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集半导体行业资讯 技术前沿、发展趋势!
今日,日本光学与精密制造巨头尼康公司正式宣告,将于2025年9月30日永久关闭其位于横滨市的制造工厂。这座自1967年成立、拥有58年历史的生产基地,曾是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的标志性存在。
尼康横滨工厂于1967年设立,是公司在东京总部之外的首个生产基地。起初,工厂主要生产显微镜、投影仪镜头,后逐步转型为半导体光刻设备的核心制造基地。上世纪80至90年代,尼康与佳能携手主导全球中端光刻机市场,凭借高精度光学系统与稳定设备性能,成为IBM、德州仪器、东芝、NEC等国际大厂的关键供应商。2000年代初,尼康在i - line和KrF深紫外光刻机领域占据重要份额,与荷兰ASML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即便在ASML凭借EUV技术实现垄断后,尼康在成熟制程(90nm及以上)市场仍保持强大竞争力,其设备广泛应用于功率器件、显示驱动芯片、MCU、传感器等产品制造,在中国大陆、东南亚的晶圆厂中大量部署。
关闭背后:多重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尼康此次关厂决策,是多重内外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市场需求疲软
全球半导体行业进入库存调整周期,中低端光刻设备需求大幅萎缩。显示器市场也增长乏力,导致尼康精密设备部门收入连续多年下滑。
核心客户困境
尼康长期依赖英特尔作为关键客户。然而,英特尔近年来在先进制程推进中遭遇技术瓶颈,资本支出收缩,新厂建设放缓,直接影响尼康设备订单。2024年,英特尔宣布推迟至少两条产线投产,进一步冲击尼康营收预期。
地缘政治阻碍
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政策不断升级,日本被纳入“Chip 4”联盟,尼康设备对华出口面临更严格审查。尽管未被全面禁售,但合规成本上升、交付周期延长,削弱了其在关键市场的竞争力。
本土经济制约
日本长期面临经济停滞、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问题。维持横滨传统制造基地的高成本运营难以为继,相比之下,东北地区工厂自动化程度更高、人力成本更低,更契合未来智能制造趋势。
财务影响与业务新方向
- 2025财年业绩
精密设备业务收入预计同比下降8.4%,全年收入预估为1850亿日元(约合89.78亿元人民币) 关闭成本(含员工安置、设备迁移、资产减值等)在本财年内一次性计提
预计未来三年内降低整体制造成本约12%
尼康未来聚焦的高附加值领域
先进封装光刻设备,如FO - WLP、Chiplet应用 车载光学与激光雷达(LiDAR)组件 生命科学仪器,如共聚焦显微镜、细胞分析系统 空间探测与天文观测设备,延续NASA项目技术优势
日本半导体“黄金时代”的落幕
横滨工厂关闭,不只是尼康的战略调整,更是日本半导体产业式微的写照。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市场辉煌,曾占全球近50%份额,尼康、佳能等企业闪耀。
但后来受美国打压、韩与台湾地区崛起,且自身产业生态构建滞后,日本逐渐失势。当下,全球先进制程由台积电、三星和英特尔主导,EUV光刻机仅ASML一家独大,尼康在成熟制程坚守也难改格局。
如今日本正从“全面竞争”转向“利基市场深耕”,在材料、设备、传感器等领域领先,但在系统级制造与生态构建上趋于保守。
*声明:本文系原作者创作。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如有异议,侵权欢迎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推荐