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综合报道,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的不断突破,当制程节点持续向7nm及以下迈进,传统的光刻技术已难以满足高精度、高密度的制造需求,此时,波长13.5nm的极紫外(EUV)光刻技术逐渐成为支撑这一突破的核心力量。然而,EUV光刻的广泛应用并非坦途,其光源本身存在反射损耗大、亮度低等固有缺陷,这对配套的光刻胶材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苛要求——不仅需要具备高效的EUV吸收能力,还要在反应机制的稳定性、缺陷控制的精准度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面对这一挑战,学术界和产业界一直在寻找更理想的EUV光刻胶材料。理想的光刻胶应具备四大特性:高EUV吸收能力、高能量利用效率、分子均一性以及尽可能小的构筑单元,以提升灵敏度、降低缺陷和线边缘粗糙度。就在业界为突破这些关卡而不懈探索时,清华大学化学系许华平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为 EUV 光刻胶的发展带来了突破性进展。此次,他们创新性地将高EUV吸收元素碲(Te)通过Te–O键引入高分子骨架,利用碲元素在EUV波段优异的吸收能力和较低的Te–O键解离能,实现了高吸收、高灵敏度的正性显影效果。这种新型光刻胶由单组分小分子聚合而成,结构简洁,却能整合理想的光刻胶特性,为下一代EUV光刻胶的开发提供了全新路径。实验数据显示,这种聚碲氧烷光刻胶在不同参数条件下均表现出优异性能,例如在线宽(LW)为 16nm 时,曝光剂量仅需 27.2mJ/cm²,线边缘粗糙度(LER)低至 1.75nm,线宽粗糙度(LWR)仅 1.91nm,这些指标均达到了理想光刻胶的严苛标准,甚至在部分参数上超越了现有主流材料。相比传统光刻胶,聚碲氧烷基光刻胶的优势在于其分子设计的高度均一性。传统光刻胶往往依赖复杂的金属掺杂或化学放大机制,导致材料组分不均,容易在光刻过程中产生缺陷。而聚碲氧烷材料通过单一聚合物骨架实现高效EUV吸收,避免了金属扩散问题,显著降低了光刻图案的缺陷率。此外,其高Te–O键解离能使得光刻胶在EUV曝光后能更精准地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提升光刻分辨率和线边缘粗糙度的控制能力。清华大学表示,该研究提出的“高吸收元素Te+主链断裂机制+材料均一性”的光刻胶设计路径,不仅适用于EUV光刻,也为其他先进光刻技术提供了新的材料设计思路。未来,该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材料性能,并推动其产业化应用,以助力我国先进半导体工艺的技术革新。随着这种新型光刻胶技术的不断成熟与产业化应用,有望推动先进半导体工艺在7nm以下节点实现更稳定、更高良率的量产,进而为人工智能、5G 通信、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提供更强劲的硬件支撑。清华大学团队的探索,不仅是材料科学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更是中国科研力量在半导体关键材料领域迈出的坚实一步,为全球半导体技术的革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综合报道,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更多热点文章阅读华为破解HBM依赖!AI推理黑科技UCM上线,9月正式开源堪称机器人界“比亚迪”,智元拿下千万元大单!宇树冲刺IPO!历史首次!AMD服务器CPU市占率达50%通用汽车:硬扛高关税买中国电池也有赚头GPT-5震撼发布:AI领域的重大飞跃点击关注 星标我们将我们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次更新!喜欢就奖励一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