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强大的端侧算力,就没有真正的自主智能——机器人芯片对比分析

Xbot具身知识库 2025-09-11 17:31

“没有最强的芯片,只有最合适的场景。”


典型机器人芯片规格对比

资讯配图


下面列出不同层级的典型机器人芯片及关键指标,对比各自性能与适用场景:

芯片/平台
CPU架构与主频
AI算力(峰值)
内存配置
功耗/制程
应用代表
全志 R系列 SoC 
(如R329/MR527)
4核 ARM Cortex-A7/A53 @1.5GHz 
 集成小型NPU(0.5~1 TOPS)
~0.5–1 TOPS (INT8)
512MB–1GB DDR3
~1–2W (28nm)
扫地机、家用机器人 
石头科技T-series等使用
瑞芯微 RK3568 SoC 
(四核AIoT芯片)
4核 ARM Cortex-A55 @2.0GHz 
 NPU算力 2.0 TOPS
2 TOPS (INT8)
2GB–4GB LPDDR4
2–5W (22nm)
服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 
国产服务机型应用
高通 Robotics RB5 
(QRB5165 平台)
8核 Kryo 585 CPU (4×A77+4×A55) 
 Adreno 650 GPU
15 TOPS (INT8)
4GB–8GB LPDDR5
~5W (7nm)
商用服务机器人、无人机 
例:巡检配送机器人
英伟达 Jetson Xavier NX 
(模块型SoC)
6核 ARM Carmel CPU @1.4GHz 
 384核 Volta GPU (48张量核)
21 TOPS (INT8)
8GB LPDDR4
10–15W (16nm)
仿生四足机器人 
例:小米CyberDog I代hothardware.com
英伟达 Jetson AGX Orin 
(旗舰模块)
12核 ARM Cortex-A78AE @2.2GHz 
 2048核 Ampere GPU
200 TOPS (INT8)
32–64GB LPDDR5
30–60W (7nm)
高端人形、智能驾驶 
例:Tesla机器人原型
英伟达 Jetson Thor 
(最新旗舰)
14核 ARM Neoverse CPU @2.2GHz 
 次世代Blackwell GPU
1000+ TOPS* (INT8) 
 *约2070 TFLOPS FP4
128GB LPDDR5x
40–130W (5nm)
人形机器人、新一代机器人
例:波士顿Atlas (升级)
华为 Ascend 310 
(AI加速芯片)
– (昇腾AI专用架构,达芬奇核心)
16 TOPS (INT8)
8GB HBM
8–15W (12nm)
边缘AI模块、安防机器人 
例:巡检机器人搭载
华为 Ascend 910B 
(AI训练芯片)
– (达芬奇架构,半高卡)
~256 TFLOPS (FP16)
32GB HBM
310W (7nm)
云端训练、本地大模型推理 
例:某人形的云端“云脑”


注:上表中INT8算力以官方峰值为准,实际机器人应用中有效算力会因模型精度和资源分配而低于峰值。Jetson Thor的2070 TFLOPS为FP4低精度算力,折合INT8算力约半数(上千TOPS级别)。

机器人要实现智能自主,离不开强大的芯片“大脑”支持。由于应用场景和成本约束各异,家用、商用、工业及仿生/人形机器人在处理器(SoC)和存储配置上差异显著。下面将按机器人类型细分芯片方案,剖析各自常用的主控芯片、协处理器和传感器芯片,并给出技术规格对比表,最后分析机器人芯片算力、功耗、内存和生态支持的演进趋势。

