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plet(芯粒)的开发流程

半导体产业研究 2025-08-21 08:00

资讯配图

芯粒经济需要标准、组织和工具—— 而这正是问题所在。
芯粒有望像 40 年前的软 IP 那样,大幅提升半导体的功能和生产效率,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诸多要素协同发力。这需要一个生态系统,而当前的生态系统还非常初级。
如今,许多企业已触及掩模版限制,被迫转向多裸片解决方案,但这并未催生即插即用的芯粒市场。这些早期系统无需遵循标准即可运行,也不会追求标准化带来的收益。从设计角度看,它们仍在构建一个大型系统。
“芯粒的核心思路是分而治之,” 西门子 EDA 公司 Tessent 硅测试解决方案 DFT 流程产品经理 Vidya Neerkundar 表示,“这种方式能加快开发速度,还能带来良率提升等诸多好处。但当你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时,就必须考虑其他问题。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冒出新的问题。你不断转移问题,疲于应对。”
对于这些新问题的理解仍在不断深化。“我们知道如何制造标准芯粒,” 美满电子定制解决方案技术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Mark Kuemerle 说,“高带宽存储器(HBM)就是个例子,也是目前唯一的标准芯粒。它由 JEDEC 定义 —— 标准明确了其 x、y 维度和连接方式,任何企业都能制造与之兼容的产品。要让开放式芯粒市场运转起来,必须达到同等严格的标准。这看似不是什么突破性概念,但实际上极具颠覆性。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共享就会成为可能;若将这一理念应用于 3D 领域,潜力更是惊人!如果我们能标准化堆叠中可能用到的串并转换(SerDes)IP 的引脚布局,或者无线或航空航天领域的数据转换器引脚布局 —— 且有足够多的企业愿意协同推进 —— 就能实现这些布局的标准化。这样一来,设计师在构建连接所有部件的基底裸片时,就能固定其设计,再围绕它开发其他所有部件。这确实能推动 3D 集成设计的普及。”
关键在于,必须有足够多的企业达成共识。“核心问题是‘行业的具体需求是什么?’” 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自适应系统工程部高级混合信号自动化组经理 Benjamin Prautsch 表示,“很多企业都在相互观望。需要有企业挺身而出,协调各方利益,努力找到共同基础。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在生态系统中找准正确的发展方向。”
这可能比一些人期望的要耗时更长。“标准仍在演进中,” 楷登电子 SSG 产品市场总监 Mayank Bhatnagar 说,“像 UCIe 这样的标准已获得全行业采用,我相信它会得到推广,但还需要几年时间。我预计未来 3 到 5 年不会实现,到 2030 年代才可能出现行业标准芯粒。”
所需标准
封装、测试、设计、功能通信、实现级互连等都需要标准。目前,各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标准。“现在有点像‘狂野西部’,” 安森美产品市场总监 Marc Swinnen 说,“这也并非坏事,允许百花齐放。但问题是该选择哪种封装技术?可选方案太多了。每家 OSAT(外包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版本,甚至衍生出多种变体,但并非所有技术都能成为主流。这个市场迟早会经历洗牌。没人想押错宝,困在无人问津的小众技术里。行业需要整合。”
封装正逐步向半导体行业的规范化靠拢。“对于中介层,顶级晶圆厂和 OSAT 对规则和技术参数的定义各不相同,” 新思科技工程副总裁 Abhijeet Chakraborty 表示,“这些参数对于通过中介层进行裸片组装至关重要,但目前各方的参数和标准都存在差异。在物理验证流程方面,他们开发的方法和范式也各不相同。希望所有这些都能逐渐规范化,这会大有裨益。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巨大而令人兴奋的变革时期。从晶圆厂到垂直整合企业的架构师,再到 EDA 和标准化领域等,整个生态系统都在解决许多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变化非常迅速,尽管看似繁杂,但这是实现规模化 3D-IC 大众开发解决方案之前的必经之路。”
虽然每项标准都可能有所助益,但需要形成足够的规模。“英特尔发起 UCIe 联盟时,业内曾满怀期待,” 美满电子的 Kuemerle 说,“有了裸片到裸片的接口,大家都认为芯粒将迎来爆发。但实际上一切并未改变,原因是还需要解决很多其他问题。将这些部件连接起来存在诸多复杂性,比如测试。必须想办法让芯粒之间能够通信,以确保对所有芯粒都有良好的测试覆盖率。”
