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8日,在港交所拟披露的上市名单中
出现了一家颇受关注的深企——博铭维
不同于以往身披光环的机器人企业
他们的特种机器人长期隐匿于地下管网之内
凭借AI识别、耐高压耐腐蚀等硬核技术
成为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隐形守护者
2024年,中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达36亿美元
以高达16.7%的年复合增长率领跑其他机器人品类
快速增长的背后亦有隐忧
订单依赖政府、成本高昂、技术迭代压力大
博铭维能否通过IPO
为特种机器人赛道盈利困境开辟全新道路?
博铭维:深耕管网赛道
构建 “技术 + 场景” 双重壁垒

定位精准:聚焦城市管网,提供全周期服务
博铭维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深圳龙华,是一家专注于研发生产特种机器人的企业。不同于工业机器人的标准化生产、服务机器人的大众化场景,特种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场景适配能力,博铭维正锚定 “城市管网特殊空间” 这一细分领域。2016 年,团队受深圳水务集团 “无线设备需求” 启发,耗时一年研发出无线潜望镜雏形,实现从 “带绳 / 带线” 到 “无线 / 无人化” 的关键突破,此后逐步形成覆盖 “检—清—修—管—智” 全流程的解决方案。

博铭维产品迭代信息图
来源:博铭维招股书,AIRS整理
依据弗若斯特沙利文(F&S)数据,按“全球管网特殊空间机器人”收入计,公司2024年在中国市场中排名第一,同时也是该领域“唯一覆盖检测、清疏、修复、关键部件、电机、AI与紫外光固化修复软管”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提供商。博铭维有机器人及 AI 平台、工程技术解决方案(含非开挖修复)、紫外光固化修复软管三条业务线:
机器人及 AI 平台:贡献 58.4% 收入,毛利率高达 54.4%,是核心盈利支柱;
工程技术解决方案(含非开挖修复):占比 29.6%,毛利率 48.8%,承接下游实操需求;
紫外光固化修复软管:占比 7.8%,毛利率 36.5%,完善修复环节闭环。

业务线划分的收入明细表
来源:博铭维招股书
技术纵深:自研核心部件,攻克复杂场景
特种机器人的技术壁垒,本质是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博铭维优势体现在两方面:
核心部件自主可控:动力系统(无刷电机 + 驱动器 / 控制器)为最关键部件,公司采用自研无刷空心杯电机功率密度比行业传统方案提升 30% 以上,寿命延长 2 倍;特种线缆更能承受 500kg 极限抗拉、耐腐蚀耐磨,满足地下长链路传输需求,公司产品国产化率接近100%。

博铭维各式特种机器人场景演示
来源:公司官网
复杂场景适配能力:检测机器人最远检测距离达 4000 米,可覆盖高水位、高淤积、压力管网等恶劣工况-- 例如 Gator 系列全地形机器人,能在 DN600 及以上的高淤积水管道中作业,无需预处理管道;Snake 系列压力管道检测机器人,可在 1.7 兆帕带压环境下实现 2000 米超长距离检测,定位精度达 ±0.5 米。

博铭维各式特种机器人场景演示2
来源:公司官网
市场布局:国内根基稳固,海外逐步突破
从区域看,2024 年收入的96.5% 来自中国大陆,客户以水务运营方、工程施工企业为主,典型企业包括:中国电建西北院、深圳市水务局、深圳市环境水务集团等。同时为拓展全球市场,博铭维已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吸引国际头部企业资深工程师加入,并推出针对欧洲市场的 MHC、CRC/X 等产品系列,合作方包括法国威立雅等。
2025年9月1日,与香港水务署携手创办的“管网机器人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此前研发的 Snake1000管道检测机器人在香港皇后山、离岛区的实地应用中成功定位漏点并完成了管壁内部检测。水务署高级工程师表示:“效果理想,更贴合香港实际需求。” 成熟方案获得香港市场认可,并已于8月28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香港实地应用相关报道
来源:博铭维官网
特种机器人行业:
政策 + 需求双轮驱动,场景潜力释放

特种机器人特指在特殊 / 极端环境或不适合人类作业场景下执行任务的机器人,强调环境适应性、任务专业性与高可靠性。以场景划分,可细化为地面、水下、水面、空中、空间等机器人类别。

各类特种机器人分类表
来源:晶品特装招股说明书、百度百科、浙商证券研究所
市场规模:增速领跑机器人赛道,中国成核心增长极
2024 年全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15亿美元,预计 2030 年将增至 292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 16.7%,远超工业机器人(14.6%)、服务机器人(14.4%)的增速。

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图
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博铭维招股书
中国市场表现更优,202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87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31.2%,预计将以17.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并预计到2030年将达491亿美元。在三类机器人中,中国特种机器人市场的增长率最高,预计将由2024年的36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10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9.2%。

2020年至203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市场规模图
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博铭维招股书
驱动因素:政策、需求、技术三重共振
政策端: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升级
随着《“十四五”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落地,要求 2025 年实现 “城市生命线工程全覆盖”,管网检测、修复类特种机器人需求将持续释放。同时“人工智能 +” 行动、“机器人 +” 应用行动等政策明确提出 “推动特种机器人在高危场景替代人力”;地方层面,深圳、上海等地将管网机器人纳入 “数字市政” 重点扶持领域。

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通知
来源:住房城乡建设部官网
需求端:基础设施老化催生更新需求
管道场景下存在“机器换人”的刚性需求。国内供排水管网使用年限超 20 年比例极高,漏损率、淤积问题突出;燃气、热力管网也面临 “老旧管线改造” 压力。传统人工运维存在效率低、风险高(如密闭空间中毒、坍塌)等问题,而特种机器人可极大提升检测效率与作业安全率

Discovery探路者大底盘管道检测机器人工作实景演示
来源:公司官网
技术端:AI 与多模态感知加速融合
AI 技术正成为特种机器人的 “核心大脑”—— 通过构建 50 万张以上管网缺陷图像数据库,训练出的 AI 算法缺陷识别召回率超 93%;多模态传感(视觉、激光、声呐)融合技术,可实现 “水下检测 + 地形扫描 + 漏点定位” 一体化,大幅拓展应用边界。

泵站运行管理 AI 监控与调度系统
来源:博铭维招股书
挑战与趋势:渗透率待提升,全球化与国产化并进
当前行业仍面临两大制约:一是场景渗透率不均,当前应用主要集中在供排水管网及相关运维场景,燃气、热力领域部署数量严重不足,部分场景因安全标准严格(如燃气管道防爆要求)难以部署;二是管网工况复杂,新建管网的暗井、不明连接点,老旧管网的高淤积,均会影响机器人作业效率。
未来趋势则清晰指向两点:
全球化竞争加剧:海外企业聚焦单一品类,中国企业凭借 “全产业链整合 + 成本优势” 加速出海,博铭维、中仪股份等已在东南亚、中东建立渠道;
国产化替代深化:核心部件如高精度电机、特种传感器的国产化率不断提升,未来将进一步降低成本、保障供应链安全。
结语

从博铭维的发展路径可见,特种机器人行业的成功逻辑是聚焦细分场景 + 构建技术壁垒 + 绑定用户需求。对于行业而言,随着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更新的推进,以及具身智能、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特种机器人将从可选设备变为刚需工具。未来,具备核心部件自研能力 + 场景定制能力 + 全球化布局能力的企业,更有望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特种机器人的 “中国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添加作者微信加入读者群 👇

实习研究员 Hozier
微信:Hozierch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