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伊始,激光雷达龙头禾赛科技正式启动港股招股程序。在自动驾驶赛道竞争白热化、盈利前景尚不明朗的当下,禾赛此番赴港,不仅是一次资本运作,更是一次战略宣言:激光雷达的下一个主战场,是人形机器人。
财报显示,禾赛科技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营收7.06亿元,同比增长53.9%,净利润4410万元,成功扭亏为盈。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该季度禾赛科技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出货量达48531台,同比暴增743.6%;上半年总出货量达98262台,同比暴增692.9%。
图源:禾赛科技
机器人业务正成为其增长速度最快的板块。
与此同时,速腾聚创等头部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激光雷达巨头们似乎正集体从“四个轮子”转向“两条腿”。但问题是: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真的能成为激光雷达厂商的救世主吗?
机器人业务,成为激光雷达厂商的新增长曲线
9月11日,禾赛科技公告,国际发售与香港公开发售的最终发售价均已确定为每股212.80港元,预计于9月16日登陆港交所主板。届时,禾赛科技将成为首家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上市的激光雷达企业。
公司已全额行使发售量调整权,将额外发行2550000股发售股份,占初步发售股份总数的15%。
此次全球发售所得款项总额预计为41.60亿港元,其中,约50%用于研发投资,约35%用于生产能力投资,约5%用于业务发展,约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图源:禾赛科技
从业绩来看,2025年上半年,禾赛科技营收达12.3亿元,同比增长50.6%,实现净利润2650万元,毛利率也从35.2%回升至42%,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业务结构上,禾赛科技已形成“双引擎”驱动,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机器人两大核心业务分别占收入62.7%和34.1%。其中,机器人业务正成为其增速最快的板块。
此前,禾赛科技机器人感知业务副总裁刘兴伟透露,预计今年整个机器人激光雷达市场出货量将在30万-40万台,其中禾赛面向机器人市场的出货量将突破20万台。
JT系列激光雷达正是其进军机器人市场的利器。

图源:禾赛科技
该系列是禾赛科技专为机器人领域设计的迷你3D激光雷达,具备360°×187°超半球视野,适用于各类形态机器人。产品发布不到5个月,出货量超10万台,成为业内量产速度最快的产品之一。
更重要的是,禾赛科技在机器人领域的客户结构正快速多元化,涵盖宇树科技、星动纪元、维他动力等多家具身智能企业,产品已落地于人形服务机器人、农业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多个场景。
但禾赛的机器人战略也并非高枕无忧,来自对手的挑战同样不可小觑。
以速腾聚创为例,其选择了与禾赛科技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甚至可以说更为“激进”。
今年1月,速腾聚创首次展示自研的人形机器人整机,并把其定义为“机器人通用零部件开发平台”,是各项机器人增量零部件及解决方案的研发“母机”。

图源:速腾聚创
速腾聚创聚焦于机器人的视觉、触觉、关节三类增量零部件领域。目前,公司已公布了力传感器FS-3D、直线电机LA-8000和机器人域控制器DC-G1等成果,向机器人技术平台公司全面转型。
视觉方面,速腾聚创推出了Active Camera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包含传感器硬件、运算核心、AI算法的智能生态,致力于成为通用的智能机器人之眼。
此外,速腾聚创还发布了第二代灵巧手Papert 2.0,具有20个自由度,最大负载5kg,在指尖指腹和手掌上共有14个力传感器。这种“手眼协同”的方案答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通用性和任务复杂度。
交付表现同样亮眼,春晚舞台上的宇树H1人形机器人,头上搭载的便是速腾聚创激光雷达Helios;2月,速腾聚创又向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交付了第100万台激光雷达E1R。
目前,速腾聚创的合作客户包括宇树科技、越疆机器人、钛虎机器人、灵宝CASBOT等一众具身智能厂商。

CASBOT 02搭载速腾聚创半球形数字化激光雷达Airy
图源:速腾聚创
更值得注意的是,速腾聚创在机器人领域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35%-50%,远高于车载市场。速腾聚创CEO邱纯潮认为,随着第二增长曲线开启,预计2025年机器人领域的出货量有望突破六位数。
“新大陆”还是“新泡沫”?
激光雷达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中有明显优势。
美银证券指出,激光雷达在长距离测量、复杂环境适应性及抗强光干扰方面表现突出,是人形机器人户外场景视觉方案的优先选择。据其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年销量将达100万台;到2060年总保有量将达30亿台,相当于届时人均拥有0.3台机器人。
交银国际则更为乐观,预计2035年人形机器人出货超1000万台,激光雷达搭载同步提升。
人形机器人对激光雷达的需求也不同于汽车。一台人形机器人可能搭载1-3颗激光雷达不等,可置于头部、腰部、足部,而当前智能汽车领域的主流配置方案为单车搭载1颗激光雷达。
相比之下,人形机器人市场容量成倍放大。目前,国内的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星动纪元、众擎机器人、开普勒、优理奇、普渡机器人、拓斯达等企业均在其人形机器人身上搭载了激光雷达。
显然,人形机器人正被视为激光雷达的“下一个千亿市场”,但这一逻辑是否成立,仍需冷静剖析。
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从感知层面来看,人形机器人需实现三维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动态避障等性能,激光雷达是相对成熟可靠的解决方案。
从价格敏感度来看,人形机器人市场目前对激光雷达的价格不如车载市场敏感,尤其是高端激光雷达仍有溢价空间,车载领域的“价格战”短期内不会在人形领域上演。
据高工人形机器人此前采访的业内人士表述,车载激光雷达技术路线明确,常因车企统一采购和标准化需求,容易实现规模化量产;而人形市场相对分散,应用场景涉及诸多复杂因素,所需的激光雷达要兼顾轻量化、抗干扰等定制化需求,且激光雷达仅占整机硬件成本的一小部分,价格的变动影响有限。
但背后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2025年虽被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但产业发展仍在早期,全球年出货量乐观预计也在万台级别,短期内难以支撑大规模营收。
另一方面,部分人形厂商正探索纯视觉+AI方案,如蓝芯科技的人形机器人VersaBot。可见技术路线未定,未来激光雷达是否成为标配,尚存变数。
写在最后:一些必要的冷思考
激光雷达厂商押注人形机器人,是技术演进的必然,也是资本驱动的选择。
从资本市场反应来看,交银国际首次覆盖给予禾赛科技“买入”评级,目标价27.52美元;美银证券将速腾聚创列入人形机器人核心供应链。金融机构已经用真金白银为激光雷达厂商的“转型”投下了信任票。
激光雷达的未来,不再只是车的眼睛,更是人形机器人的眼睛。但人形机器人,不是“救命稻草”,而是“长期战役”。期间谁能率先实现激光雷达的规模化落地,谁能构建从感知到执行的完整生态,谁就能占据下一轮制高点。
禾赛科技已迈出第一步,赴港上市恰逢机器人业务爆发,为其“第二增长曲线”提供了完美叙事。但市场仍处早期,竞争格局未稳,能否笑到最后,还要看它是否能在成本、性能、生态三者之间找到最优解。
故事讲得再好,也得靠产品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