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人工智能发展差异梳理研究及上海实践

中关村产业研究院 2025-10-09 08:00
北京、上海人工智能发展差异梳理研究及上海实践图1
北京、上海人工智能发展差异梳理研究及上海实践图2
北京、上海人工智能发展差异梳理研究及上海实践图3


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加速迭代与国内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北京与上海作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两大核心枢纽,依托各自资源禀赋与战略定位,走出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本文从总体规模与结构、创新能力、算力供给三大维度系统梳理两地发展差异,并重点聚焦上海在语料建设、重点应用场景及生态建设(产业基金、人才建设)方面的特色实践,为理解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区域发展格局提供参考。


一、产业总体发展对比:规模结构与路径分野

从人工智能产业总体发展来看,北京与上海呈现出显著的规模与结构差异。北京以核心技术突破为引领,截至2025上半年汇聚了超2400家人工智能企业,约占全国总量的40%,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3500亿元,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其产业聚焦于芯片、大模型等价值链高端环节,132款备案大模型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凸显出强劲的技术原创力与产业引领性。上海则以全产业链布局见长,产业规模持续扩容,从2023年突破3800亿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超4000亿元,企业数量更是达到10660家,在算力基建(目标2025年底AI算力突破100EFLOPS)和应用落地方面优势显著,2025年一季度产业利润同比增长65%,彰显出在金融、制造等领域的场景转化效能。

两地统计口径的差异进一步反映发展路径分野:北京“核心产业”凸显技术策源能力,上海“全产业链规模”则体现生态辐射效应,形成了“技术高地”与“应用枢纽”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二、创新能力与技术布局对比:专利储备与大模型发展

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专利布局及已备案大模型领域,北京与上海的发展侧重呈现显著差异。北京已备案大模型达94个,2023年专利申请总量超10万件、授权量超5万件,且在基础算法、深度学习框架、芯片设计等核心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尤为深厚,凸显出技术底层攻坚的鲜明优势;上海已备案大模型46个,2023年专利申请总量达6万余件、授权量约3万件,其专利布局则重点聚焦智能医疗、智能金融、工业智能等应用导向领域,体现出场景落地导向的发展特征。

北京、上海人工智能发展差异梳理研究及上海实践图4

三、智能算力供给对比:规划目标与功能定位差异

在智能算力的规划布局与功能定位上,北京与上海呈现出明显差别。北京目前已建成2.2万P公共智能算力,计划到2025年底将智算供给规模提升至4.5万P,其布局核心聚焦高精尖产业突破与前沿科研探索,例如重点推进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融合的算力部署,并优先保障国家实验室、头部科技企业在关键技术攻关中的算力调配需求;上海则提出到2025年底力争全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万P,更侧重于以算力强化城市数字化转型赋能,着力实现对城市管理、产业升级及居民生活服务等多领域需求的全方位覆盖。

四、上海特色实践


1


人工智能语料建设体系构建

一是发布多语言语料库“万卷·丝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联合推出了首个多语言预训练语料库“万卷·丝路”。该语料库首期开源内容涵盖泰语、俄语、阿拉伯语、韩语和越南语,总规模超过1.2TB,单语种均达到150GB以上。语料内容跨越七大领域,包括生活、百科、文化和新闻等。

二是构建多层次语料供给体系。上海市发布了《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形成50个左右具有显著成效的行业开放语料库示范应用成果。方案中强调构建多层次语料供给体系,建立一批通用和专用语料库,支撑基础大模型研发和垂直应用。

三是发布工业语料库1.0与天工人工智能平台。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库帕思科技以及上海电信共同发布了“工业语料库1.0版”和“天工人工智能工业平台”,为企业搭建了智能制造的基础架构。

四是发布语料库建设导则。2024年7月6日的语料论坛上,语料库建设导则正式发布,通过伦理价值、情绪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技术价值五个维度的对齐,建设优质语料“好教材”,帮助大模型成长为“以人为本、智能向善、造福人类”、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好孩子”。

五是成立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网、国家气象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上海报业集团、上海文广集团等10家单位联合发起。该联盟旨在应对大模型发展对高质量、大规模、安全可信语料数据资源的需求,保障大模型科研攻关及相关产业生态发展。

六是建设语料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建设了语料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了语料处理、生产、运营等工具链平台,为语料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便捷的工具支持。通过语料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培育了一批开箱即用的语料服务产品,可以方便地应用于各种人工智能场景。


2


应用场景落地:重点领域案例与实践成效

金融领域:35个AI大模型示范场景全覆盖。上海“AI+金融”系列场景发布。“2024上海金融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示范应用场景与案例”由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牵头征集,此次发布的示范应用场景共35个,涵盖金融要素市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期货、资管、金融科技企业等机构,应用场景覆盖智能客服、智能信贷、智能理赔、监管科技、智能投研和投顾、金融欺诈检测和预防、风险合规管理等各类典型金融场景。

制造领域:上汽大众MEB智能工厂全流程智能化。上汽大众MEB智能工厂打造全流程智能制造的创新集成与应用。上汽大众MEB智能工厂位于上海安亭,2020年10月正式投产,是大众汽车集团全球首个专为MEB平台车型生产而全新建造的工厂,是目前国内生产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纯电动汽车工厂。新工厂集智能制造、节能环保为一体,采用超过1400台工业机器人,并大规模应用领先的制造技术,实现制造全过程的智能化和数字化。

教育领域:上海商学院“S・AI”虚拟辅导员思政平台。上海商学院打造虚拟辅导员“S·AI”智能思政平台。为推动学生思政工作向精细化、个性化、理论化方向转型,探索构建人机协同、虚实交融、交互共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新模式,上海商学院联通相关企业打造虚拟辅导员“S·AI”智能思政平台。“S·AI”基于辅导员多样的工作现状和学生多变的成长需求,建构基本业务咨询、连接应用服务、情感陪伴及成长指导三种能力模型,提供全方位的咨询问答服务。一千多个知识点能解答同学们学术实践、生活服务等十大领域的疑惑,功能应用则能助力获取校园信息。

