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人机送货、飞行汽车的新闻频频刷屏时,一场远超想象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 低空经济的崛起,正以 3000 米以下空域为核心,推动着经济空间从 “平面” 向 “立体” 升维。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场重构产业逻辑、重塑经济格局的全方位变革。

一、低空经济:不止于 “会飞的工具”
低空经济的核心,是以 3000 米以下空域使用权为新型生产要素,撬动经济空间的立体重构。这一变革能在我国快速推进,离不开独特的制度优势:从上升为国家战略,到中央与地方政策密集出台,多层次支持体系为低空经济装上了 “加速器”。
其深层价值,远不止于新奇的飞行工具。一方面,它拓展了要素价值评估的维度 —— 空域使用权与数据等新型要素结合,让资产价值评估从 “土地单一维度” 迈向 “土地、空域、数据协同” 的多元时代,为经济潜力释放开辟新路径。另一方面,它倒逼工业标准升级:航空器对安全性的极致要求,推动工业标准从 “出厂合格” 向 “全寿命周期管理” 延伸,覆盖设计、制造、运维全流程,带动工业质量标准整体跃升。
在发展特征上,低空经济正改写基础设施建设逻辑。空中走廊、服务站等低空基建,依托数字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通过整合时空数据构建新型管理载体,为资源市场化配置提供新路径。同时,它像一根 “价值杠杆”,延长产业链条:从前端的需求定制到后端的全周期运维,促进上下游联动;搭配金融服务配套,更形成了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二、三大主线,解锁低空经济未来
未来低空经济的发展,可聚焦三大方向发力:
拓展经济空间维度是首要抓手。随着 3000 米以下空域管理责任下沉地方,空域市场化配置将加速。通过完善使用权交易、资产证券化等机制,既能为地方财政开辟新财源,也能让社会资本更顺畅地参与,形成 “多元投入、多方共赢” 的生态。
深化产业融合渗透将重塑生产逻辑。以上海时空地理数据行业创新中心的实践为例,基于空域资源的精确计量收费模式,正催生出全新商业模式。产业链前端精准捕捉需求、后端深挖服务价值,将推动生产与服务深度对接,助力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参与全球规则构建是中国的重要机遇。从 C919 适航标准探索可见,我国正以 “渐进衔接、创新发展” 路径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有望吸引更多发展中国家合作,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新视角,提升我国话语权。
三、破局挑战,筑牢发展基石
低空经济的腾飞,仍需跨越多重障碍:
法规体系需加速完善。当前空域使用权资产化立法滞后、飞行规则缺位、隐私保护空白等问题突出,亟待专项立法与配套细则落地,明确空域流转、安全区划定等环节的权责,为产业实践划清 “安全线”。
标准统一是关键一步。设计规范、核心元器件、适航认证等底层标准不统一,易造成资源浪费。需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联合科研机构、企业等制定通用标准与技术规范,构建全产业链统一技术框架。
利益分配机制要兼顾多元。空域收费、社区价值分配等问题涉及多方利益,需搭建政府、企业、公众协商平台,制定公开规则,探索 “使用者付费 + 公共利益补偿” 模式,在高效利用资源的同时保障社区权益。
结语:在低空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低空经济不是技术奇观的堆砌,而是一场触及经济底层逻辑的升维革命。依托制度优势,它正通过空域的虚实融合,重构价值体系、定义新规则、延展产业边界。随着政策支持加码、交易平台探索深化,一个数字化、标准化、创新驱动的新型经济空间正在形成。
把握低空经济机遇,不仅能为我国参与全球规则构建提供支撑,更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这片待开拓的低空领域,一场关乎未来的产业变革已拉开序幕,等待我们共同书写更广阔的发展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