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点击公众号主页右上角“ · · · ”,设置星标,实时关注旺材芯片最新资讯
据韩媒Business Post、G-enews等援引投资银行Jefferies报告指出,尽管国内AI芯片设计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受美国持续制裁影响,芯片制造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国内半导体产业突破的核心瓶颈。当前国内AI芯片的本土生产高度依赖中芯国际,但两大难题直接限制其供给能力:一方面,中芯国际现有产能难以匹配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供需缺口持续存在;另一方面,受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影响,中芯国际始终无法获得ASML最先进的极紫外线(EUV)曝光设备。除光刻设备外,国内在先进沉积、蚀刻、离子注入等半导体关键设备的获取上,同样面临严格限制,进一步压缩了本土制造技术迭代的空间。本土制造受限的情况下,IC设计公司寻求海外代工的路径也被美国制裁逐步封堵。自2025年1月起,美国商务部已对先进AI芯片实施更严苛的生产管制:搭载高带宽存储器(HBM)的AI芯片,不得采用16纳米或14纳米以下制程,且芯片内晶体管数量不得超过300亿个。这一规定直接切断了国内企业委托三星电子、台积电等全球头部代工厂生产先进AI芯片的可能。管制带来的技术差距已十分显著。以行业龙头英伟达为例,其H100 GPU晶体管数量高达800亿个,前一代A100也达540亿个,均远超美规对中国相关芯片300亿个晶体管的上限;制程上,英伟达芯片早已采用先进工艺,而国内企业受限于14nm以上制程,技术代差已拉大至“数代”水平,在AI算力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华为的案例更直观地反映了国内AI芯片产业的制造困境。华为2024年原计划推出基于5纳米制程的新一代昇腾AI芯片,但受限于先进制程产能不足,最终不得不调整方案,以7纳米工艺芯片重新封装的方式推出产品。从“5nm”到“7nm”的妥协,看似只是制程节点的小幅后退,实则暴露了国内企业在先进芯片制造环节的被动,即便设计能力达到先进水平,也难以找到匹配的生产资源落地,设计与制造的“断层”问题愈发突出。报道称,中美贸易谈判或成为未来的一个变量。国内或可借助稀土等关键资源作为谈判筹码,在中美贸易磋商中争取半导体设备进口、代工合作等领域的政策松绑,为AI芯片制造突破寻求更多空间。
来源:芯极速
专心 专业 专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