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算力瓶颈制约设计效率
产品研发完全依赖数字化平台,采用3D软件开展设计工作,对算力性能要求非常高,采用普通PC经常会运行卡顿和崩溃,严重影响设计研发效率。
02
多软件协同兼容性差
研发流程需同步调用3D设计、有限元分析工具及机器人编程与动态仿真等软件。但这些软件底层架构差别大,一旦出现兼容性问题,就可能导致系统卡顿、数据传输出错,拖慢甚至延误项目进度。
03
数据安全风险高
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参数、控制系统算法、传感器精度校准数据等均为核心机密,传统本地存储算力不足,云端存储安全性又难保证,一旦泄露将直接影响产品竞争力。

图1 工业焊接机器人
为了压缩研发周期,实现更快地将富有竞争力的焊接机器人产品推向市场,我们构建了AI驱动的研发新范式。而这一体系的高效运转,离不开惠普Z系列Z2 G9 AI台式工作站的硬核支撑,其搭载的英特尔® 酷睿™系列高性能处理器,专为高端设计优化的NVIDIA® RTX™ A4000显卡,以及经严苛测试的稳定性,成为研发流程中的“稳定器”与“加速器”。

AI赋能,从卡顿崩溃到快速出图
01
我们团队在焊接机器人研发设计中采用3D设计,其优势在于能够通过三维具象化建模实现结构干涉提前检测、关键部件参数化调整与焊缝路径预规划,同时提升跨部门协同效率,优化后续生产装配的适配性。
此前使用普通PC,完成一款工业焊接机器人的3D结构设计,需要投入2-3天的时间,且常常因算力不足,出现参数关联错误,严重拖慢效率。如今,凭借惠普Z系列Z2 G9 AI台式工作站的强劲算力,以及针对3D设计软件进行的专项优化,我们团队现在能够流畅处理复杂机器人模型的建模、装配与标注任务,且将完成一款工业焊接机器人的3D结构设计的时间,压缩到3小时左右,设计效率显著提升。

图2 基于惠普Z系列Z2 G9 AI台式工作站进行焊接机器人3D结构设计
AI驱动仿真验证速度倍增,为轻量化设计精准护航
02
焊接机器人的轻量化设计,是行业关键发展趋势,也是研发核心难点,需要在减少材料冗余的同时,确保机械结构的高刚性与耐用性。这一过程需通过仿真分析,模拟机器人在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应变、运动轨迹。
使用普通PC完成一次焊接机器人腕部结构的仿真优化,一般需要5小时左右,且仿真精度难以保障。现在仅需1小时35分左右即可完成,且仿真结果能精准识别结构薄弱区域与强度过剩部位,帮助研发团队精准调整材料选型与结构参数,实现“轻量化”与“稳定性”的平衡。

图3 基于惠普Z系列Z2 G9 AI台式工作站开展焊接机器人结构强度仿真
AI视觉集成,破解柔性生产痛点
03
为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与柔性化水平,我们将AI机器视觉技术与机器人系统深度融合,应用于物料无序抓取、NG品自动分拣、激光视觉引导焊接等场景。而这一融合过程,需处理大量图像数据的实时分析、算法模型的训练与调试,对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图4 焊接机器人+AI机器视觉集成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惠普Z系列Z2 G9 AI台式工作站可高效支撑AI视觉算法的运行与调试:不仅能能够快速处理相机采集的焊缝图像数据,实时引导机器人调整焊接路径,解决了传统人工定位精度低、效率差的问题,也大大提升了焊接良率。
值得一提的是,惠普Z系列Z2 G9 AI台式工作站支持本地私有化部署,可实现研发全流程数据的本地存储与处理,避免了核心数据在云端传输、存储过程中的泄露风险,为确保研发设计过程中的技术机密,筑牢了安全防线。

从高效赋能3D设计,到助力攻克轻量化设计难题,再到AI视觉技术的深度集成,惠普Z系列Z2 G9 AI台式工作站,是我们团队研发创新的“坚实后盾”。

图5 惠普Z系列Z2 G9 AI台式工作站
对我们而言,惠普Z系列 Z2 G9 AI台式工作站从来不止是一台硬件,它还是能帮我们把工作价值落得更实、做得更深的核心支撑。不管是推进焊接机器人研发的核心任务,还是让脑海里的创新想法加速落地,它的性能都能稳稳托住需求;而当我们靠它突破技术卡点、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时,那种源于“把事做成、创造价值”的踏实成就感,才是它最打动我们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