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未来在我们的城市上空,有飞行汽车拓展着城市的空间,人们的出行效率、交通体验将有质的提升;在我们需要“超人”拯救受水灾、地震等灾害隔断的孤岛上的人员时,可以有大量的物资快速地从空中驰援、有简便快捷的手段将灾害区的人员及时地运转出来。
这样的场景正逐渐照进现实。由蔚蓝空间飞行器有限公司(青岛)自主研制的全国首个吨级全倾转旋翼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云帆-2”,已成功完成全流程倾转过渡飞行试验。这架承载着低空经济梦想的“齐鲁造”飞行器,正叩响未来立体交通的大门。

“云帆-2”全部旋翼倾转至水平状态飞行
悬停与疾驰无缝切换,载重效率和飞行效率实现双高
蔚蓝空间飞行器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丁志超介绍,“云帆-2”是一款全倾转旋翼构型的eVTOL,这个构型是eVTOL领域内公认的技术难度最大,但同时也是应用前景最好的。它可以直升机姿态拔地而起,又在转瞬间切换为固定翼模式高速巡航,在悬停与疾驰两种状态间实现无缝切换。
“云帆-2”的关键核心技术就是全倾转旋翼技术,通过这一技术的突破,实现飞行器从垂直起降状态到高速平飞状态的转换,并实现飞行器在平飞时的高速度、高高度和高效率等指标。目前这样的技术在国内属于前沿,国际上也处于领先位置。
相较于多旋翼和复合翼构型的其他飞行器,“云帆-2”的优势在于载重效率和飞行效率双高,这主要在于其平飞时为固定翼模式,利用气流流过机翼产生的升力而非旋翼拉力克服重力,同时外形干净,无多余静置旋翼产生额外阻力,从而有较高的升阻比,能量利用率高。
“‘云帆-2’在飞行器总体设计、气动设计、动力设计、飞控设计和结构设计等一系列专业上均取得了重要突破。”丁志超说。这组核心技术的突破,也使“云帆-2”成为我国首个、全球第二型实现全倾转全流程飞行的大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并具有速度快、航时航程长、大载重、复杂环境适应性强等性能优势。

“云帆-2”城市内转场飞行
从载物到载人,已验证海岛运输与医疗救援场景
“云帆-2”的定位是大型多用途垂直起降飞行器,主要用于物资和人员运输等任务。按照从无人到有人、载货到载人发展的技术路线,“云帆-2”基本型为多用途无人机,后续将在基本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载人运输机型。“云帆-2”基本型最大起飞重量2吨,载重500公斤,最大航程30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450公里。其载荷舱容积5.6立方米,可装载标准空运托盘,或搭载专业测绘相机、光电等多种载荷,适配多样化任务需求。

“云帆-2”海岛运输场景应用
完成全流程倾转过渡飞行试验后,2025年上半年,研发团队又对这架飞机的主要功能性能指标进行了飞行验证。“结果表明,我们的全尺寸样机已经百分百实现了它的设计目标,这给我们的系列化研制和商业推广工作奠定了基础,给团队更多的信心。”丁志超表示,“我们从今年开始开展了多次场景应用示范,包括海岛运输、城市内转场、医疗方向的课题研究等。目前正在与部分客户深度对接,逐步开展商业落地工作。”
逐步推进商业化应用,低空经济发展再添关键一笔
“云帆-2”优雅的形态转换背后,是一场持续三年的技术攻坚战。
“全倾转旋翼技术是各类eVTOL中难度最高的,倾转旋翼机也一直是航空业备受推崇的方案,我们下定决心要把‘云帆-2’干成,并充满信心要把它干好。”丁志超说,团队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了“云帆-2”载重能力、航程、速度,甚至最大尺寸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高要求。研发过程中,他们充分论证和正向设计,“不急不躁”,追求全周期研发时间最短而不是阶段性周期最短。

“云帆-2”开展飞行试验
“云帆-2”的成功给了团队极大的信心和鼓舞。未来,“云帆-2”和它的继承者们将会加快面向商业化应用的进程。“面向载物场景方面,我们将在今年四季度提交适航审定申请,尽快取得无人货运型的适航证;面向载人场景的飞行器开发工作也正在开展中。”丁志超说,而这些开发工作与目前的“云帆-2”01号样机都有极强的技术继承性。
从图纸上的构想到划破长空的现实,“云帆-2”的倾转旋翼不仅切换着飞行模式,更在切换着产业发展的新赛道。随着多场景应用的深入拓展,这架山东造的“空中多面手”,正为山东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添上关键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