相关标准正在制定中。“上世纪 90 年代,IEEE1149.1 标准规定了芯片与电路板的连接方式,” 西门子的 Neerkundar 说,“当时还有一种语言 ——BSDL。现在有了 IEEE 1838 标准,描述了 PTAP/STAP 类型的机制,适用于 3D-IC 堆叠,也可用于 2.5D。其他标准也在推进中,比如 IEEE P3405 标准,涉及互连测试与修复。如果自主设计,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还有 P1838A 标准,涉及 3D-IC 的边界扫描接口。”
所需标准的清单还在不断增加。“在静电放电(ESD)方面,我们遵循 IEC 61000 标准,” 安森美产品经理 Takeo Tomine 说,“该标准定义了机器模型、人体模型和带电器件模型。从芯片到模块再到系统,每个电气工程师都必须遵循这些标准。在芯片层面,他们确实会遵循相关指导,晶圆厂也已制定与这些标准对齐的设计规则手册,并设定了特定限制。”
标准往往会回避一些行业发展方向尚不明确的问题。“标准会避免定义那些可能存在巨大差异的内容,” 楷登电子的 Bhatnagar 说,“例如,UCIe 并未定义通道的实现方式。英特尔是创始成员,拥有 EMIB 技术,但标准并未强制要求使用任何特定技术。它仅定义了通道的相关参数,如电压传输函数(VTF)和串扰规范。我们已看到一些特殊通道的设计符合要求,但其形态与标准最初设想的大相径庭。”
一些问题仍未解决。“目前还无法定义插座,”NHanced 公司总裁 Robert Patti 说,“我们可以定义电源、接地和物理接口的间距,但无法定义电压。可以在每个迷你 tiles 中定义电源环,然后在 tiles 内部、各层之间设置信号。让企业坐在一起就电源等物理要求达成共识或许是可能的,但逻辑协议却各有不同。如果要在两组电路之间叠加某种逻辑协议,我不想花费时间延迟,不需要同步,不想增加电路,当然更不想增加延迟或功耗。”
这就引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难题。“挑战在于,行业既想要标准化,尽可能实现统一,又不想承担额外开销,” 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 Prautsch 说。
与软 IP 一样,芯粒也需要一系列配套交付物,才能实现成功集成。“我们需要哪些模型?” 西门子中央工程解决方案总监 Pratyush Kamal 问道,“行业正试图填补一个巨大的空白。台积电有自己的 3D Blocks 语言,并正努力通过 IEEE 将其公开。开放计算项目(OCP)也在开展类似工作,但即便如此,他们也尚未完全定义所有必要内容。以跨两个裸片的混合信号电路 3D-IC 为例,交付这种芯粒时,除了物理形态,还需要提供与整个堆叠相关的 SPICE 网表以进行完整仿真。大多数时候,进行芯粒集成时,并不一定需要深入了解芯粒内部。我们会进行抽象,只关注接口边界,但有些分析需要向组装商和封装设计师公开芯粒的完整视图。”
组织层面的挑战
为迎接基于芯粒的生态系统,企业必须审视自身组织架构并做好准备。“大多数大型企业都已启动项目,着手提升 3D-IC 技术水平,” 安森美的 Swinnen 说,“他们需要重组。封装团队、热管理团队、可靠性团队各司其职,芯片设计团队更是独立运作。而 3D-IC 需要所有这些团队紧密协作,甚至在原型设计阶段就应如此。企业的组织架构尚未为此做好准备,需要对团队和管理职责进行内部调整,以汇聚必要的专业知识。”
开发流程也必须改变。“在布局规划阶段,就必须考虑将功能拆分到多个裸片上,”Bhatnagar 说,“层级划分方式正在改变,否则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可能无法利用本可采用旧工艺节点的部分设计,或者导致两个裸片之间需要极高的带宽。通过更好的布局规划或谨慎的划分,这些问题本可避免。进行层级拆分时,必须思路清晰。这会影响裸片间的数据传输量、发热情况、间距要求以及可容忍的延迟。只有通过细致的架构规划,才能将这些影响降至最低。”
测试受到的影响极大。“不能在组装后再进行测试,因为必须在组装前确保所有部件都是已知良好的,”Neerkundar 说,“需要在晶圆级进行测试。这意味着这些裸片上需要有某种接触机制,即便堆叠中的裸片引脚不会作为封装引脚引出。但在晶圆测试阶段,必须能够与裸片通信。行业称之为牺牲焊盘 —— 裸片上有常规的 C4 焊球或标准焊盘间距,用于连接和接触以进行晶圆测试。但这些焊球和间距比堆叠组装后使用的微焊球更大。需要同时通过牺牲焊盘和标准焊球两种路径进行测试。组装完成后,必须通过微焊球重新测试。”
行业自身也需要协同组织。“要在特定应用领域推广芯粒,必须有足够多的企业致力于其成功,”Kuemerle 说,“如果 8 家企业 ——4 家 3D 芯粒用户和 4 家开发者 —— 联合起来,在标准组织中用三年时间就引脚布局、电源分配、信号引脚分布、数据速率等所有细节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那么目标就可能实现。他们必须进行极为细致的审查。内存领域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其他应用领域也可以。”