家用/消费类机器人的芯片方案

资讯配图


主控SoC: 家用扫地机、割草机等消费级机器人对成本和功耗敏感,多采用移动设备级的ARM架构SoC或专用MCU作为主控。“大脑”芯片通常集成CPU、少量AI加速单元(NPU)和各种传感接口,性能足以运行SLAM建图、路径规划等算法,且功耗较低。在扫地机器人领域,头部厂商主要选用国产全志科技或瑞芯微的SoC方案。全志科技证券部人士透露,公司为石头科技、云鲸、追觅等扫地机品牌提供主控芯片,并根据市场需求持续迭代升级。例如,石头科技的大部分机型采用全志定制芯片方案;瑞芯微也推出了面向扫地机器人的AI解决方案。主流扫地机SoC多为四核ARM Cortex-A系列处理器,主频在1.21.5GHz左右,搭配512MB1GB内存,既可满足导航避障算法的运行又控制了成本和续航。部分高端型号开始引入更强的AI算力:配备AI摄像头用于障碍物识别的扫地机器人,会采用带NPU的升级SoC或独立AI芯片。例如石头科技某旗舰机型增加了独立的AI视觉处理单元,用于识别电线、宠物粪便等复杂障碍物(ReactiveAI技术)。另外,有些机型曾采用高通的IoT版骁龙芯片提高算力,如石头T7 Pro扫地机搭载了高通8核APQ8053处理器(骁龙625的变种)来实现AI双目避障功能。总体来看,家用机器人SoC朝着高效集成发展——在有限功耗下逐步增强CPU性能和AI能力,内存从早期512MB提升到1~2GB,以支撑本地运行SLAM和简单视觉算法。

协处理器与传感器芯片: 家用机器人架构中常包含主控SoC+多MCU的组合。主控SoC负责高层决策和环境感知,而微控制器(MCU)用于电机控制、传感器数据采集等实时任务。例如,多数扫地机器人使用32位微控制器管理运动控制,兆易创新GD32F103等低功耗MCU因三种省电模式和快速唤醒特性受到青睐。科沃斯等机型还会在激光雷达测距模块、底盘里程计、WiFi通信等部分各自配备小型MCU或专用芯片,以分担主控运算压力。传感器芯片方面,典型如激光雷达包含专用测距Sensor和DSP/ASIC,用于高速测距与建图。早期高端方案(如Neato)采用工业级激光传感器配DSP,成本高企;近年国产厂商自研了面阵激光Sensor结合ASIC专用芯片的方案,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成本。此外,无线通信模块多采用现成IoT芯片(如乐鑫ESP8266 WiFi芯片)。总体而言,消费级机器人的传感和执行层芯片已高度国产化,核心元器件如传感器和MCU等基本可由国内供应。

商用服务机器人的芯片方案

资讯配图


主控计算平台: 商用服务机器人(餐厅配送、迎宾导览、商场清洁等)需要处理自主导航、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等任务,计算需求高于家用产品但仍需兼顾成本和续航。此类机器人常采用中等算力且支持丰富外设的AI平台。例如高通的机器人RB5平台(QRB5165处理器)就是面向服务机器人和无人机的SoC方案。RB5基于手机芯片骁龙系列定制,异构计算架构包含Kryo 585 CPU(8核)、Adreno 650 GPU和第5代Qualcomm AI引擎,每秒AI算力最高约15 TOPS。RB5内置强大的图像信号处理器,可支持最多7路摄像头同时输入,并有专用计算机视觉加速器用于视频分析。凭借几TOPS级算力和5G通信能力,RB5平台能够在几瓦功耗下支撑多传感器融合、机器视觉与语音理解,非常适合室内配送、安防巡检等服务机器人。许多机器人厂商通过RB5开发套件构建产品,高通也提供了完整的软件支持(如神经处理SDK、计算机视觉SDK等)加速开发。除了高通方案,不少国产服务机器人采用瑞芯微、海思等公司的SoC。例如瑞芯微RK35xx系列芯片提供了48核Arm CPU和内置NPU(算力数TOPS级),在本地视频解析、目标识别方面表现出色;海思(华为旗下)的Hi3519等AI芯片也用于某些安防巡逻机器人,实现视频监控与行为分析。本类机器人通常运行开放的操作系统(Linux或Android),内存配置在4GB8GB LPDDR4,并配备16GB以上闪存,以承载机器人应用框架(ROS/安卓)和大量地图、模型数据。

协处理与通信模块: 服务机器人为保证可靠运行,往往设置专门的模组负责运动控制和安全监测。例如,一些配送机器人在底盘控制上采用STM32或TI微控制器,实现对多个舵轮电机的精准驱动和避障传感器的数据实时处理。与此同时,服务机器人对联网和远程管理有较强需求,因而集成了物联网通信模块(4G/5G蜂窝、Wi-Fi/BT)和安全芯片。一些方案还引入边缘AI加速芯片用于特定任务:如在本地部署人脸识别、手势识别时,使用寒武纪、地平线等公司的小型AI加速器来提升推理性能。总体来看,商用服务机器人芯片方案正向更高AI算力和更强连接能力演进——高通新一代RB6平台已将AI算力提升至70~200 TOPS(INT8),并支持毫米波5G,以满足未来机器人在繁杂环境下更高实时感知与通信需求。

