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架最大起飞重量 4.35 吨的四发民用无人机,从成都淮州机场腾空而起。1 个半小时后,它携带着新鲜的阳澄湖大闸蟹,精准降落在达州河市机场。
这场由京东物流完成的飞行测试,不仅标志着四川干支线低空物流验证成功,更让四川省首条大型无人机物流低空航线正式落地,为国内吨级无人机货运写下全新突破。
硬核技术 + 创新模式,破解跨省物流痛点
此次测试的亮点,藏在两组关键数据里。
负责支线运输的大型无人机,不仅能扛起 1.8 吨的货物,在载重 1.5 吨时还能实现超 1500 公里的航程。这个性能远超此前多数支线物流无人机,尤其在山地、高原等复杂地形中优势显著,刚好适配四川多山的地理环境。
更具开创性的是 “江苏 - 成都 - 达州” 的跨省空空接力模式。以往阳澄湖大闸蟹从江苏运往达州,要经历 “干线航空转陆运” 的中转流程,山路绕行不仅耗时,还会增加生鲜损耗。
现在,大闸蟹从江苏经干线航空飞抵成都后,直接无缝衔接支线无人机,2 小时内就能从成都送到达州,较传统陆运时间缩短 50% 以上,完美解决了高时效物资的运输难题。
这背后,是京东物流从 2015 年起搭建的 “干线 - 支线 - 末端” 三级无人机物流体系。就像一张 “空中高速公路网”,干线负责长距离跨省转运,支线聚焦区域内复杂地形配送,末端衔接最后一公里,形成了完整的物流闭环。

不止于送蟹:从生鲜保供到应急救援的场景延伸
低空物流的价值,远不止让大家吃上更新鲜的大闸蟹。
对生鲜产品来说,时间就是品质。以阳澄湖大闸蟹为例,从捕捞到餐桌的时间每缩短 1 小时,新鲜度就能提升一个层级。这种空空接力模式,能将跨省生鲜运输总时效控制在数小时内,损耗率较传统物流降低 30% 以上。此前巫山脆李通过无人机实现 “即采即运”,正是这个逻辑的实践。
在应急场景中,这项技术更能救命。川东地区山地纵横,过去偏远乡镇运输急救药品,常因山路阻隔延误数小时。而大型无人机 2 小时内的直达能力,能为生命救援抢出关键时间。这与海南琼中县低空医疗专线提升 50%-70% 运输时效的实践相呼应,未来川东有望建成覆盖城乡的低空医疗物流网络。
对区域经济而言,这更是 “破局钥匙”。达州等地的竹材、特色水果,此前因运输时效受限难以对接全国市场。如今通过无人机快速运到成都枢纽,再经干线航空销往全国,能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万亿低空经济启幕,京东模式提供行业范本
这场测试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京东物流多年技术积累的结果。从 2015 年启动无人机项目,到如今实现吨级支线运输机的跨省运营,京东已经完成了从末端小型无人机到大型运输机的运力覆盖,让 “干线 - 支线 - 末端” 体系从蓝图变为现实。
这背后,是低空经济的巨大潜力。数据显示,2025 年国内低空物流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1200 亿 - 1500 亿元,2035 年更将达到 4500 亿 - 6050 亿元,而物流配送是其中最可能率先规模化应用的领域。
京东验证的 “干线航空 + 支线无人机” 模式,不仅解决了大型无人机与现有航空物流网络的衔接问题,更给全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它能推动上游无人机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的技术迭代,也能通过航线运营积累空域协调、调度管理经验,加速低空物流的规模化商用。
从阳澄湖大闸蟹的鲜活送达,到未来医药急救的及时响应,这条低空物流航线的开通,正在改写地理环境对物流的限制。随着 “干线 - 支线 - 末端” 体系的完善,中国物流产业正加速迈入 “空地一体” 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