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IS2025圆桌对话丨在AI浪潮中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智能化升级之路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2025-08-31 21:14
资讯配图


当各个城市仍在探索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可行路径时,常州正以其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和新能源之都的领先优势,在这场智能化竞赛中展示了差异化破局的前瞻思维。


2025年8月30日,2025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产业大会与吴文俊人工智能创新大会在江苏常州开幕。在主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智平方科技创始人兼CEO郭彦东,常州主线科技CEO张天雷,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副秘书长王佳,以及常州市工信局副局长杨军,围绕“常州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未来图景”展开深入交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元宇宙技术专委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陶建华主持了圆桌对话。


此次为常州量身定制的圆桌对话,既为当地谋划出了一条极具竞争力,且可持续的智能化升级方案,也为其他城市的人工智能战略提供了参考范式。

产教融合:打破人才与产业壁垒的“常州方案”


常州作为一座将人工智能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力量的城市,正面临着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课题。从教育创新的视角来看,常州这样的城市,应当如何构建与本地产业需求高度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


孙富春教授指出,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政策与平台搭建降低AI技术应用门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他强调,常州拥有深厚的工业底蕴和高校资源,应通过建立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合作机制,实现教育方向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协同。人才不仅要引进来,还要留得住、长得快——他们需要在常州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成长空间。


他还提醒,企业需认识到产教融合初期投入较大,人工智能产业S形发展的现实,政府、高校应协助企业度过前期困难阶段。

资讯配图

孙富春教授发言

机器人产业:软硬结合,扎根常州供应链生态


在常州“102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机器人产业被明确为发展势头强劲、支撑作用突出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智平方科技作为一家专注于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高科技企业,从企业战略布局的角度来看,如果选择常州作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基地,除了政策导向因素外,最看重常州哪些方面的优势?


郭彦东博士表示,常州吸引企业的不只是政策,更是其强大的硬件制造与量产能力。作为通用智能机器人企业,智平方不仅依赖AI大模型研发,更需稳定、灵活的供应链支持。他透露,智平方正与常州企业共同探索定制化零部件和场景应用,期待打造面向全球的智能机器人供应链生态。


他认为,常州工业场景的丰富性也为机器人技术迭代提供关键支持,半结构化工业制造是机器人最佳落地场景之一,未来甚至可能实现‘机器人制造机器人’。

资讯配图

郭彦东博士发言

智能驾驶:从“常州制造”到“常州智造”的加速度


常州做为“新能源之都”,围绕新能源汽车深耕细作,覆盖了从储能到汽车零部件到整车制造的全链条,已在汽车供应链方面产生集聚优势。主线科技做为自动驾驶卡车的头部企业,正聚焦于高级别自动驾驶在物流行业的落地应用,选择与常州雄厚的汽车供应链相结合,希望能碰撞出哪些创新的火花?


张天雷博士以亲身经历分享常州优势。三年前公司将智能卡车制造与研发中心落地常州,看中的正是其新能源汽车全链条供应链能力——小到一颗螺丝都能在常州找到供应商。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常州速度”:控制器研发迭代以天为单位,远超传统汽车供应链按月计算的节奏。


常州还为其智能驾驶系统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目前,主线科技正与本地物流企业合作,以G60高速为核心推进长三角智能物流网络建设。

资讯配图

张天雷博士发言

国际社区:软环境与创新文化成为吸引全球人才的关键


常州正在积极谋划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国际社区,致力于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创新团队和科技企业落户。一个成功的国际人工智能社区,除了硬件设施和政策支持外,最应注重打造怎样的软性环境和创新文化,才能真正形成对全球青年科学家、工程师的持久吸引力?


王佳副秘书长指出,成功的国际人工智能社区需具备三大特质:一是全周期、跨国境的资源配置系统,支持研发、中试、孵化全流程;二是多边组织的中立枢纽作用,破解数据跨境、人才流动等壁垒;三是宜居宜业的社区氛围,解决人才在教育、金融、生活等方面的“最后一公里”需求。


他认为,人工智能的未来是全人类的,常州的未来也应是世界的。

资讯配图

王佳副秘书长发言

政策与生态:常州“人工智能+”的推进路径


就在前几天,国务院刚刚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AI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提供战略指引。在“人工智能+”的大潮中,常州人工智能现在的产业发展态势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提振产业发展?