工业机器人的芯片方案

资讯配图


控制器架构: 工业机器人包括制造业中的多关节机械臂、工业移动机器人(AGV/AMR)等,它们强调高可靠性、实时性和安全性。传统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多采用PLC或工控机(IPC)平台:控制柜内部通常是一套工业PC或专用控制板卡,运行实时操作系统(如VxWorks、QNX或实时Linux)以控制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和执行。其中主CPU常选用性能稳定的x86处理器或工业级ARM处理器(如英特尔酷睿i系列、瑞萨RX系列等),辅以DSP/FPGA实现高频伺服控制回路。例如,纳博特等公司推出的机器人控制系统采用“IPC+RTOS”双层架构,在X86计算平台上跑运动控制算法,并通过EtherCAT等总线与各关节伺服驱动通信,实现毫秒级控制闭环。这样的架构确保机械臂运动的精确同步和安全停机等功能。

新型算力引入: 随着工业机器人逐步融入机器视觉、AI缺陷检测、自主导航等功能,高性能AI芯片开始进入工业现场。一方面,工业视觉系统可能外挂GPU加速卡或嵌入式AI模块:例如在产线装配检测中,常见采用英伟达Jetson系列模块或搭载英伟达GPU的工业计算机来运行深度学习检测算法。另一方面,针对工业和医疗场景,英伟达推出了符合功能安全要求的IGX Orin平台,其提供高达275 TOPS的AI算力以及先进的安全机制,专为边缘工业AI应用设计,工业移动机器人(如仓储AGV、无人叉车)则经常使用车规级AI SoC或工控机方案:一些AGV搭载了车载NVIDIA GTX/RTX GPU或Orin NX模块用于激光+视觉SLAM和路径规划;还有不少采用英特尔酷睿CPU配合Intel RealSense深度摄像头方案来实现环境感知。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控制器正向集中主控 + 分布式智能关节方向发展:主控计算单元处理全局任务规划和复杂AI运算,各关节配备本地智能驱动单元(含MCU或小型SoC)处理伺服控制与传感,二者通过高速总线通信。这种架构提高了鲁棒性和扩展性,在协作机器人和柔性生产线上开始涌现。总体而言,工业机器人芯片正从纯控制型向“控制+AI融合”演进,但对芯片的可靠性、实时性要求依旧严格,需要工业级温度范围和长期支持周期的器件。

仿生四足机器人的芯片方案

资讯配图


主控AI芯片: 仿生四足机器人(如机器狗、机器虎等)需要实现动态平衡、视觉导航和环境交互,其“大脑”芯片要求具备强大的AI计算能力和实时决策速度。目前国际领先的方案以英伟达Jetson系列为代表。以小米研发的四足机器人“CyberDog铁蛋”为例,它采用了英伟达Jetson Xavier NX模块作为主控AI芯片。Xavier NX拥有6核Carmel CPU和384核CUDA GPU(Volta架构张量核心),提供21 TOPS的AI算力,功耗仅10~15W,非常适合部署在体积有限的机器狗上进行视觉避障、目标跟踪等运算。Jetson模块运行Ubuntu Linux系统并支持ROS框架,使开发者能方便地调用GPU加速的视觉算法。此外,宇树科技等公司的高性能四足机器人也多采用NVIDIA Jetson系列或类似算力水平的平台,以保证机器狗可以实时处理来自摄像头、雷达、IMU的大量数据,精准完成跳跃、奔跑等复杂动作。

协处理器与分布式控制: 高端四足机器人通常采用“主控AI SoC + 多个协处理器”的架构。主控芯片负责高级感知和决策,而各肢体关节由本地控制单元智能驱动。还是以小米CyberDog为例,该机器狗实际配备了三款芯片协同工作:主控NVIDIA模块相当于大脑,负责视觉、AI推理等;全志科技的MR813芯片作为协处理器,专门执行运动控制相关计算(如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管理12个关节电机和姿态平衡,实现指令下达后的高精度动作响应;另外还集成了一颗全志R329音频SoC作为“嘴和耳朵”,承担语音识别和合成等人机交互功能。这种多芯片分工设计保证了机器狗既有强大的环境理解能力,又能稳定快速地控制肢体运动。从业界实践看,绝大多数四足机器人都会为各腿或关节配备独立MCU/DSP控制器,以实现低延迟的电机驱动与力控反馈。例如波oston Dynamics的Spot机器人每个关节内都有微控制器执行伺服控制,而主机载计算机负责高层策略。再如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B1使用分布式驱动方案,每个关节模块内含驱动板和处理单元,从而提高运动协调性和抗干扰能力。仿生机器人的传感器也相对丰富:通常配备立体视觉相机、超声波/雷达测距、惯性测量单元(IMU)等,这些传感器模块各自包含处理芯片,将预处理后的信息送交主控AI汇总决策。

