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一份招股书,撕开1569亿工业具身智能市场

高工人形机器人 2025-10-13 18:04
港交所一份招股书,撕开1569亿工业具身智能市场图1

2025高工人形机器人年会

暨高工金球奖颁奖典礼

新游戏 新玩家 新规则

倒计时21天

港交所一份招股书,撕开1569亿工业具身智能市场图2

“机器人”三个字,放在2025年的今天,已经不足以概括车间厂房里发生的静默革命。


9月,港交所披露易新增一份招股书——优艾智合正式递表。资本市场对此见怪不怪,毕竟,过去两年排队赴港的“机器人概念股”已不下十家。


然而,一份看似例行的招股文件,却第一次把“移动操作机器人(Mobile Manipulator)”这一略显生僻的类别,从专业术语库推向了公众视野:弗若斯特沙利文用60%以上的复合增速为其描摹赛道。


资本市场向来嗅觉敏锐,当“移动+操作”被同时摆上台面,意味着“腿”与“手”正在合拢为一张新的产业入口,而入口背后,是工业现场对具身智能最刚性的呼唤。


根据招股书中援引的弗若斯特沙利文测算:2024年,全球移动操作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只有92亿元,2030年将膨胀到1569亿元,年复合增速60.4%。其占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比例将从2024年的11.2%提升至2030年的42.7%;


中国市场的表现更为亮眼。到2030年,国内这一细分市场将从2024年的34亿元飙升至6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2.3%,高于全球增速。其占国内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比例也从2024年的11.8%提升至2030年的43.5%。


由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发布的《工业具身产业图谱2025》,也印证了这一增速,该图谱把“移动操作机器人”列为工业具身智能的核心形态之一,并指出其在汽车制造、3C电子、半导体、新能源等行业的落地正在加速。


港交所一份招股书,撕开1569亿工业具身智能市场图3

GGII发布的《工业具身产业图谱2025》


两份公开材料,一个资本信号,一个产业信号,交叉验证了一个长期被“复合机器人”窄化的概念——移动操作机器人正在从单机品类走向平台级能力,成为具身智能在工业场景落地的最大公约数。


资本市场对“具身智能”概念的狂热已无需赘述,但喧嚣背后,产业界仍需回答几个更本质的问题:


◆ 究竟什么是“移动操作”?

◆ 它与传统AGV(自动导引运输车)/AMR(自主移动机器人)、复合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之间到底是并列、替代还是包含关系?

◆ 工业场景为何成为移动操作机器人最具确定性的落地土壤?

◆ 当“移动+操作”被平台化、具身化,工业智能将被如何重写?


本文试图试以第三方行业观察视角,结合公开数据与产业调研,拆解“移动操作”技术平台化的底层逻辑,评估其在千行百业中的真实价值与边界。




把概念拉回“第一性”,到底什么是移动操作机器人?


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首次在国家政策文件中出现“移动操作机器人”的说法,其明确提出了重点研制可在转运、打磨、装配等工作区域内任意位置移动、实现空间任意位置和姿态可达、具有灵活抓取和操作能力的移动操作机器人。


短短一句,却划出了两条硬杠:既要“动得了”,又要“干得了”。这与传统AGV/AMR只解决“搬运”,或协作臂只解决“操作”的单一功能形成鲜明对比。


过去数年,大众习惯把“AMR+协作臂”的叠加形态称为复合机器人,又把复合机器人等同于移动操作。事实上,移动操作机器人的外延远大于“复合机器人”。


业内普遍认为——移动操作机器人是一种将移动平台与机械臂操作系统集成于一体的机器人系统,其主要具备四大核心能力:空间移动能力、精细操作能力、多模态感知与决策能力、任务级智能控制。


换言之,它不仅要有“手”(操作)和“脚”(移动),更要有“脑”(决策)和“感”(感知)。只要满足这四个前提,不管形态是轮式、腿式、履带式,也不管上面装配的是协作臂、伸缩叉、软体手还是吸盘,都归进“移动操作”大类。


