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在长春航展预演现场,两架参与双机编队演练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因飞行间距不足发生接触。其中一架正常降落,另一架则在着陆时机身受损起火。事发后,现场处置工作迅速完成,未造成人员伤亡。

据悉,此次执行飞行任务的是小鹏汇天旗下的飞行器。根据相关回应,其量产产品本将配备智能碰撞预警系统,但由于本次航展中两架航空器需执行特技飞行路线和动作,该系统并未开启,目前事件具体原因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eVTOL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小鹏汇天作为亚洲规模较大的飞行汽车公司,其“陆地航母”飞行体的生产许可证申请已于今年5月获得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受理,并计划于2026年实现量产交付,目前已收获超4000台预订订单。

然而此次事件再次将eVTOL的飞行安全问题推向舆论中心。业内人士指出,低空行业始终以安全为先,但由于eVTOL型号多样、操作环境复杂,飞行易受天气、地形和建筑物等多重因素影响,其设计安全性、实践安全性仍需要长期验证。尤其是在特技飞行、编队飞行等复杂场景中,对飞行间距的精准判断、环境动态感知及防撞避让能力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尽管航展期间保障能力较强、运行资源集中,事故的发生仍表明eVTOL技术与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运行压力不可忽视。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虽势头迅猛,但也存在投资端火热与安全监管端审慎、制造业进展快速与应用场景尚未成熟之间的“冷热不均”现象。

短期来看,此类事件可能引发公众对飞行安全的担忧,甚至对适航审定进程带来一定影响;但从长远而言,它也警示整个行业必须进一步重视飞行器的安全性能与可靠性,加强技术验证和标准建设,才能真正推动低空经济安全、稳健地走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