工具与流程
目前,只有垂直整合企业在进行异构集成,这是有原因的。“这类设计极为复杂,”Kuemerle 说,“开展基于芯粒或 3D 技术的项目时,我们会创建完整的验证环境。如果能掌控所有输入,就能确保实现目标,确保各部分之间具备所需的功能。已有工具在开发中,但目前尚无工具能无缝实现这一点。必须构建定制化环境,才能并行开展这些开发项目。物理实现也是如此。我们仍在检查,确保裸片之间能够良好匹配,因为必须通过基底裸片和中间裸片向顶层芯片提供所有必要信息,还必须确保连接正确。可以借助工具辅助,但还需要另一层面的定制化检查以确保成功。”
当所有部件协同设计时,就能构建相应的流程。“多芯粒集成需要系统级协同设计,”Rapidus 设计解决方案公司现场首席技术官 Rozalia Beica 说,“这需要热模型、功率模型和互连模型。这些模型支持芯粒、封装和衬底的同步设计与集成,确保精确的热管理、功率管理以及芯粒间可靠的通信。”
这些芯片不需要标准流程。“我们有很多客户在进行 3D 设计,都是自主开发的,”NHanced 的 Patti 说,“他们使用标准工具,但所有考量都是手动完成的。他们编写脚本,临时设计修复冗余方案,决定如何筛选部件以获得已知良好裸片。所有这些都是手动操作,虽然用到了 EDA 工具,但这些工具与 2D 工具无异。我们有很多基于经验的经验法则。EDA 工具在高性能计算复合体、加速器领域有一定基础,因为它们都聚焦于 UCIe 接口。虽然有一定的标准化趋势,但客户群体仍然很小。”
要形成开放式芯粒市场经济,必须打破这些关联。“当芯粒来自不同供应商时,就需要进行系统级分析,” 新思科技的 Chakraborty 说,“这意味着需要与这些芯粒相关的分析模型,例如芯片热模型。同样,还需要用于 IR(电压降)和 EMIR(电磁干扰与电压降)分析的功耗模型。此外,还有一大类应力和热机械应力需要分析,而这无法在裸片层面完成。那么,当混合搭配不同供应商的裸片和解决方案时,如何在系统级进行这些分析?安全性也很重要,尤其是在复用其他供应商的芯粒和解决方案时。如何确保芯片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所有这些都至关重要,必须可靠地协同发挥作用。”
行业必须明确芯粒供应商应提供哪些信息,以及可以隐瞒哪些信息。“我们有一些模型,能够在不泄露焊球下方信息的情况下,定义每个焊球的电压降,”Bhatnagar 说,“与任何 IP 一样,人们总会担心模型中泄露过多信息。同时,模型也需要足够精确。初期,企业会在封闭生态系统中合作,信任生态伙伴会正确使用模型。随着模型成熟,它们将足够详细,同时又不会泄露核心技术。就像供需关系一样,模型的生成和使用将同步推进。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未来 3 到 5 年不会形成芯粒市场。并非企业没有能力开发裸片 —— 我们有完整的 3D-IC 集成工具,能够读取所有模型并进行分析。工具和模型定义都已存在,但信任需要时间积累。”
目前,没人能列出所有必要的文件或模型。“我们目前正在整理工具和接口文件格式清单,以便了解设计在合作伙伴之间移交时可能面临的挑战,”Prautsch 说,“关键是接口挑战。必须从双方角度考虑 —— 封装设计企业和芯片设计企业必须了解彼此的设计领域。”
一切都在逐步整合。“不能说只需要开发工具或只需要制定标准,两者必须协同发展,”Neerkundar 说,“需要有标准,也要有支持标准的工具。这样,行业才能实现自主设计芯粒、采购芯粒、从不同供应商处独立组装芯粒,进而打造独特产品。但目前我们还未达到这一阶段。”
*原文链接:Development Flows For Chiplets
*原文来源: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资讯配图

芯启未来,智创生态

湾芯展2025与您相约!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hiplet
more
IDAS 2025分论坛预告之【Chiplet与先进封装】| 芯片性能提升
RISC-V峰会迎来重头戏 | 芯和半导体明日登场,详解Chiplet先进封装创新
领衔中国集成微系统建模与仿真重磅会议 | 芯和半导体多物理场仿真EDA赋能Chiplet设计
转载 | Chiplet创新论坛2025嘉宾名单确认!邀您报名相聚苏州!
AMD研发2.5D/3.5D chiplet架构封装GPU,或重返高阶GPU市场竞争
Chiplet生态启航:深理工首届芯粒集成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主题演讲摘要
Chiplet 接口设计主动应对故障
解构Chiplet,区分炒作与现实
明日启程 | 芯和半导体领衔第九届中国系统级封装大会,开启Chiplet新纪元
Chiplet生态系统正在慢慢兴起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