就这点而言,它天然是“具身智能”概念下的子集:有物理实体,有感知—决策—执行闭环,还能与外界动态交互。


港交所一份招股书,撕开1569亿工业具身智能市场图4


从使用场景上看,移动操作机器人至少包括两大子类:


一是专用型复合机器人,这类以“AMR+协作臂”为代表,多用于工业场景中融合搬运、移动及精密操作等任务;二是人形机器人,即以宇树、智元等推出的产品为代表,虽尚未大规模工业落地,但其“移动+操作”一体化的架构,本质上属于移动操作机器人的另一形态。


两者的根本区别不在于硬件形态,而在于智能路径。


传统复合机器人依赖预编程和高精度控制,在具身智能技术的加持下,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融合视觉、力觉数据,构建三维环境模型,再依托强化学习算法实现动态决策,成为集自主导航、环境感知、精密操作于一体的“智能柔性作业单元”。此类专用形态能以更高效、更稳定满足结构化场景精密作业需求。


人形机器人则倾向于通过大模型、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等方式实现泛化指令生成,适应非结构化、通用性环境。


把逻辑捋顺,就能理解为何移动操作机器人前景无量:它既是技术平台(底盘+臂+AI),也是产品平台(可插拔末端+可扩展软件),更是商业平台(场景可复制、数据可回流、价值可度量)。




工业场景为何成为“第一落点”?


尽管移动操作机器人在家庭、商业、科研等领域均有应用前景,但其最具爆发力的市场仍在工业。数据显示,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42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329亿元,中国市场的增速更是高达43.7%。


为什么工业成为移动操作机器人的主战场?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场景中存在着大量“既需移动,又需操作”的复合任务,而这些任务往往具有高重复性、高精度要求、高强度或高风险的特征。


根据GGII的产业图谱,移动操作机器人已在汽车制造、3C电子制造和物流仓储等行业实现突破,完成了“从零到一”的应用跨越。


以半导体制造和能源化工场景为例。


在半导体制造工厂中,往往面临精度与洁净度的双重挑战。有业内人士指出,半导体行业对移动操作机器人的要求几乎严苛到极致。比如在晶圆加工环境中,需要满足百级洁净度要求,机器人绝不能成为车间的颗粒污染源。同时,机器人的防震动、防静电等特性也是基本门槛。


在先进制程的晶圆厂中,一盒晶圆的成本可能高达百万元人民币,每天运送的盒次达到数万至十几万次。这意味着即便是万分之一的操作失误,也会导致巨额损失。


移动操作机器人在这里的价值不仅是替代人工,更是通过毫米级的高精度作业、洁净控制和稳定搬运,保障生产过程的零失误。


港交所一份招股书,撕开1569亿工业具身智能市场图5


而在电解铝等能源化工场景中,移动操作机器人面临着截然不同的挑战。


有业内人士指出:“电解铝最大的特征就是耗电量极高,在比较先进的电解铝厂里用的都是600KA的电解槽,它需要通过强电流去把铝原始矿石当中的铝元素,从化合物状态提炼成纯铝状态。600KA的电流,使得电解槽周边的空间形成达500Gs的磁场,强度可以直接让一根铁丝立在地上。”


在这种极端条件下,移动操作机器人需要具备特殊的隔磁技术,才能完成对铝槽温度的巡检任务。这不仅解决了高危环境下的人员安全问题,还通过标准化巡检提升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与普遍认知不同,工业场景并非都是高度标准化的环境。实际上,工业场景分布在标准化和泛化之间的各个维度上。在晶圆加工的主车间,可能是标准化的极端;而在晶圆厂的次级厂房、空压站、动力厂房等辅助区域,环境复杂度显著提高,更接近于“有限泛化”的环境。


移动操作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够通过“一脑多态”的技术架构,以“移动”和“操作”平台级能力为基座,通过适应不同场景需求的各类形态,在“通用性”与“专用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从单机智能到集群智能的跨越


