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改版啦!想第一时间接收机器人行业最新资讯,请点击蓝字关注维科网机器人→并点击主页右上角→将公众号设为星标
近日,在一款名为Kai的显微外科机器人系统辅助下,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团队完成国内首例显微外科机器人辅助颌面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重建手术,成功在头颈深部、狭小术野内实现复杂显微重建操作,不仅验证了该技术路径的可行性,更为相关手术的规范化开展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

而这场手术的“功臣”之一显微外科机器人系统Kai,正出自昂泰微精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昂泰微精”)。作为2022年成立的创新企业,昂泰微精不仅是全球首家聚焦小型精细化手术机器人平台的公司,更有着深厚的技术积淀:其前身曾为多家国际知名医疗器械企业提供高精度智能装置研发与生产服务,还先后与海内外多所高校研究室开展工程组件及系统开发合作。
凭借在细分赛道的“独门绝技”,昂泰微精很快成为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9月26日消息,昂泰微精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由产业资本与知名投资机构共同参与。所募得资金将主要用于巩固核心产品技术优势、完善显微机器人系列产品生态、加速临床注册进程以及推动国际化市场布局。

此前,昂泰微精早已备受资本青睐:不仅获得淡马锡独家千万美金A+轮投资,还曾斩获启明创投、比邻星创投、临港蓝湾资本、瑞华控股、泰福资本、东久新宜等联合注资的数亿元A轮融资。每一轮融资都像是行业投出的“信任票”,印证着其发展潜力。

被资本青睐的企业,往往具备技术壁垒高、产品落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等核心特质,而这些正是昂泰微精的显著优势。
昂泰微精专注于高精度平台型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创新研发,十余年深耕精密医疗器械领域,并练就“硬核”研发实力。该公司联合美国,日本研发中心,实现了手术机器人底层零部件、伺服系统、传动机构及耗材组件的自主研发,成功打破关键技术依赖进口的瓶颈,构建起从底层技术突破到临床实际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目前,昂泰微精已推出通用型显微外科机器人、眼科手术机器人等多款产品,不仅获得多科室临床医生的认可,还与多家三甲医院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正加速推动技术向临床价值转化。
作为“王牌产品”之一,昂泰微精研发的显微外科手术系统Kai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常规应用的显微机器人平台。Kai兼顾多自由度设计与紧凑体积,能在任何手术室中迅速部署;独创的智能动态消颤技术消除操作抖动,确保在深部狭窄区域实现连续、均匀、可重复的缝合质量;前端可搭载直径仅2毫米、具有七自由度的全球最小夹钳等器械,实现更高精度的操作;配备高清晰3D外视镜提供高倍放大视野,可达成0.3毫米以下的血管与淋巴管的吻合。

依托微型、精准、平台化三大技术优势,Kai已广泛覆盖超显微血管吻合、神经修复等高精度重建领域,并落地多项突破性手术。除了开篇提及的国内首例显微外科机器人辅助颌面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重建手术,还协助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显微外科中心完成全球首例机器人辅助巨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切除手术;与宁波市第六医院合作开展浙江省首例国产显微机器人辅助超薄穿支皮瓣移植术;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成功完成颞浅动脉与耳后静脉精细吻合术,持续拓展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边界。
不止于此,昂泰微精的“版图”还在持续扩张。其自主研发的眼科手术机器人近期已顺利完成注册临床,正式迈入上市前的“冲刺阶段”,即将为眼科精准手术带来新变革。
国家数据显示,中国住院病人手术人次正以惊人速度增长:2023年达到9638.74万人次,较2022年增长16.5%,较2014年更是翻倍增长120%。换算下来,每天平均约有26.4万人等待精准治疗,庞大的需求为手术机器人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为医疗器械领域技术壁垒最高的“高地”,手术机器人不仅能将手术精度提升到新高度,更能为医生“减负”,让复杂手术变得更安全、更高效。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正迎来“爆发前夜”。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市场规模已达95.9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4.5%,就像一列加速前进的列车;预计2025年规模将突破110.3亿元,未来增长空间令人期待。
站在行业风口上,手术机器人这条赛道未来必将“好戏连台”:随着技术不断突破、产品持续迭代、临床应用场景拓展,这里将成为创新企业的“竞技场”,吸引更多资本与企业涌入。
精彩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