医疗领域:国内首个医疗大模型检测验证中心落地。首个医疗大模型应用检测验证中心在沪成立,打通“训、评、用一体化”链路。2025年1月3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举办发布会,成立国内首个医疗大模型应用检测验证中心、上海市医疗大模型协同创新与应用联盟,并发布了卫生健康行业语料库、“浦医智捷”医疗大模型及首批大模型医疗示范应用项目等相关成果。在书生大模型强大的通用性能基础上,上海AI实验室积极与医疗、产业机构携手,共同探索智慧医疗的全新落地形式,以人工智能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上海市医疗大模型应用检测验证中心为国内首个面向医疗大模型应用评测和验证的平台,由上海AI实验室牵头打造,华山医院、中山医院、瑞金医院等12所医疗机构成为中心首批验证单位。

文旅领域:东方明珠“数智塔塔”地标文旅智能体上线。文心大模型与东方明珠塔推出全国首个地标文旅智能体。12月26日,百度文心大模型与东方明珠塔联合推出的东方明珠塔智能体“数智塔塔”正式上线。作为文心大模型与文旅行业深度融合的最新成果,“数智塔塔”提供智能导览、中英双语、AI拍照打卡等服务,为游客打造全新的互动式东方明珠塔游览体验。此外,“数智塔塔”还支持实时换脸体验,游客可以生成属于自己的AI形象,体验东方明珠塔未来感十足的游玩方式。


3


产业生态培育:基金支持与人才建设双轮驱动

1.产业基金布局:母基金引领+专项基金协同

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人工智能母基金”)规模为225亿元,落地徐汇区。母基金重点投向智能芯片、智能软件、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将按照“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原则运行,遴选专业投资团队,通过子基金投资、直投、生态运营等运作方式,发挥“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产业培育、并购整合、补链强链功能。人工智能母基金将推进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本协同联动,以市场化方式链接创新资源,支持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优化产业生态,推动上海加快催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上海国投公司与浦东新区共同发布上海具身智能基金、与徐汇区共同发布上海大模型基金,两支基金的首期规模均为10亿元。上海大模型基金集中关注投资大模型、垂直模型及相关生态,带动如算力芯片、云端基础设施、AI端侧等整体人工智能产业链的进步。助力上海龙头大模型企业打造国际竞争力,推动垂直模型应用发展壮大。上海具身智能基金将围绕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投资,集中关注投资包括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机器人大脑及小脑智能算法、无人驾驶及应用、传感器技术等具身智能相关产业链重点环节,加速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帮助上海具身智能领域的龙头企业构建国际竞争力,同时扶持具有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助力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具身智能产业的创新中心和产业高地。

2.人才体系构建:教育创新与政策保障并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人工智能+医学教育”行动方案》。交大医学院成立“AI+医学教育”工作专班,旨在结合医学人才自主培养的经验,探索“AI+医学教育”新模式,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数智化”水平和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北京、上海人工智能发展差异梳理研究及上海实践图5

依托上海交大学科优势和交大医学院优势学科,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首批建设25门“数智课程”和25门“AI+”课程,建成10门器官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课程。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直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医学项目实践与探索,实现医工融合创新;将人工智能运用于临床教学场景,助力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未来医疗的智能化工作过程,融入教学过程的实施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将远程医疗、机器人医疗、智能用药、智能管理等具体过程融入课堂教学,作为高质量课程资源和教材的有效载体,建设新形态教材50余本。

浦东推出支持AI人才发展十项措施。十项措施包括“给予‘明珠计划’专项支持”“支持院士创新发展”“全链条支持博士后发展”“实施‘全球引才伙伴计划(GTP)’人工智能专项”“搭建人才基金平台”“提供‘浦东国际人才驿站’引才服务”“提供‘全球名校人才直通车’招聘服务”“强化人才落户支持机制”“提供人才签证和永居便利”“强化人才安居服务保障”。

五、结语

综上可见,北京与上海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形成了“技术策源”与“应用落地+生态构建”的鲜明分野——北京以核心技术攻坚为核心,凭借头部企业集聚、底层专利布局深厚的优势筑牢技术高地;上海则以全产业链布局为抓手,通过语料基础设施建设、多领域场景赋能及基金与人才生态培育,打造高效的产业转化与应用枢纽。两地差异化发展既源于资源禀赋的先天差异,也得益于战略定位的精准错位,未来通过强化协同互补,有望共同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


      E N D    

编辑 | 么大为

审核 | 张雪飞

北京、上海人工智能发展差异梳理研究及上海实践图6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人工智能
more
昨夜今晨全球大公司动态 | 黄仁勋称美国人工智能发展并未遥遥领先中国;Sora首周下载量超越ChatGPT
【AI加油站】机器人设计系列二十一:解码智能本质:从大脑皮层工作原理到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附下载)
【AI】大事件·人工智能简史
具身智能-人工智能下一个浪潮
【报告】人才专题二:2025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报告:趋势、机遇与挑战(附PDF下载)
【AI加油站】第六十部: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哲学》:从理论根基到核心争议与未来展望(附下载)
日程安排出炉!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科学关键技术应用”高级研修班杭州站火热招生中 名额有限 报完即止!
央视《朝闻天下》:“人工智能+交通运输” 未来交通图景将有哪些新可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科学关键技术应用”高级研修班杭州站开始招生了!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祝贺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监事岳东教授被授予IEEE尤金·米特尔曼成就奖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