移动操作机器人的技术发展正沿着两条主线推进:一是单机能力的提升,二是集群智能的演进。


而“一脑多态”正成为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的主流技术架构。这一架构的核心是用一个共性的“大脑”控制多种形态的机器人,在不同的场景中实现技术框架的复制。


在这种架构下,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可以针对特定场景优化为“极致单品”——在上下料场景中,机器人需要精准的操作能力;在大规模运输场景中,机器人需要高效的穿梭运动能力;在复杂地形场景中,机器人需要特殊的移动机构。


重要的是,这些差异化形态的机器人由同一“大脑”控制,形成了高效的协同体系。


在工业场景中,移动操作机器人的价值往往不是通过单台设备体现,而是通过集群协作实现的。


港交所一份招股书,撕开1569亿工业具身智能市场图6


GGII的产业图谱也指出,通过专用移动操作机器人与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多场景覆盖,未来工业具身智能可实现单一机型快速部署。同时,机器人还会依托分布式端侧“小脑”协同执行任务。


这种集群智能的优势在于,它追求的不是单台设备的极致泛化能力,而是整体系统的最优效率。如同一个企业团队,不同岗位的员工具备不同的素质模型,但通过高效协作实现整体目标。


“在先进制造工厂中,移动操作机器人集群与生产设备、过程设备甚至自动门、电梯等设施形成更大范围的智慧生产集群,实现整体调度和效率最大化。”业内人士介绍。


工厂不愿为每一道工序、每一条产线单独定制机器人,而是希望供应商交付一套可快速切换任务、可弹性扩容的“通用能力”。


移动操作机器人必须像PC时代的Windows、移动时代的Android一样,成为“软硬件解耦、任务可编程、场景可配置”的平台型产品,才能匹配碎片化需求。




移动操作机器人未来三大演进方向


基于当前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移动操作机器人未来3-5年的发展将呈现出三个明显趋势。


一是集群智能将成为主流。移动操作机器人的智能重心正从单体智能转向集群智能。这不是由单体智能演进到极致而构成的整体,而是从一开始就以整体形态出现的智能形态。集群智能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成为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的核心特征。


二是硬件形态多样化。在不同工业场景中,移动操作机器人的硬件形态将更加差异化。每个形态都针对特定场景优化为“极限单品”,在泛化能力和稳定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轮式移动平台仍将在一定时期内主导市场,但其他形态的机器人也会在特定场景中发挥价值。


三是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移动操作机器人的发展将更加贴近场景需求。在半导体、能源化工、锂电池等不同行业,移动操作机器人需要满足行业的特殊要求,这要求供应商不仅掌握机器人技术,还要具备深厚的行业知识。




写在最后


从“移动”与“操作”的能力分离到融合,从单机智能到集群智能,从标准化场景到有限泛化环境,移动操作机器人的技术演进正在重新定义工业自动化的边界。


人形机器人的部署固然“性感”,但在未来5年的工业赛道,更多机会或许是属于“轮臂分离、一脑多态”的混合机器人舰队。


未来的工业智能图景中,移动操作机器人将不再是“单打独斗的工具”,而是“协同作战的智能集群”。它们将与加工设备、物流系统、信息系统深度融合,共同构成新一代“智慧生产系统”。而这正是移动操作机器人从图纸走向车间,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真正意义所在。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工业
more
倒计时7天!2025中国(中部)塑料橡胶工业博览会10月17日郑州盛大开幕:展示范围+展品爆料+交通指南一键Get!
百年Festo的战略深化:“气电融合”重构工业自动化价值链
“1+7”新型工业化智库研讨交流活动在京举办
智领工业未来!2025国际智能制造创新论坛即将盛大启幕
日本安田工业:员工不到400人,却是行业的“隐形冠军”
【自动驾驶】工业品赋能智能出行:AI与自动驾驶如何重构汽车制造底层逻辑
工业软件巨头再收购!华为下场,挑战西门子、达索等“全球顶流”?
【精选报告】工业专题一: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附PDF下载)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举行升国旗仪式
机器人场景落地:工业、物流、特种、养老先行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