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的第377篇专栏文章。
6月18日,在陆家嘴论坛的主旨演讲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首次在公开场合系统阐述了他对稳定币的观察与判断。
他指出,在当前全球金融体系中,依然存在监管碎片化、跨境协调不足、非银机构监管空白等结构性短板。而以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推动央行数字货币与稳定币走向主流,实现“支付即结算”,从底层颠覆传统支付与清算体系。
这种变革,正是金融基础设施数智化重塑的前奏。同时他也明确指出,稳定币的技术跃迁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监管挑战,尤其是在去中心化、智能合约、跨境流通等新场景中,亟需制度协同与机制创新的同步跟进。
此后不久,6月26日,香港特区政府发表《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重申特区政府致力将香港打造成数字资产领域中的全球创新中心。该宣言明确,将政府债券代币化常规化,并将推动贵金属、有色金属及可再生能源等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标志着香港数字资产发展进入新阶段。
这一宣言不仅重塑了金融监管边界,更明确了稳定币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合法定位,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稳定币,正在从“加密金融的边缘创新”,走向“数字经济的底层能力”。
过去,我们习惯从金融视角理解稳定币:它是跨境支付的“降本工具”、是DeFi的“价值锚点”,是链上资产的“交易媒介”。但今天,随着AIoT的快速普及和机器协作网络的兴起,稳定币的角色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它不再只是为人类服务的“数字货币”,而是未来设备经济体系中的基础账户、结算协议与价值引擎。
换句话说:如果物联网让设备能说话,那稳定币让它们能交易。
这篇文章将尝试跳出金融思维,从AIoT视角重新审视稳定币的意义。我们将看到:当每一台设备都拥有自己的钱包、能自主完成微支付、能在链上进行资源调度时,稳定币将不再仅是“数字现金”,更是“机器世界的经济语言”。
稳定币是物联网世界里的“经济语言”

在传统的物联网体系中,设备之间的连接已经非常普遍。它们可以采集数据、传输信息、响应指令,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智能控制。然而,它们始终缺少一种能力——价值交换的能力。
在一个高度自动化的系统中,传感器可以告诉你温度变化,摄像头可以捕捉图像,电动车可以感知电量,但这些设备无法像人一样完成“你给我服务,我付你费用”的动作。它们能说话,但不能结算。
这正是稳定币在AIoT时代的重要意义所在。稳定币作为一种机器可识别、可验证、可编程的数字货币,天然适用于自动化设备之间的支付场景。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稳定币不依赖人工授权或中心账户系统,设备之间可以在无需信任的前提下完成微支付、按需结算。它的技术特性使其非常适合处理那些金额小、频次高、触发机制自动化的交易行为。
例如,在一个智能出行场景中,无人电动车可以在充电桩上自动完成能源计费,并以稳定币进行实时支付,无需用户扫码或后台账户对账。在工业环境中,不同品牌的机器人之间如果需要协同工作,它们可以通过稳定币对设备占用、资源调用等行为进行结算,从而减少平台层调度的复杂度。在数据交易场景中,某个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如果被另一个系统调用,双方可以通过稳定币完成“数据即服务”的即时付费,确保数据方获得合理收益的同时,也提升了数据流通效率。
在这些场景中,稳定币的角色不是替代传统支付工具,而是拓展机器之间“自主协作”的边界。一旦设备之间可以“用钱沟通”,它们的行为就不再只是被动执行指令,而是具备了更高层次的互动性与经济参与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稳定币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种货币,更是一种账户系统。我们过去总是把稳定币理解为一种跨境支付工具,是数字时代的“支付宝”或“Visa卡”。但在AIoT的语境中,稳定币其实是未来设备的银行账户。
每一台智能设备,无论是无人车、智能路灯,还是一个微型传感器,都可能拥有自己的钱包地址。它们可以收钱、付款,购买服务或资源,成为网络中的经济节点。
这种变化意味着,设备不再只是被控制的对象,而是具备了某种形式的“经济人格”。它们可以拥有资源、支配预算、参与协作。稳定币为这些设备提供了最小金融单元的能力,使得它们在整个系统中拥有了明确的价值边界与结算机制。
具体而言,传统的账户体系往往依赖人工注册、银行审批和中心化管理,难以适应海量设备的自动部署与实时运营。而稳定币账户则可以在链上快速生成、自动追踪,并与设备身份绑定。这种方式天然支持微交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按秒计费”“按次计费”。这种交易模式,正是物联网从连接向协作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连接到协作,从数据到价值,从硬件到经济体,稳定币为AIoT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这扇门后,设备的角色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它们不再只是执行命令的末梢,而是系统中可以主动决策、自由交易、有预算、有边界的参与者。稳定币,就是它们之间使用的经济语言。
稳定币是AIoT时代“可信物理世界”的金融层
稳定币是AIoT时代可信物理世界的金融层
经过长期的发展,物联网完成了让物体实现“可感知”、“可连接”的飞跃。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摄像头、定位模块部署在现实世界中,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光照、位置、状态等数据,把原本沉默的物理环境变成了可以被机器理解的数字映射。在过去十年里,这一能力推动了工业自动化、城市管理、智能出行等多个领域的变革。
但仅仅“能感知”、“能连接”还不够。在很多实际场景中,物联网系统虽然能够判断发生了什么,却很难判断值不值得做或者该不该付钱?
