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编辑部
今年以来,多款国产人形机器人陆续上线京东等电商平台,特别是在“618”期间,掀起了一波“机器人线上开售潮”。(延伸阅读:今年“618”,一大批人形机器人线上开卖!)
如今,又有更多型号上架,其中不少已经明码标价,从几万元到近70万元不等,价格跨度惊人,也让外界得以直观感受到人形机器人产品的“价格天花板”和“入门门槛”。
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梳理了目前在京东平台(包括部分第三方授权店)上公开售卖的人形机器人清单。需说明的是:本次盘点仅统计带明码实价的型号,不包括只显示定金的产品。

根据网络公开信息整理,如有未完善之处请指正
01
价格大跳水,“上架潮”背后仍是“静悄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形机器人都是“看得见、买不起”的存在。
根据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在2024年初的统计,一台具备基本交互能力的双足机器人,整机成本动辄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让许多潜在客户望而却步。(延伸阅读:20+人形机器人产品成本大公开!)
但到了2025年,随着技术进步和量产推进,这个价格“铁幕”正在逐步被打破,甚至还出现了“价格战”的趋势。(延伸阅读:人形机器人,还没站稳就开始卷价格)
从这批上架京东的人形机器人来看,其价格分布也体现出了多个显著趋势:
1.从6万到近70万,价格梯度拉开
此次盘点的多款产品中,价格呈现出非常显著的梯度结构,整体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层级:

其中,最便宜的型号价格不到7万元,而大多数主流产品的售价集中在10~30万元之间,仅有少数“旗舰机型”仍站在40万元以上的高位。
这一分布与联盟此前掌握的成本结构已大为不同,说明国产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定制展示品”向“标准化商品”的过渡期。在这期间,轮式结构、模块化部件、教育/展示版策略成了企业“降低售价”的关键武器。
2.企业开启多版本策略,价格差异背后是“场景分层”
许多厂商推出“基础版”“教育版”“科研版”等多个配置版本,同一机型的定价可相差数万元。
例如,众擎推出PM01基础款、教育版、商用版三档价格,覆盖10万~18万元区间,逐际动力的多个版本的产品价格差异甚至达到几十万元。
这说明企业正在尝试用“价格梯度”来匹配不同客户的预算和场景需求:从编程教学到展厅展示,再到工业试验和远程操作,不同产品组合正在为“人形机器人能做什么”打开更多想象空间。
3.上架不等于热卖:多数产品销量仍为零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价格门槛下降、产品型号丰富,在京东销售页上,大多数机器人产品销量依然显示为“0”,评论区也无人问津。这说明一个事实:人形机器人虽已“上架”,但远未“上道”。这说明什么?
首先,虽然价格在下降,但人形机器人的购买门槛仍旧显著。即便是10万元以下的产品,对于大多数个人和中小机构来说也不是“说买就买”的消费品类。
其次,产品认知和应用场景仍不清晰。许多用户面对人形机器人,依然难以判断:这玩意儿到底能干什么?我买来之后能不能用、怎么用、谁来教我用?这不是一件仅靠价格下降就能解决的问题。
再次,服务体系仍在搭建中。不同于消费电子产品,人形机器人涉及培训、更新、远程维护、零部件更换等服务体系。即便是有潜在购买力的客户,也可能因为服务不明确而观望。
02
从上架京东,看平台与行业的双重试探
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开始在京东上架,既是一种企业自身产品商业化进程的体现,也透露出平台方对“机器人是否具备消费级潜力”的密切关注。
从“618”期间的集中亮相,到如今持续新增的产品型号、配置版本和定价方式,京东正在逐步丰富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品类的供给池。
虽然目前京东仍将这类产品归类在“智能机器人”或“教育装备”板块,但从上架品牌的逐渐多元、版本组合的持续细化来看,平台正在释放一个明确信号:人形机器人或许正在迈入“准消费品”的早期通道,哪怕这一阶段还没有销量,也值得先卡位。
对企业而言,上架京东未必意味着“要通过C端出货”,但一定意味着“要在公开市场亮相”。
对部分厂商来说,这可能是展示品牌能力、扩大传播势能的窗口;对另一些更具量产能力的企业来说,上架则是测试定价策略、观察市场反馈、筛选潜在线索客户的“虚拟橱窗”。
在一个正式场景尚未规模落地、标准尚未收敛的产业阶段,京东这样的平台反而成为一个少数可以同时面对大众、开发者、政采用户、产业合作者的混合展示空间。
而正是在这个“混合展示”过程中,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分化加速显现:有的企业推出了简化结构、主打低价的轮式机器人,把目标瞄准教育和展演场景,力求用“能动”“能说”快速换取市场存在感;有的企业仍坚持复杂结构与高自由度配置,试图以旗舰产品打造行业标杆,推动B端应用认知;还有的企业开始通过AI模型嵌入、远程操控模块,探索将人形机器人变为“软件订阅入口”或“具身智能终端”。
上架京东,某种意义上也成了它们向行业表明立场的动作:我造的机器人,不仅能展示、能卖、还能跑场景。
但无论是哪种立场,所有上架者都绕不开一个现实:用户还没有准备好掏钱买一个人形机器人。从京东页面上“销量为0”的状态可以看出,这一波上架潮更多是一种供给侧推动下的“主动展示”,而非真正基于市场需求拉动的销售增长。
在价格、性能、服务、交付等链条尚未完善的当下,试图通过电商平台实现“规模出货”的期待还为时尚早。京东能做的,是让这批机器人“站到光下”;而行业要做的,是让这些产品真正走进“可被使用”的逻辑之中。
如果说人形机器人热潮更多是媒体与资本共同制造的高光,那么这一轮京东的集中上架,则是一场平台与企业共同发起的现实主义试探。它不靠想象力驱动,而靠实打实的产品、明码标价、可下单的SKU,把产业热度带入到了“你敢买,我敢卖”的真实对话里。
热闹的背后是冷启动,展示的背后是行业的自我测压。而这,恰恰是所有硬科技产业在迈向规模化前,都必须经历的节点。
03
写在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众擎和宇树相继官宣了新款人形机器人的定价,均落在3万元左右,远低于此前京东平台上多数产品的售价。这一价格,正在接近大众对一款高端笔记本电脑的心理门槛。虽然这些新品大多尚未正式开售、性能参数也未完全披露,但它们无疑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价格不再是高墙,正在变成入口。
当硬件成本逐步下探,软件价值逐步凸显,人形机器人的下一场较量,将不再是“谁做得更像人”,而是谁能让它更像工具、更接近使用、更留得住用户。京东平台所呈现的这一轮“明码标价”,也许只是序章,真正的剧本,是在一场关于交付能力、服务体系、场景耦合与产品定义的集体博弈中缓缓展开。
9月11日,2025(第二届)人形机器人感知与控制峰会暨具身智能数据采集与训练技术论坛即将召开。该大会聚焦“感知-控制-数据”核心环节,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敬请期待!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交流群

推荐阅读
本体
供应链
场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