人形机器人的芯片方案

资讯配图


顶级AI计算平台: 人形机器人由于要完成与人类相似的感知和动作,其计算需求是所有类别中最高的。当前高端人形机器人普遍采用旗舰级的AI芯片平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NVIDIA Jetson Orin和最新发布的Jetson Thor。Jetson AGX Orin(安培架构GPU)提供了200 TOPS左右的INT8算力,配备12核ARM CPU和32~64GB内存,已用于不少人形/仿生机器人原型上。例如,宇树科技2025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G1号称搭载了英伟达Jetson平台实现强大的视觉与平衡控制;Tesla的Optimus原型据传也使用了定制的车规AI芯片作为“大脑”,性能接近Orin水平。在2025年8月,英伟达发布了新一代Jetson Thor,被称为“机器人终极大脑”。Jetson Thor搭载最新Blackwell GPU,将AI算力提升至惊人的2070 TFLOPS(FP4低精度),较前代Orin提高7.5倍,能效提高3.5倍,功耗介于40W到130W之间。Thor配备了14核Arm Neoverse CPU和128GB超大内存(带宽273GB/s),可在端侧实时运行大规模Transformer等生成式AI模型,实现前所未有的本地智能这一平台一经推出即被业界追捧:波士顿动力的Atlas、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Agility Robotics的Digit第六代等均率先采用Jetson Thor,显著提升了实时决策和复杂任务处理能力。国内的宇树科技、银河机器人等企业也宣布将首批搭载Thor用于下一代人形产品研发,以求在算力上占据先机。

协处理与关节智能: 人形机器人拥有远超其他机器人数量的自由度(通常20个以上关节),因此除了主控“超级大脑”外,还需要大量底层协处理单元协同。主控AI芯片负责全局感知、规划和高级AI推理,而每个四肢关节、手指甚至躯干模块内都集成了关节控制器。这些控制器往往由高性能MCU、FPGA或小型SoC组成,直接与电机和力/位置传感器相连,执行高速闭环控制。例如,很多人形机器人的关节驱动采用了TI或英飞凌的电机控制MCU,加上编码器接口和驱动芯片,实现亚毫秒级的位置/力矩控制。值得关注的是,关节级AI开始出现:一些厂商在关节控制器中嵌入AI芯片以处理本地的传感与控制优化。比如有企业推出了内置华为昇腾910B AI芯片的智能关节控制器,通过超强算力在关节端实现高级运动控制算法,单节点算力密度媲美数据中心级别。这种设计有望降低主控的负荷,并提升系统冗余和智能自主性。整体而言,人形机器人体系结构类似于人类神经网络——中央有“大脑”处理综合信息,各末端有“局部小脑”实时控制,二者通过高速通信总线(如TSN千兆以太网、CAN FD总线等)协同工作,确保整机动作流畅且安全冗余。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机器人 芯片
more
宇树科技冲刺70亿美元IPO,人形机器人赛道全面升温
马斯克澄清:我们还没展示过特斯拉 Optimus V3 人形机器人,新图是 V2.5
韩国拟加快制造业人工智能转型:2029年量产人形机器人,2030年量产自动驾驶汽车
突破性开源具身模型EO-1问世:统一感知与行动,机器人拥有“多模态大脑”
工业机器人相关业务下降23%!国产数控系统龙头半年报出炉
杭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强链补链”三年行动方案征求意见
24.8万版Optimus?能连干八小时的国产人形机器人来了
【机器人】中国军队“黑科技”曝光!历史首次国产“机器狼”亮相阅兵场
【征集】2025 甲子《Cool Vendor™ China》人形机器人领域企业招募开启!| 甲子光年
【智造】钱江机器人拿下鸿路钢构1888台特定机型焊接机器人本体订单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