传递出医疗机器人产业“从术式出发、向转化落地”演进的明确信号。
(链接: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获奖名单出炉!八大奖项揭晓,三项个人荣誉致敬领军者)
随后,“医疗机器人研究成果出版项目”同步启动,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机械工业出版社总编辑 陈海娟与MedRobot主编 赵清签约,项目团队合影。
▍企业与临床:多维度主题分享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 刘雨 介绍了,远程手术并不是“噱头演示”,而是要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让患者“少跑路”、医生“少奔袭”。图迈®系统已在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及美国完成近500例人体手术探索,最远实现超12000公里的跨洲远程手术操控,并于2025年获批成为全球首个商业化远程手术机器人系统,标志着远程应用从展示走向常态化。

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豫 强调,机器人开发不能只依赖工程驱动,而应从临床术式出发,形成新的流程范式。他以全球首个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为例,展示了术前定量规划与术中三维导航如何解决“大负载下的精细调整”难题,验证了医工共创的价值。

深圳鑫君特副总经理兼CTO 陆臻陶 介绍,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自主执行正从“自动定位+手动执行”演进到“在医生监护下的条件自主”。未来竞争的关键不在单一硬件性能,而是能否构建路径规划、力觉反馈和错误恢复等系统级闭环能力。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教授、主任医师 丛琳 分享了脊柱手术经验,认为机器人最大的价值是提升“术式嵌入感”,通过优化切口设计、减少肌肉牵拉和降低出血风险,让复杂病例的治疗更安全高效。
史赛克市场经理 姜升立 指出,关节置换机器人正从精准解剖植入走向功能焕新,未来价值在于个体化规划和动态功能模拟。生物型假体与3D打印结构的结合,将推动机器人手术在复杂病例中展现更大潜力。
浙江省人民医院疝外科主任 王知非 认为,可复制的低成本训练模型是技术普及的关键。通过3D打印构建高拟真训练体系,不仅能缩短学习曲线,还能为AI评估与术式标准化提供数据支撑。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基层和招标采购专家组成员 江滨 提醒,若要实现支付端认可,机器人相关服务必须兼顾临床价值、使用频率和经济性。她建议产业方推进“证据前置”,在真实世界数据和卫生经济学框架下建立可复制的准入路径。

北京安贞医院 吴广辉 医院去年被列为北京市机器人运营示范单位,目前院内已有 14款手术机器人落地应用(涉及妇科、骨科、泌尿外科等);也在联合承担北京市重点攻关项目,探索心脏外科手术机器人研发。吴老师对复杂手术(如心脏外科)寄予厚望,但也坦言研发机器人存在难度,需要与企业持续协作。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刘一逸 医院最早使用进口达芬奇机器人,逐步引入国产手术机器人。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均在应用,并已和企业、高校联合研发,形成自主可控的手术机器人。科研项目中“机器人”已成为单独的赛道,医生们对机器人研发热情高涨,尤其关注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的方向,希望手术机器人蓬勃发展。
美敦力中国基金合伙人 王靖华 回顾早期达芬奇的发展,也曾经遇到过困难,但当时美敦力、强生等,并没有准确判断手术机器人赛道的价值,而没有更早进入这个赛道;目前,美敦力中国基金已投资多家手术机器人,在当前阶段,建议国内手术机器人侧重出海、差异化。
中信建投证券医疗器械及服务行业首席分析师 王在存 指出,直觉医疗收入约美敦力的三分之一,市值却超过了美敦力,可见美国资本市场对手术机器人企业的重视和预期。在中国,手术机器人上市公司较少,因此二级市场的市值无法给一级市场估值更多参考。但有意思的是,手术机器人占据了医疗+机器人两个赛道,上市公司不乏机器人ETF的关注。
▍协同生态构建样本
直观复星医疗器械技术(上海)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刘釜均 提出,严肃医疗的核心在于并发症更少、疗效与体验更好、体系效率更高。围绕这一目标,直观复星提出“疗效、患者体验、团队效率、全生命周期成本、可及性”五重价值指标,并将医生培训视作基础设施:每年在华培训投入超过亿元,累计覆盖万人级医生群体。他强调,达芬奇与ION平台正从“模块组合”迈向“术式协同”,未来的重点是控制精度、术中信息整合与感知反馈的闭环能力。
诺万特机器人及自动化、ATI工业自动化亚太区销售副总裁 白伟 指出,精密运动控制与高灵敏力觉反馈正成为手术机器人感知能力演进的底座。其核心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骨科、齿科、腔镜、自然腔道、神外等场景,解决空间受限、零部件功率密度低与安全冗余等级低等痛点。未来趋势是从离散器件走向关节模组化(电机、驱动器、编码器与力觉感知一体),以更高的模块化快速集成支撑平台级系统。