杨军副局长从政策引领、强化科技引领、生态打造、人才引育四个方面介绍了常州产业智能化转型的优势基础和良好开端。目前,常州已出台多项行动计划,推动算力建设、场景开放与产业链融通,全市已建成13个高校创新平台、7个重大创新载体,并发布“人工智能+百景应用”1.0版,推动技术应用落地。


下一步,常州将继续推进算力和数据要素的建设,优化产业生态,升级典型应用场景,吸引更多人才,为产业转型注入持久动力。

资讯配图

杨军副局长发言

未来常州:智能制造、国家枢纽、机器之城、国际社区、智慧生命体


圆桌对话最后,每位嘉宾用一句话描绘了5-10年后常州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未来图景。


孙富春教授:打造常州长江边上的一颗智能制造璀璨的明星;


郭彦东博士:希望借助机器人这个非常了不起的新质生产力,既能够让人减少不够安全和不够愉快的工作,同时能够达到生产效率的极致提升;


张天雷博士:我们希望常州能作为智能物流的国家枢纽;


王佳副秘书长:科技的未来是青年人的,人工智能的未来是全人类的,常州的未来是全世界的;


杨军副局长则用AI创作的一句话进行了诗意的勾勒:未来,常州的工厂将成为静默交响的精密乐器,工程师蜕变为与AI共舞的系统诗人,而整座城正以古运河的智慧与钢铁洪流驯服为碳流和数据流和谐共振的生命体。

资讯配图

陶建华教授主持圆桌对话


常州启发:聚焦核心优势,走差异化之路


通过这场政产学的圆桌对话,嘉宾们为常州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建议:以人才培育为根基,打通政企学研通道;以产业链优势为依托,发展机器人产业;以新能源优势为突破口,打造智能驾驶国家枢纽;以国际化社区为平台,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以政策支持为保障,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我们同时也看到,面对长三角千帆竞发的区域竞争,常州并未追求大而全的布局,而是聚焦新能源、机器人、智能驾驶等优势领域,通过供应链深度整合、场景开放赋能、人才生态构建,强化产业辨识度。这条路径既依托于其制造业根基,亦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未来,“常州智造”必将成为一张真正具有影响力和差异化的IP名片。


这场由大会精心设计组织的“龙城对话”,精准且具体的勾勒出了一个城市如何将人工智能从概念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系统方法论,为与会城市提供了难以在纸面上获得的实践洞察。


当城市间的智能化竞争逐渐从资源堆叠转向生态构建,龙城对话留下的不仅是常州的转型蓝图,更藏着一份“如何让AI真正扎根产业”的实践样本。毕竟,在AI重塑产业的浪潮中,前瞻的布局、清晰的定位、扎实的落地,远比泛化的尝试更能抢占先机和取得实效,而这样的思考与发现,往往只在直面产业需求的深度对话中才会真正发生。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more
报告丨2025年中国AI算力基础设施发展趋势洞察
混乱、内耗、丑闻:Meta考虑向Google、OpenAI低头
AI再造「司美格鲁肽」?百亿美金涌向AI制药
23岁被OpenAI开除天才逆袭募资15亿/威尔·史密斯被指用AI「造假」粉丝/马斯克起诉前员工跳槽窃密|Hunt Good周报
Arm发布Zena CSS,为AI定义汽车提供标准化计算平台
AI 研发提效进行到哪儿,谁来守住质量底线?
攀登HBM之巅:AI加速器的内存墙突围战(九)供应链暗流与定制基片的权力游戏
离谱!良品铺子花生长树上,AI营销又一次翻车
Meta AI人事动荡全复盘:超级智能还没实现,团队先崩了?
爆料 AI 大厂面试全流程,顶级大佬秘籍亲测有效,建议直接收藏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