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SEMI公布了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Q2的数据:全球市场规模达330.7亿美金,同比上涨23.5%。
其中,中国大陆的设备市场规模为113.6亿美金,尽管同比下降7.0%,但实际上相较于Q1的70.9亿美金,已呈现出明显的反弹态势。
下图为中国大陆地区与全球其他地区的市场规模对比:
在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反弹的大背景下,我收集整理了7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设备公司财报数据,并做了简单分析,供大家参考。
特别说明:
本数据仅统计各家公司半导体领域相关设备的营收(涵盖设备本体及相关服务收入),不包含面板、光伏、SMT等领域的收入。 部分数据包含估算成分,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出入。此外,使用的汇率也可能导致些许差异。
以下为各家公司半导体业务营收的趋势图:
北方华创
从规模上看,北方华创堪称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厂商的绝对龙头。即便扣除电子元器件和其他业务收入,仅看电子工艺装备的数据,其营收也远超其他各家。
不过,在经历前几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北方华创Q2营收似乎有所下降,这与国内(中国大陆)市场总体的增长态势形成一定反差。但仅一个季度的数据尚不足以做出严格判断,具体情况还需等待Q3数据公布后再做分析。
中微公司
中微公司总体产品线相较于北方华创较为单一,因此总营收规模较小。而且,其前几年的增长趋势明显慢于北方华创。
不过,中微公司Q2的营收数据十分亮眼。此前几年,其Q2的环比增幅并不明显,往往在Q4有所爆发(其他不少国内设备公司业绩也存在类似情况)。但今年Q2的增幅显著好于过往,因此我也十分期待其Q3的数据表现。
盛美半导体
与其他公司不同,盛美半导体历年业绩在Q2增长最为迅猛,今年也不例外。
从整体走势来看,盛美半导体最近三四年发展进步迅速且稳定。
华海清科
目前,华海清科的主要业务仍集中在CMP设备。由于业务较为单一,且市场空间相对有限,其营收体量和增速都较为平淡。不过,好在业绩走势较为平稳。
期待华海清科后续能在离子注入领域有所突破,为公司业绩增长开辟第二曲线。
拓荆科技
拓荆科技的营收体量与华海清科大体相当,但从趋势上看,其起伏最大,不过规律性较强。
虽然其总体增速不算太快,但考虑到其产品成膜设备的市场空间天花板较高,未来的增长空间仍相对值得期待。
长川科技 vs 华峰测控
这两家公司的数据我觉得可以放在一起对比分析:


2018年时,两家的营收基本相当,但从2021年开始,两者差距明显拉开。实际上,这两家在技术层面都有不少亮点。不过,华峰侧重于模拟、功率器件测试;而长川科技经过多年发展,在数字、SOC测试领域颇有建树。
与其说这是他们技术能力的差异,不如说是下游市场决定了他们的发展走向。
为了加深读者印象,我在下方展示两家测试设备龙头企业——爱德万和泰瑞达的测试设备营收对比:
爱德万(Advantest)
泰瑞达(Teradyne)
这两家公司的营收对比与长川科技和华峰测控的对比极为相似。事实上,爱德万和泰瑞达的测试设备技术水平相差无几。
泰瑞达作为最早的ATE设备供应商,在2010年之前的很多年里一直是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军者。然而,爱德万在2010年收购美国惠瑞捷(Verigy)后,不仅增强了自身SOC测试技术能力,还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大客户——英伟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