艾瑞迈迪公司CTO、联合创始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国家优青 范敬凡 强调,术室导航系统正从二维定位迈向三维语义识别。通过实时三维重建与光-磁融合导航,可在复杂遮挡和干扰环境下保持鲁棒性,并在术中构建数字孪生视图,重塑手术认知流程,从而提升决策效率与安全性。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学动物实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通和立泰总经理 李英俊 认为,动物实验不仅是注册前桥梁,更是术式稳定性验证与复杂病例训练的关键。产业化需要形成“仿真—动物—临床”一体化路径,以真实世界数据支撑收费、准入与监管评估,推动手术机器人真正走向临床。
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转化副总 延廷芳 表示,国产手术机器人要突破多术式融合,必须强化软件接口统一性与术中模块协同性。她分享了团队在复杂关节手术中的经验,强调通过实战案例不断建立“工程—临床反馈回路”,以提升规划与执行的一致性。
VentureBlick创始人、原美敦力/拜耳亚太区总裁 Chris Lee(李希烈) 指出,出海是“必须做”的命题,但更重要的是“怎么做、与谁做、去哪做”。他认为,中国企业应在系统能力、术式策略、注册路径和品牌建设四个层面补齐短板。市场策略也要有所分化:整机平台难度最高,细分模块与耗材部件则可能跑通更快。
VentureBlick首席营销官 蔡云博 补充道,品牌与信任是出海成功的隐性条件。技术性能只能解决入门门槛,但要赢得市场份额,需要通过多中心合作、专家背书和全英文合规物料提前建立信任。同时,数字化渠道正在成为重要抓手,例如SEO优化、专业内容营销与LinkedIn等B2B平台的“存在感”,都应作为必备投入。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医疗方向及科研管理)、深圳创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韩龙 分享了与央企共创的“产业工程模式”,通过方向优先、工程与学术双轮驱动,推动支气管镜、磁控血管介入等多条赛道从原理样机走向动物实验和公司化落地。这种“产研共创”模式正在打通研发、转化与产业化的链路。
中关村科技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大健康事业部总经理 甄军 最后指出,融资租赁正在成为加快装机和区域覆盖的有效方式。当前主要有三类模式:标准融资租赁、设备服务租赁,以及“设备+维保+培训+耗材”的整体解决方案。她强调,这些模式能降低医院一次性成本投入,并通过“股+债”协同形成可复制闭环,帮助企业实现规模化部署和后续耗材渗透。
9月6日,大会第二天,也是第八届中关村医疗成果转化论坛。

论坛伊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所荣誉所长 王田苗 致辞,王老师的团队在90年代开始研发手术机器人的。王老师本人连续三届参加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看到了行业的发展、变化。他指出,手术机器人正在进入“系统能力”的国际化竞争阶段。决定胜负的不仅是硬件性能,而是术式定义权和临床适配度。中国企业必须在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和跨学科平台建设上加大投入,推动产业实现从制造优势到体系优势的转变。
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中心(CAIR)创新与产业转化总监 刘加因 认为,通信行业的国际化路径为医疗器械提供了启示。医疗机器人要真正出海,需要建立全球通用的临床评价语言,推动监管兼容和标准共建。他强调,只有把技术能力转化为全球市场认可的制度能力,中国企业才能实现持续突破。
香港科技园业务发展高级经理 张家进 分享了香港科技园在医疗创新企业孵化与国际化中的经验。他指出,香港在资本、监管和国际网络上的优势,可以帮助内地医疗机器人企业实现验证—孵化—融资—全球推广的链条式发展。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博导、国家级领军人才 左思洋 介绍了消化道早癌诊疗柔性手术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他指出,团队通过刚柔可控入路、多模态显微成像和自主导航突破了“看不细、识不准”的难题,为消化道早癌的精准诊疗迈向“超级微创”提供了可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主任 陈诚豪 分享了儿童胸外科的经验。他表示,达芬奇系统已在300余例手术中验证了在小腔体、复杂解剖中的价值,但婴幼儿仍受制于空间限制,未来亟需更小型化器械和AI术中预警。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纪委副书记、医疗机器人与微创手术器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 王磊 提出,手术室正在从“复合”走向“智合”。他强调,大模型与AI在阶段识别、病例匹配和风险控制中的应用,将推动“室-机-人”深度融合。也欢迎厂商联系合作,共同推荐前沿技术研发落地。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 邬晓勇 回顾了关节机器人从机械化到智能化的演进。他指出,团队已探索全自动截骨和单髁置换,但推广仍受成本与器械限制,未来目标是实现自主学习和障碍避让。
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治医师 郭润碛 介绍了小型穿刺机器人的探索。该系统可与CT一体化使用、具备MR兼容性和远程操控优势,并在县域医院展现出经济可行性,为肿瘤介入的普及提供了新思路。
在技术与临床不断推进的同时,资本市场与制度机制同样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大会特别设置了香港上市专题,聚焦医疗机器人企业国际化融资路径的关键问题。
德勤中国税务及商务咨询合伙人 曹菲 指出,企业在境外上市时,常面临架构选择、股权激励与跨境税务筹划等挑战。红筹与H股路径各有差异,股权激励若缺乏前置规划可能带来额外个税负担,而金税四期下的合规风险也不容忽视。她建议企业进行“税务体检”,既要充分利用高新、研发扣除等优惠政策,也要确保合规稳健。
德勤华北区及华西区资本市场服务部主管合伙人 任绍文 则强调,资本市场的关注点不仅在融资规模,更在企业财务结构的透明度与合规性。他提醒,收入确认、优先股条款及股权激励会计处理,都是上市前需要清理的重点;同时应适应港股以披露为核心的HKFRS/IFRS标准,提前展示清晰的盈利模式与市场放量潜力,才能获得投资者信任。

