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前瞻:请您介绍下过去的重要经历。秦佑铭:我从本科开始就和机器人有了不解之缘。当时在美国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读书,第一年我成立了一个机器人社团,参加了大疆的RoboMaster比赛。那时在美国,大家在实验室手搓机器人的时候,发现很少有模块化的东西能即插即用,尤其是感知部分,空间智能感知一直是机器人领域的一大问题。后来,我去香港大学读博,主要研究方向是无人机,涉及无人机控制、规划及感知。当时大疆刚出了几款激光雷达,让我们第一次能在无人机这种小平台、小载重的设备上,搭载可以实现远距离空间感知的模组。之后,我做了一些无人机集群相关工作,那时一个明显的感受是,空间感知模组全靠大家自己做,还要手工标定,这些工作非常繁琐费时。所以,我在创业时优先选了空间感知这个方向,——这是机器人领域尚未被很好解决的问题。我的思路是从硬件设备入手,把空间记忆、空间回忆相关功能进行集成,让大家能拆箱即用,降低进入这个领域的门槛。机器人前瞻:为什么给公司起名为“留形科技”?秦佑铭:我们最初在香港用的是“流形”,是英文“manifold”的直译,这也是数学里做维度转化的工具。后来在大陆设立研发部时,我们发现“流形”已经被人抢注,所以就用了“留形”,这个名字也有“开启空间智能”的寓意。机器人前瞻:在公司成立之前,团队主要有哪些方面的技术积累?秦佑铭:整个技术团队都出身于机器人领域,此前在机器人感知、导航、规控等方向已有不少学术成果。在工程实践方面,团队在传感器底层算法、实时SLAM处理等机器人感知相关技术上也有扎实经验。同时,我们团队所在的实验室也是世界上首批在无人机这种高机动性、高鲁棒性平台上,开展激光雷达与视觉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研究的实验室之一。机器人前瞻:现在公司整体团队规模如何?秦佑铭:现在公司已经有五十多个人了,绝大多数成员都是研发人员。目前公司发展较快,最近还在大规模招聘,重点面向算法和硬件方向的工程师。因为要做好面向机器人感知模组这类产品,既涉及软件,也涉及软件。我们从算法出发,向顶层硬件设计提需求,让硬件为软件量身定制。机器人前瞻:留形科技最看重怎样的人才特质?秦佑铭:我们不看重学历,更看重对方是不是真的做出过东西、是不是想和我们一起改变世界,推动机器人产业前进。对于做产品的公司,工程化能力远比学历重要。在学校发文章时,大家常常脑洞大开做一些探索性工作,100次里成功1次可能就能发文章;但在工程领域做产品,10000次里只要失败1次,就可能被客户吐槽。工程能力和科研能力是不同的技术路径,所以我们倾向于从机器人比赛社团里招人,找那些社团里的“老师傅”。这类成员加入我们后,往往会觉得这里的氛围很好,大家对事情的态度都很认真。就像乔布斯说过的,A player 特别喜欢和这些A player一起工作。另外人才密度比人才数量更重要。机器人前瞻:在现在的节点回顾过去这么几年,最关键的转折点是在什么时候?秦佑铭:最关键的转折点应该是在今年上半年。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能看到越来越多机器人被真正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比如变电站巡检、地下管廊巡检等,这些地方往往不适合人去作业。而且国家在大力推进数字化进程,留形科技前几代产品大多需要人拿着采集数据,现在则能提供空间数据,让机器人使用这些空间数据进行自主作业,这种数字化转变给公司带来了很多新的应用场景。机器人前瞻:留形从最开始做测绘、工业制造相关业务,到后来转向具身智能,这个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秦佑铭:技术核心其实没有任何转变,我们一直专注于空间感知领域,只是在产品形态和市场方向上有一些调整,转变的节点大概在去年中旬,而早在去年年初就已经有这个趋势了。机器人前瞻:你们为什么会选择做空间智能?秦佑铭:因为看到了一个关键前提:大语言模型能快速发展,依赖于海量且易于获取的语言数据,在互联网几乎取之不尽;但空间智能需要的空间建模、精确感知、空间记忆这些能力,对应的空间数据却极为稀缺。这里要明确一点,2D照片不是空间数据。现在地球上的摄像头数量可能跟人类数量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能快速获取三维数据的设备却屈指可数,而经过标注的三维数据就更少了,连学术界都很缺。所以留形科技最近在做两件事:一是降低空间数据获取门槛,把硬件做得更便宜;二是联合高校共建空间智能数据集。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推进空间智能的进步,让机器人真正大批量落地的那天早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