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芯榜主办的“2025年中国RISC-V生态大会”召开。此次大会汇聚RISC-V生态企业决策者、厂商技术骨干、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及行业分析师,聚焦前沿技术,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AI已成为推动各行业变革的核心力量。然而,随着AI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和复杂化,传统的通用处理器已难以满足端侧AI对低功耗、高实时性和高效能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隼瞻科技凭借其创新的RISC-V架构驱动的AI处理器自动化设计理念,为领域专用场景的处理器敏捷开发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隼瞻科技作为一家聚焦DSA处理器设计创新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打造基于 DSA(专用指令集架构)的RISC-V技术体系。公司依托三大核心技术板块 —— 自主研发的RISC-V处理器核、高效敏捷的DSA处理器敏捷开发平台,以及可灵活定制适配多元模型的NPU模块,构建起高度模块化的解决方案体系。
端侧AI应用场景的挑战
端侧AI应用,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视频分析及自然语言处理等,面临着场景碎片化、需求多样化的挑战。AI模型的种类繁多且持续演进,新数据类型和算子的不断涌现,使得硬件资源受限成为核心难题。
CNN、RNN、Transformer等新模型层出不穷,架构复杂度不断提升,对硬件的可编程性和扩展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功耗限制、面积约束及实时性要求高,构成了AI应用多样性、算力需求持续增长与端侧芯片在功耗面积上约束之间的永恒矛盾。

图:隼瞻科技创始人兼CEO曾轶
面对上述挑战,隼瞻科技创始人兼CEO曾轶表示,计算架构需要在灵活性与高能效之间找到平衡点。通用架构虽具有图灵完备性和灵活可编程性,但往往牺牲了计算效率;而专用架构则通过定制化设计,牺牲了部分灵活性以换取高效能。隼瞻科技提出的领域专用架构(DSA)解题思路,正是为了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曾轶先生称,DSA的核心在于需求“左移”与方案“右移”。领域专用处理器需求方对垂直领域应用场景和算法有深刻认识,但缺乏处理器设计专业知识;而处理器提供方则具备完整的处理器设计能力,却缺乏对垂直领域的专业理解。

曾轶先生解释,隼瞻科技的ArchitStudio平台,正是为了打破这一壁垒,通过提供统一、简洁的用户接口,降低领域专用处理器设计门槛,实现一键式生成交付包,大幅提升交付效率。
ArchitStudio平台集成了Archit Analyzer、Archit Compiler、Archit Generator等一系列强大工具。Archit Analyzer从架构、微架构层面提供不同维度的详细信息,全方位剖析处理器的执行效率和PPA表现,为架构优化指明方向。Archit Compiler则通过多层次的设计模式,将繁琐的底层代码编写转变为“乐高”式的积木搭建,所见即所得。而Archit Generator更是涵盖了从指令描述到RTL(寄存器传输级)生成的全方位工具链,极大地简化了专用处理器的设计流程。
隼瞻科技2+N平台战略
除此之外,曾轶先生表示隼瞻科技实施了“2+N”平台战略,其中“2”指的是精心打磨、充分硅验证的全栈RISC-V处理器IP家族和高度自动化的处理器敏捷开发平台。RISC-V CPU基础IP作为专用处理器设计的“根基”,为各类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ArchitStudio处理器敏捷开发平台,则作为开发专用处理器的“养料”,通过提供从设计到验证的全流程自动化工具,加速了专用处理器的开发进程。
隼瞻科技的端侧AI融合处理器设计平台,以硅前可重构和硅后可重构为特色,实现了从设计到部署的全周期可重构。该平台级高度模块化,支持根据场景“乐高”式地拼搭AI解决方案,覆盖80%的主流落地场景。模块级高度可重构设计,使得每个处理单元可根据需求扩展或删减功能模块,实现PPA(性能、功耗、面积)的最佳平衡。同时,强可编程性赋能持续演进,各计算单元支持软件定义功能调整,根据新算法、新模型动态更新配置,延长芯片生命周期,提升投资回报率。
隼瞻科技推出的“智翼”系列端侧AI融合解决方案,涵盖了从低算力到高算力的多款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还通过统一处理架构归一化六大特征算子,极大提高了硬件资源利用率和面效能效比。同时,完善的Toolchain支撑AI模型快速部署,实现了硬件友好性检查、模型编译、比特一致的仿真模型、AI Runtime软件栈及模型优化等全流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