▍术中协同与外科AI:系统能力的再延展
9月6日下午议程转向术中协同与AI趋势。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未来的竞争不再依赖单点突破,而是要在多模块、多团队协作中构建系统能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贾崧淏 介绍了多通道术中协同与质控机器人的探索。他表示,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与质控平台是制约学科建设的重要瓶颈。团队研发的系统可在10秒内完成部署,依托5G实现远程实时质控,并搭建远程带教、术中影像传输和关键时点标签化记录三大平台,已获二类注册证并进入应用,正在成为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教学效率的“黑匣子”。
“加贝观止医聊室”微信公众号主理人 则从国际视角回顾了外科AI的最新进展。她指出,国内外正在形成“数据驱动外科”的趋势,高质量数据的积累与共享是推动AI真正落地的核心。无论是美国SRS大会上的前沿案例,还是国内医工协同的实践探索,都指向一个共识:外科的未来是AI与人机融合的深度共创。
▍结语
两日议程至此圆满落幕。本届大会集中展示了手术机器人在术式创新、系统协同、全球出海与制度适配等方面的前沿探索,形成了临床、科研、产业和资本多方共识。
可以看到,中国手术机器人正从“技术突破”迈向“系统能力”,从“单点试验”走向“生态协同”,并逐步在全球医疗体系中寻找制度化与标准化的嵌入方式。
展望未来,唯有持续推动术式共创、跨界协同与国际对话,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才能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占据更高地位。
来源:MedRobot
如需咨询企业合作事宜,欢迎联系机器人大讲堂-客服(19560423866,手机与微信同号)进行对接。
----------------END-------------------

工业机器人企业
埃斯顿自动化 | 埃夫特机器人 | 非夕科技 | 法奥机器人 | 越疆机器人 | 节卡机器人 | 松灵机器人 | 珞石机器人 | 盈连科技 | 集萃智造 | 优傲机器人 | CGXi长广溪智造 | 阿童木机器人 | 极智嘉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企业
医疗机器人企业
元化智能 | 天智航 | 思哲睿智能医疗 | 精锋医疗 | 佗道医疗 | 真易达 | 术锐®机器人 | 罗森博特 | 磅客策 | 柏惠维康 | 迪视医疗 | 水木东方
人形机器人企业
优必选科技 | 宇树 | 云深处 | 星动纪元 | 伟景机器人 | 逐际动力 | 乐聚机器人 | 大象机器人 | 中科深谷 | 魔法原子 | 众擎机器人 | 帕西尼感知 | 赛博格机器人 | 数字华夏 | 理工华汇 | 傅利叶智能 | 天链机器人 | 开普勒人形机器人 | 灵宝CASBOT | 清宝机器人 |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 动易科技 | 智身科技 | PNDbotics
具身智能企业
跨维智能 | 银河通用 | 千寻智能 | 灵心巧手 | 睿尔曼智能 | 微亿智造 | 推行科技 | 中科硅纪 | 枢途科技 | 灵巧智能 | 星尘智能 | 穹彻智能 | 方舟无限 | 科大讯飞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 擎朗智能 | 戴盟机器人 | 视比特机器人| 星海图 | 月泉仿生
核心零部件企业
绿的谐波 | 因时机器人 | 坤维科技 | 脉塔智能 | 青瞳视觉 | 本末科技 | 鑫精诚传感器 | 蓝点触控 | BrainCo强脑科技 | 宇立仪器 | 极亚精机 | 思岚科技 | 神源生 | 非普导航科技 | 锐驰智光 | NOKOV度量科技 | 因克斯 | 褔德机器人 | 巨蟹智能驱动 | 微悍动力 | 凌云光 元客视界 | 璇玑动力| 意优科技| 瑞源精密 | 灵足时代 | Xynova曦诺未来 | HIT华威科
教育机器人企业
加入社群
欢迎加入【机器人大讲堂】读者讨论群, 共同探讨机器人相关领域话题,共享前沿科技及产业动态,添加微信“robospeak2018”入群!


看累了吗?戳一下“在看”支持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