设备之间缺乏一种可信的价值交换机制,导致很多自动化行为只能停留在局部优化、内部闭环,难以走向真正的生态协作。
举个通俗的例子。假设你是一位电动车车主,正在城市中寻找充电桩。你手机上的导航系统可以告诉你,哪里有空闲的桩,电价是多少,距离多远。但你仍然需要人工判断:这个桩可靠吗?价格是否透明?有没有被占用?你更无法让车自动决策去哪个桩、预支付多少费用、在充满电后自动结算并离开。
背后的问题在于,这些数据虽然真实,但缺乏价值绑定的机制。导航系统提供的信息是免费的,电价是参考值,空闲状态也可能在你到达前发生变化。整个流程依赖人来承担信任,而非系统自身具备信任能力。
而如果引入稳定币,这个过程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车辆可以在出发前与充电桩系统签订一个链上协议,约定电价、时间、服务等级,并提前冻结一部分稳定币作为预付款。充电完成后,系统自动根据实际电量扣除费用,并将剩余部分返还车主钱包。整个过程无需人工操作,也无需中心平台介入,信任被写入协议,支付与执行同步完成。
再比如一个智能农业场景。某个果园中的温湿度传感器采集到实时数据,通过网络提供给附近的灌溉控制系统。传统模式下,这个数据传输是免费的——但问题是,谁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谁来激励数据源持续提供?如果某台传感器损坏或作弊,系统该如何识别?
如果传感器的每次数据上传都可以获得一笔稳定币作为“数据费”,而这笔费用来源于灌溉系统的预算账户,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传感器只有在数据合规、位置正确、时间一致的前提下,才能收到付款。系统也可以对数据质量设定门槛,出现异常时自动停付,用来筛除虚假设备或失效节点。
这就是稳定币在物联网中的另一种价值:将行为与激励绑定起来,用经济手段规范技术协作。
从结构上看,这样的设计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闭环:
1. 信任来源于链上可验证的数据与身份;
2. 支付通过稳定币完成即时结算与激励;
3. 执行通过智能合约自动触发,无需人工干预。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支付方式升级,它是一个基础信任机制的置换。传统物联网依赖平台、企业或政府建立信任,AIoT时代则可以通过链上逻辑、经济激励和稳定币账户,实现设备之间的自组织协作。
在这些场景中,稳定币不再是一个“钱包里的币”,而是一种可以被嵌入进设备行为逻辑中的结算协议。它让每一个动作都具有经济意义,让每一次调用都可以被量化、记录、评估。这是AIoT真正走向普惠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基础。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稳定币逐步纳入合规体系,越来越多的物联网节点将不再只是信息终端,而是价值节点。它们之间的连接不仅是数据通道,更是支付路径。从这个角度看,稳定币正在成为AIoT时代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经济的金融层,为设备赋予信任与价值的双重能力。
稳定币将加速重塑物联网的商业模型
传统的物联网商业模式,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卖设备+卖服务”的逻辑。制造商出售传感器、摄像头、测量仪等硬件,同时打包软件平台、云服务与运维订阅作为营收来源。这种模式在过去十年推动了大量智能设备的落地,但也遇到了明显的增长瓶颈:设备一旦售出,后续收益有限,客户使用率低、维护成本高;而对于客户而言,前期投入大、使用弹性差、回报周期长。
在AIoT的语境下,如果每台设备都能够计量自身运行状态,并以稳定币进行实时结算,那么一种新的商业逻辑就出现了——设备不再是一次性买断的资产,而是可以按需租用、按时付费的服务单元。
这正是设备即服务模式的核心思想。而稳定币的引入,使这一模式的实现变得可行。
