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各位IT之家老哥们一个问题:你现在使用的手机是多大的运行内存容量?作为程序运行时需要的内存,运行内存是手机的重要配置之一,通常来说,其大小直接决定了系统能运行多少程序,容量越大系统运行程序则越快。尤其是安卓生态,对内存的需求要一向要高于苹果 iOS,过往是受其机制所致,现在又加上了 AI 端侧大模型上机的缘故。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网友觉得 12GB 似乎不够用了,16GB 也只能说刚刚好,想要更大的内存。而就在今天(10 月 10 日),最新爆料显示,24GB 内存有望回归,趁着消息还热乎着,小编想和大家详细聊聊。01.24GB 回归之再战机圈是这么回事,博主 @智慧皮卡丘 今日(10 月 10 日)发布博文,透露“后面不少子系 / 母系测试 24GB 版本”。其实,这不是第一次传出 24GB 内存回归的消息了,在今年 6 月,微博博主就曾表示,部分 TOP5 厂商在考虑重新顶配 24GB+1TB。原因在于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和天玑 9500 芯片的 AI 算力翻倍,性能提升可观,可匹配超大内存。既然是回归,那就说明 24GB 内存并非是新鲜玩意,它曾于 2 年前在机圈短暂风靡过。在这里,IT之家小编不禁想分享一件关于“抢 24GB 内存首发”的趣事 ——当时是 2023 年 6 月,坊间流传着爆料称一加 Ace 2 Pro 将提供 24GB RAM+1TB ROM 的超大内存版本。后续,同为绿厂阵营的真我,也被传出要给新机配备 24GB LPDDR5X 内存。然而,本以为欧加系将率先端出超大内存,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红魔游戏手机官宣其 8S Pro 系列全球首发 24GB 超大内存。但是,倘若要说首款大规模量产的 24GB 手机,实则还是花落一加。只是,虽然 24GB 内存上阵,但在当时并没有普及开来,原因大致有三点:其一、价格昂贵。24GB 内存往往和 1TB 存储绑定,价格没个四千块钱下不来。其二、需求疲乏。当时 AI 端侧大模型尚未兴起,内存不会被过多占用。其三、成本上涨。从 2024 年开始,闪存物料涨价,导致 24GB 内存价格飙升。不过今时不同往日,随着多重因素导致内存吃紧以及闪存价格回落,用户对大内存需求上涨的同时,大内存回归也重新收获契机。彼时戛然而止,此时蓄势待发,24GB 手机内存要杀回来了!02.真需求还是伪命题眼瞅着 24GB 手机内存要重出江湖,想必会有网友讨论其到底需求大不大、意义有多少。而这就不得不从运行内存的机制,以及其现状说起了。众所周知,与 iOS 的“墓碑机制”不同,安卓的后台策略会最大化榨干内存的管理机制,切换 App 时,上一个 App 会驻留在后台,以便于重新打开时能快速恢复到之前的状态。这种机制固然能提高响应、切换和运行的流畅性,但代价是需要更多的内存来支撑。本身开机就会占用一定量的内存,外加同时留存多款 App 在后台,占用率会直线上升,一旦不够用,就会出现卡顿等情况。另外,正如IT之家小编在前文提到的那边,在当下这个 AI 时代,AI 端侧大模型成为各大手机厂商的发力重点。尽管云端大模型的上限更高,但存在运维成本高、受网络影响等限制,因此部署端侧大模型是很有必要的,实现“端云协同”融合。而且,随着芯片的迭代强化、AI 算力的提升,AI 在端侧运行的功能也变得更为丰富。只是,手机在承载复杂 AI 端侧任务的背后,是运行内存在负重前行,会吞噬大量的内存,需要更大的内存来提供补给。所以从顺应 AI 发展的角度出发,24GB 内存并非是伪命题,能确保 AI 端侧大模型更为流畅运行,让 AI 能力得到更充分释放。哪怕不使用 AI 端侧功能的用户,拥有更大的内存后,会获得更游刃有余的用机体验。03.当心 App 吃干抹净不过话又说回来,对比 12GB、16GB,24GB 内存铁定拥有更高的使用上限,但是这份多出来的上限究竟能发挥多少,那就说不准了。毕竟安卓生态懂的都懂,由于过于开放,部分 App 的生长主打一个“野蛮无序”,日益臃肿。某些 App 非要塞进与属性不相干的功能,诸如直播、视频、贷款等,使劲占据内存。因此,手机厂商给到更大的内存后,可能会出现一个后果:App 无底线消耗内存。条件艰苦时,会想着把有限的条件运用到极致,能不浪费就不浪费;反观条件宽裕时,就会想方设法耗掉所有资源,变得为所欲为。此情此景,IT之家小编觉得可以用著名的“安迪比尔定理”来形容:硬件提高的性能,很快被软件消耗掉了。所以说,纯粹增大内存,治标不治本,需要切实做好优化,加强对 App 开发的管控。就好比汽车太费油,光靠加大油箱是不行的,也得想办法降低油耗。04.总结严格意义上来讲,搭载 24GB 内存的手机从未绝迹,过去两年间还是存在的。但是放到整个手机大市场中,它们的数量就微乎其微了,只有少数定位极致性能的机型才会提供。包括即将来袭的 24GB 回归潮,预计还是会集中在各家的大旗舰中作为顶配,短时间内做不到下放普及。但是至少会比两年前的存在感更高,并且也给那些预算充足的消费者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