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各个城市仍在探索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可行路径时,常州正以其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和新能源之都的领先优势,在这场智能化竞赛中展示了差异化破局的前瞻思维。
2025年8月30日,2025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产业大会与吴文俊人工智能创新大会在江苏常州开幕。在主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智平方科技创始人兼CEO郭彦东,常州主线科技CEO张天雷,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副秘书长王佳,以及常州市工信局副局长杨军,围绕“常州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未来图景”展开深入交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元宇宙技术专委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陶建华主持了圆桌对话。
此次为常州量身定制的圆桌对话,既为当地谋划出了一条极具竞争力,且可持续的智能化升级方案,也为其他城市的人工智能战略提供了参考范式。
产教融合:打破人才与产业壁垒的“常州方案”
机器人产业:软硬结合,扎根常州供应链生态
智能驾驶:从“常州制造”到“常州智造”的加速度
国际社区:软环境与创新文化成为吸引全球人才的关键
政策与生态:常州“人工智能+”的推进路径
未来常州:智能制造、国家枢纽、机器之城、国际社区、智慧生命体
常州启发:聚焦核心优势,走差异化之路
这场由大会精心设计组织的“龙城对话”,精准且具体的勾勒出了一个城市如何将人工智能从概念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系统方法论,为与会城市提供了难以在纸面上获得的实践洞察。
当城市间的智能化竞争逐渐从资源堆叠转向生态构建,龙城对话留下的不仅是常州的转型蓝图,更藏着一份“如何让AI真正扎根产业”的实践样本。毕竟,在AI重塑产业的浪潮中,前瞻的布局、清晰的定位、扎实的落地,远比泛化的尝试更能抢占先机和取得实效,而这样的思考与发现,往往只在直面产业需求的深度对话中才会真正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