以工业制造为例,一家中小企业可能无法一次性采购一台几百万的激光切割机。但如果设备制造商允许客户按小时使用,并通过链上钱包实时收取费用,客户只需在需要时唤醒设备,系统根据使用时长自动从其钱包中扣除稳定币。这样,不仅降低了企业的使用门槛,也为设备提供商带来了持续收入。
同样的逻辑正在城市治理中出现。一些城市照明系统已经开始尝试“按亮灯时间”计费的方式,由硬件提供方负责设备建设与维护,政府则按照运行时长与能耗数据进行结算。通过稳定币进行支付,不仅避免了复杂的账期流程,还能实现自动对账与透明监管。
在更贴近生活的家庭场景中,稳定币也可以用来推动共享经济的新模式。
比如,一台智能空调可以预装链上钱包,用户只需扫码授权即可按分钟计费;洗衣机、净水机、打印机等设备也能实现即用即付,费用通过稳定币自动结算。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公寓、共享空间、校园、工地等场所,不再需要统一管理、人工收费或押金制度。
这些例子背后体现的是一个共同特征:设备具备了自身的价值感知与交易能力。它们不再依赖人工干预,而是通过稳定币账户,自主完成计价、收款与服务确认。设备的角色,从静态资产转变为动态服务节点。
更进一步地看,稳定币还为AIoT系统的自治化提供了可能。过去的物联网系统大多依赖中心化平台来调度资源、管理设备、处理账务。各种设备虽然能自动运行,但仍受限于平台规则,缺乏自主协作的能力。
而一旦每台设备都拥有自己的支付能力,它们就可以在不依赖中心平台的情况下,与其他设备进行价值交换和资源协商。比如,一台风力发电机可以将多余电力卖给附近的储能设备;一台摄像头可以将画面数据出售给自动驾驶系统;一台农田传感器可以将雨量信息发送给喷灌系统,并收取少量费用作为数据服务费。
这些动作无需人为干预,也无需平台审批,而是基于链上合约自动执行,费用通过稳定币即时结算。这种机制让AIoT系统具备了“弱自治能力”:设备可基于规则、需求与预算,自主参与协作,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机器经济网络。
可以说,没有稳定币,AIoT最多只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工厂;引入稳定币之后,它才可能成为一个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智能经济体。从平台调度走向边缘协作,从单向指令走向双向交易,稳定币让设备不再只是“听话的终端”,而是“有预算、有行为、有激励”的参与者。
稳定币不仅重塑了物联网的商业模式,也在悄然推动其系统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它已经在一些细分领域开始发生。当设备开始计价、当服务开始计时、当价值开始在链上传递,物联网的边界也随之拓展。
写在最后
稳定币的故事,不止于数字货币、金融创新或支付效率的提升。对于AIoT这类面向物理世界的大规模系统来说,稳定币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通用、可信、自动化的价值交换机制。
它让设备之间的协作不再依赖平台调度,而可以基于规则自主交易;让传感器的数据不再是“成本中心”,而可以成为“收益单元”;让原本静态的硬件具备了服务能力,从而推动整个物联网商业模式的转向。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设备之间可以“用钱说话”的时代。稳定币不只是给人用的,更是给设备用的;它不是为了跨境支付的便宜,而是为了构建一个机器可参与、价值可流动、行为可结算的数字物理系统。
当然,前路仍有不少挑战。监管框架尚在建设,设备钱包尚不成熟,标准协议也仍在演进。但趋势已经明确:稳定币将不仅是Web3的事,更将成为AIoT落地过程中的基础能力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稳定币,不只是理解一种金融工具,而是重新理解未来系统的运行方式。它可能不会以惊艳的方式出现,但它会以基础设施的方式,悄悄改变整个物联网的运行逻辑。
参考资料:
稳定币的下一站:国际支付、美股代币化与AI Agent,来源:华尔街见闻
稳定币:连接数字货币与现实资产的桥梁,来源:Zhong Lun Law Fi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